专栏名称: CC爸妈
“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作者,太多人指挥你如何养孩子,却从没人教你如何做父母,加入我们一起少走弯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畅赏黑龙江  ·  开学不EMO!来黑龙江开启「收心之旅」 ... ·  19 小时前  
畅赏黑龙江  ·  开学不EMO!来黑龙江开启「收心之旅」 ... ·  19 小时前  
哈尔滨日报  ·  对恒大罚款超40亿元,为“史上最大”罚单 ·  昨天  
新闻夜航  ·  飞机失事!已致2人死亡...... ·  2 天前  
新闻夜航  ·  噩耗传来!14岁失联男孩,遗体被找到 ·  2 天前  
新闻夜航  ·  赏金超20万!黑龙江发布悬赏公告!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C爸妈

春节救场!孩子跟亲戚娃吵架时,高情商妈妈学会这2句,孩子秒和好!

CC爸妈  · 公众号  ·  · 2025-02-02 10:02

正文

姐妹们,年初五了!

今天的朋友圈,比大年初一还热闹。

别问,问就是在迎财神。
我看,这才是独属于国人的浪漫吧。

大家年过得怎么样?

我们除夕当天踩点飞回来,正正好赶上年夜饭和看春晚。
之后几天就是躺平了……
躺平中夹杂着点“小闹心”。

倒不是什么大事儿,但你知道的,过年孩子们只要聚了堆儿,最常见的“娱乐活动”就是——打架。

他拿了他玩具啦、他把她推倒啦、她又玩游戏不带他啦...

咱不是在劝架,就是在劝架的路上。

说实话,对于身经百战的老母亲,尤其是二胎老母亲来说,劝架不是什么难事儿。

但过年期间,就有那么一丝丝微妙了。

因为跟孩子闹矛盾的,很可能是不常见面的亲戚家的、闺蜜家的,以及邻居家的娃...

怎么办?

你说,要是陌生人之间,大不了就是一拍两散,以后能不能见着都说不定。

但在熟人局可不是这样。

吵得酣畅淋漓的是孩子,想钻地缝儿的可是老母亲。
管吧~

拿捏不好分寸。

说自己家孩子,她嫌你帮着外人欺负她;说别人家孩子?额,不能说、不能说...

只能拿一副官方腔调,说点冠冕堂皇的“不要吵架、朋友之间要友善、要互相分享”,当然一般没用。

不管吧~

谁知道孩子会吵成啥样?
自己娃受了委屈,你心里不舒服;但要占了上风,那也很尴尬。

咱能怎么办?

老母亲不语,只是一味的脚趾抠地。

老姐妹儿知道的,我家和小姨家,4个娃,那要吵起来,也是能把家里天花板掀翻的程度。

我也是在处理他们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慢慢找到了一些平衡。

虽然年马上过完,现在分享好像有点“马后炮”。

但你信我,迟早能用上。

#01

有些小摩擦,大人不需要太敏感

想起年前还没放寒假的时候,有一回带DD在小区楼下玩轮滑。

有个小朋友在超过他的时候,没控制好方向,不小心碰了他一下。

只是很轻微的擦碰,但因为DD还是技术小白,晃晃悠悠没稳住,摔倒了。

当时他坐在地上,满脸委屈的看向我,指着那个滑走的哥哥喊, “妈妈,他撞我。”

我说: 那妈妈先扶你站起来吧,你受伤了吗?现在还要接着滑吗?

DD: 滑呀!

然后,站起来拍拍土,滑走了。

结果邻居阿姨看到,比我先坐不住了,说: 你怎么不拦住那个小孩儿呢?他都把孩子撞倒了,连声对不起都没说。
姐妹们,真不是我不关心孩子。

正是因为,养老大的时候踩过坑。
我太知道, 孩子之间这种小摩擦,有时候真的不需要过度反应。

我一直在一旁看着,很明显,对方小朋友并非故意。

DD呢,他也并没有摔到哪,站起来又嘻嘻哈哈去玩了。

如果这个时候,我特别紧张的去查看,去找人家对峙,或者非让人道个歉....

