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成长树
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为百万用户提供育儿资讯、教育理念、适龄商品、活动信息,更有贴心专科医生科普儿童常见疾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J小D  ·  最后一次返场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成长树

一个连失败都会被赞美的孩子,又怎会害怕失败?

成长树  · 公众号  · 育儿  · 2017-02-24 07:35

正文

关注成长树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文丨小马君


前几天在教室里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感触颇深。有一个4岁的孩子抢他同伴的玩具时,把对方打哭了。每天都要处理太多类似的事情,本来没什么稀奇的,可孩子的态度让我非常吃惊。


开始,如往常一样,我先和孩子聊感受,说,“你看,刚刚你打了他,现在他哭了,很疼很难过。如果你想要玩具可以和你的伙伴说,而不是直接抢。如果别人这样打你,你也会难受吧。”


这时,小男孩突然说,“我喜欢别人打我。我喜欢别人讨厌我。”


当时我听了非常诧异,怕是听错了,就又重复了一遍,“我们都喜欢有好朋友一起玩,对吧?”


可是,他再一次打断了我,“我喜欢别人讨厌我!”


老实说这样的反应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只好追问一句,“那你喜欢自己吗?”


他声嘶力竭地吼道,“我不喜欢自己!”


这大概是迄今为止让我感觉跟孩子最失败的一次交流。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必把孩子的话太过当真,比如那句亘古不变的“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因为以他们目前储备的知识、经验和表达的能力,很多时候还无法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感受,更没法精准地组织好语言对外倾诉。


当然,如果一个孩子并非轻易、随便地说出“我讨厌自己”这样的话,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绪和经历,确实值得深挖,但这件事让我想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好奇和探索的时候,他对自己,又有多少了解,而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01

他们是怎么知道自己的?


确实,这个话题听上去离我们又熟悉又陌生,认识“自己”还用学?难道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明晰的吗?当然不是,我们大人都常有“没活明白”的时候,更不要提孩子了。美国的研究就发现,在孩童阶段,他们认识“自己”需要经历五个阶段,简单了解它,便能重新来看待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是否客观和现实。


☞第一阶段(出生-2个月左右)“迷惑期”

他们还无法明白镜子里的那个宝宝就是他们自己,他们会认为,那里面的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延伸。我曾经看到2个月大的宝宝在镜子前不停地用手敲打镜子,试图突破边界。很多猫猫狗狗也有一样的行为,他们会不停地用爪子抓镜子,试图突破它。


☞第二阶段(2个月-1岁半左右)“情境期”

这时候的宝宝能够明白镜子反射的图像是由自己的动作引起的,但他们会认为,镜子里面是有另外一个人在模仿自己,他们还发现不了其实那就是他们自己,真的,你怎么说他都不明白。


☞第三阶段(1岁半-3岁左右)“即刻认知期”

这时候宝宝已经可以明白镜子里的人就是自己。但是如果你给他放一段录像,里面录制的是他1岁生日的场景,他却不会认为那个饭吃得哪里都是的“邋遢小孩”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曾经我给班上3岁左右的孩子看他1岁左右的照片,他的反应是:“我也有这件衣服!” 但是如果我给他看他前几天才拍的照片,他就会很明确地告诉我,“这是我在玩水。” 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孩子对于“自我”的认识,只停留在当下,无法辨识以前的自己。


☞第四阶段(3-4岁)“第一视角的自我认知”

3岁之后,孩子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可以跨越不同的时间维度。比如他们看电影能看明白电影主人公的幼年,中年,老年。虽然装扮和形象不同,但还是同一个人。但唯一的缺陷是孩子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他会认为自己心中的想法就是别人的想法。


我曾经就经历了4岁班上比较尴尬的一幕,孩子A要过生日,对孩子B说,“你是我的好朋友,你来我的生日派对吧!” 而B却对他不理不睬,还说,“我不是你的好朋友!”气得孩子A到我这里告状,我告诉他,“你可以邀请他,他可以选择来不来,没事儿,我愿意来,你也可以邀请一些别的好朋友!”


可他听完还是一脸失望地看着我。其实我也知道这时候的他是很难被说服的,因为他从头到尾都是在以自己的视角来判断对方是不是朋友,在他的眼里,只要我觉得你是我的好朋友,你就必须是,不管你愿不愿意,有点霸道总裁的逻辑。


其实这恰恰就是该年龄段孩子认识“自己”的方式——一切以“自己”的视角来决定,无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这整件事情。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小男孩,他可能自己平日里就习惯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自然就会想当然认为所有人和他一样,于是一旦感觉自己处于下风,马上“先下手为强”。


☞第五阶段(4岁以上)“多视角的自我认知”

4岁之后,便出现了相对完整的自我认知。孩子们开始明白每个人可以持有不同的观点,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或者看法不一定和别人的一样。当然这种认知还分为“内在认知”和“外在认知”。


“内在认知”,指的是孩子独自发现自己身上的特质。比如一个孩子比较害羞,他在小组活动发言的时候,就会感到肚子不太舒服或者特别紧张,于是他就自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比较害羞的人。


“外在认知”,指的是孩子通过周围的环境或者社会性信号,来判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比如小孩A在靠小孩B太近的时候,小孩B皱了一下眉头,小孩A很主动地说了一声“对不起”并且退后了一点。这就表明,小孩B能从别人的肢体信号中判断,别人不太喜欢自己靠得太近,并且修正了自己的行为,来调整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最终“进化”到完美的第五阶段固然不错,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整个的发展过程其实并非那么顺利。比如,在孩子大约18个月时,就应该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自我认知态度,这种态度会慢慢地衍生到未来他对于别人的认知判断,并且在理解他人对自己态度的时候,也会变得更加积极。


可如果事实是相反的,即此时对于自己的认识就很“负面”,那么他以后就更可能会比较负面地去判断他人,同时也更容易认为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是负面的。


参考文献:

Rochat, P. (2003). Five levels of self-awareness as they unfold early in life.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2(4), 717-731.

Robins, R. W., & Beer, J. S. (2001). Positive illusions about the self: short-term benefits and long-term cos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0(2), 340.


02

用更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


那么,家长们,现在到你们出场的时候了,多想一想,到底应该做些什么,能帮助这些未来的社会公民们,可以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呢?


☞“镜子”是个好帮手


 

在美国的幼教中心,每个教室里都会设置很多的镜子。图中显示的就是婴儿室的三角镜,既让他们更早地熟悉自己的形象,多面设计又能保证婴儿在每个角度爬行,都能看到自己。


除了镜子,让婴儿每天多接触自己的照片也能帮他们更快认识自己,贴在婴儿床边即可,宝宝的小脑袋每天晃来晃去,怎么都会瞅到,这会让他们更早明白镜子里的那个人到底跟自己有啥关系。


 

在2-3岁孩子的教室中,你会发现很多家具的设计都自带镜子,幼教工作者有意这样设计,是为了帮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多看到自己的行为。一般家里可能不会有这样的家具,但是父母依然可以模仿这种设计,比如在孩子房间的一些储物柜上贴上光面的锡纸,同样可以起到方便孩子观察自己的作用。


 


就算没有自备镜子的家具,梳妆镜总会有吧,记得有个妈妈曾经抱怨女儿总是拿她的口红在镜子乱涂乱画,其实我还真挺支持的,甚至建议她索性给孩子买几只可擦的记号笔,让她就着镜子画自己。这样直接的绘画,能帮助他们识别自己的脸部特征和表情,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加真实和具体地认识自己。画完之后,父母可以做一番评论,比如“我特别喜欢你的眼睛,非常有灵气”或是“你画的鼻子和你的鼻子长得一样好看”等等,夸得真诚一些,还怕他对自己没有自信吗?


☞积极地认识自己的“与众不同”


美国CNN曾经在2010年做了叫做“AC360”的洋娃娃实验,让不同肤色的孩子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洋娃娃,结果大部分4-5岁的孩子都喜欢白色的洋娃娃,觉得她最漂亮,最不喜欢黑色肤色的洋娃娃,因为好丑。当实验者更加深入地去问孩子是否喜欢自己,别人是否喜欢自己时,大部分白人小孩的回答都是“很喜欢自己,别人也很喜欢自己”。而有一部分黑人孩子明确表示并不喜欢自己,因为肤色是黑色的。


参考文献:

http://www.cnn.com/SPECIALS/2010/kids.on.race/


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实验结果,震动了整个教育圈。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接受和喜欢上自己的“不同”,成为了很多老师努力的方向。




一个叫做“Name Skin Color”(给你肤色起名)的活动,纷纷在很多幼儿园里展开,目的就是为了当孩子知道每个人的肤色其实不只有白与黑,而是很多颜色的混合色,每一种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比如有的孩子肤色叫做“橘黄,白,灰”。