首先,小摩擦会直接升级为大冲突。

其次,会放大孩子的委屈感,强化他自己被欺负的感觉。

这些都是把孩子养得更敏感的坑。

要知道, 一个人越敏感,就越痛苦。

养过高敏娃的,或者自己是敏感型的,想必都有这样的体会:
一件别人能轻易过去的小事儿,在高敏人那里,可能要内耗许久。

这并不好受。

其实仔细想想,甭管是过年期间,还是日常,小孩子之间的冲突,绝大部分都是非常小的摩擦。

譬如DD和小又吧,在姥姥家这几天,多数时候都是:






玩摔跤游戏,一个把一个抓疼了;

吃好吃的,一个没等着另一个生气了;

要么就是,但凡有个啥新鲜玩意,哪怕是根溜直的木棍,俩人也要抢一抢……
能是多大事儿?
有时候俩人吵了架,我们还没得及发现,人家就又和好了。

反倒是,有一回姥爷看到俩孩子“互呛”,上前调解的那一刻,他俩就像是抓住了表演机会似的,开始上赶着互相告状。

结果,原本可以划水过去的事儿,姥爷得费半天嘴皮子才能解决。

所以,有了冲突,先别急着干预。

咱们观察一下, 事儿不大,孩子的情绪状态也不是激烈,对方也不是故意找茬 ,那我们父母最好保持一定的钝感。

假装没看见, 小事儿能翻篇的,就尽量不动声色的让它去翻篇 ,不需要再把事态扩大升级。

社交中,你钝感了,孩子就不容易过分敏感。


#02

孩子天生敏感,容易过度反击怎么办?

有人可能会说,我可以不敏感,但孩子天性如此啊。

有时候的确是很小的摩擦,对方也不是故意的,但敏感娃就是会反应很大,甚至过度反击,怎么办呢?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 孩子之所以会反击,肯定是因为感觉自己受到了冒犯。

尤其是过年期间,我们去到的,可能是不那么熟悉的场合,遇到的是不那么熟悉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安全感本就不是很充足。

天生敏感+安全感不足,buff叠满,他的警觉性就会很高。

所以别人的玩笑,他可能会当真;别人无意的触碰,他可能会还手,甚至有更过激的行为。

我知道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会直接把孩子拉走,为了对方家长面前的“人情世故”,还要补上一句: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小心眼啊,你怎么这么小题大做啊!

但我必须要说: 孩子被冒犯的这种感受,是合理存在的,这个我们是不能否认的。

“我感觉到被冒犯了,我想还击”,这个逻辑本身没有问题,甚至值得父母去保护的。

总比干挨打不还手的强吧。

但是呢, 感受没问题、逻辑正确,不代表孩子的行为模式我们就要支持。

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更合理的,这才是父母要发力的地方。

具体怎么做呢?


#03

做孩子的情绪翻译官

排除个别孩子真的有点问题,大部分孩子之间的常规冲突,大多时候并非出于恶意。
90%的情况,只是因为年龄小的问题,把握不好分寸。

  • 5岁之前,大多是把握不好肢体的分寸,力度控制不足。

本来是希望跟人家一起玩,结果一巴掌呼上去打的人生疼;
本来只是想表达一下不满,结果太使劲儿把人推倒了。

  • 5岁之后,大多则是把握不好语言的分寸,词汇量不足,表达能力欠缺。

情绪一激动,就容易口不择言。

还拿DD和小又来说,因为玩具有冲突的时候,DD经常脱口而出:

“我再也不跟你玩了!”

“我永远不是你好朋友了!”

“我的玩具再也不许你碰一下!”

小又会被这唬人的气势吓到。

大人一看也觉着,哎呦,这么些“极限词”都招呼上,怎么吵到这么严重啦?忍不住上手干预。

但实际上, 在说这话的娃心里,这事儿没你想的那么严重。

我们如果硬要按照“严重”的情况去替他们解决问题,反倒是添了一把火,让战况升级。

所以,我的经验:

做翻译官,替孩子解释,看似严重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很单纯的动机。

然后不做裁判、不断对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譬如上面DD的口不择言,我就会帮着翻译一下,把他背后的需求表达出来:

“因为这个玩具是新的,哥哥担心你那样扔,会把玩具弄坏,两个人都不能玩了。”
——(解释动机,他说再也不让你碰了,并不是真的这个意思)

“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哥哥放心给你玩吗?”
——(把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冲突。)

当对方理解了孩子的真实意图,也会提供很多解决方案:

“我不扔了,我小心一点。”

“我不在硬地上玩,在沙发上玩。”

如果肢体上有行为不匹配动机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哥哥刚才不是故意的,阿姨先替哥哥跟你道个歉。 他是在跟你玩的时候,太兴奋了,没控制好,把你打疼了。” (解释动机)
“你肯定很不高兴是吧,如果你不喜欢哥哥这样,想想可以怎么跟他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