也许有人会说,可我们都是黄种人啊,也需要这样的教育吗?那么,如果你和孩子在街上看到身体或行为智力有缺陷的人时,你又会怎么做呢?是眉头紧锁,拉着孩子快速通过,还是会报以一个善意的微笑?孩子会细心地捕捉到每一个你微小的举动,而这些都在影响着他们对于“不同”的看法。倘若再在马路上遇到那些“不同”的人,不妨趁着机会和孩子去解释,他们虽然智力有残缺,或者身体有残缺,可依然是他爸爸妈妈心中的宝贝,就像爸爸妈妈这么爱你一样。同为人,谁都没有比谁更高贵,尊重每一个的不同,也是在尊重自己,了解自己。


成功热爱肯定,失败更需要赞美


想要让孩子真正地爱上自己,最简单最没有成本的事莫过于经常夸他们,当然,这一定是真诚的。当他们深深地坚信我们爱他,并由衷地为他骄傲的时候,自然,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现在的爸爸妈妈在“如何赞美”上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也知道不能盲目地夸“你真棒”,而是要夸到具体的点子上。这里就提醒一下,除了赞美宝宝成功的时候,更多的,我们需要赞美“失败”。


很多孩子走路会跌倒,或者不管大人怎么重复,依然无法顺溜地说清楚1-10,这个时候他们更需要赞美:“我能看到宝宝在很努力地尝试!加油,爸爸妈妈始终都在支持你!”孩子的挫折感往往来自失败,并且很容易把这种失败联想成自己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不爱我,我讨厌自己。所以,“失败”对于孩子的成长有更大的意义,非常值得父母去关注。


姐姐家的孩子要上小学了,每天都在马不停蹄地抓紧练跳绳,可很多时候练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好几次被绳绊倒,孩子都生气地摔绳子然后一走了之。其实这个时候,孩子特别需要妈妈的赞美。你可以等他平静下来之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你可以休息一会儿。没关系,很多时候妈妈也有做不好的事,也会特别生气,这些情绪都很正常。妈妈刚刚数了,你跳了22下,已经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了,其实妈妈心里还挺高兴的,因为我看到了你的努力。来来,快让妈妈抱抱我的宝贝儿子吧,看看这样你能不能好受一些。” 这些恰逢时机恰到好处的赞美,不会让孩子产生“讨厌自己”这种负面消极的情绪,从而一蹶不振,而是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失败”的自己,并有继续努力的决心和动力。


*作者简介:小马君,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现居美国,任职于美国最大的早教机构之一的Bright Horizon,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文章来源: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


亲爱的宝爸宝妈,我是小树妈妈,很高兴与你相遇。


最初做这个微信公众号,只是想专为3—12岁孩子的父母打造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我与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懂育儿的宝爸宝妈相识相知,组建成了成长树的主创团队。如您所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成功了,有100万以上的父母给予了我们支持和信任。并且,每天都不断的有新朋友开始关注我们。在这里,我们要真诚的说一声谢谢。


小树妈精选出了最受朋友们欢迎的文章列表,以及我们分享给各位宝妈宝妈的免费资源。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直接获取。

回复标题前面的数字即可查看

1001.电视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你想象不到!

1120.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这样管

1127.亲爱的,你的孩子跟谁睡?

1028.晚一年上学,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1033.小学生1-5年级好习惯养成要点一览表,总结的很好!

1036.如果你是一位男孩的妈妈,不要错过这篇文章

1021.小学不抓紧,初中徒伤悲!1-6年级怎样“陪读”?

1131.我为什么不阻止孩子玩手机看电视?

1146做“零吼叫妈妈“一年来 ,我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1154.生二胎,你还得过道坎

1157.孩子的那些“痛”,当妈的知道多少?

1160.越吼孩子越差劲!这样管他才有效

1169.培养要趁早,孩子到十八岁时必须拥有这八种能力 

1170.晚上三小时,陪伴孩子的最实用方案!

1172.你的言行影响孩子一生,高情商的父母这样说话

1174.孩子智商和情商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母亲

1175.为什么老二比老大精?

1178.为什么我坚决不给儿子报学前班

1185.不发怒的孩子,更容易长成脾气暴躁的大人

1193.妈妈,我是从哪来的啊?看看这位家长的机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