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式
这种最典型的就是直接口号,比如基金定投,十年十倍。既没有实盘历史业绩参考,也没有相关理论支撑,无非就是自己拍脑袋随便喊一个口号来吸引大家的关注。这个比较鸡贼的就是加了一个比较长时间,比如十年,哪怕现在九年了都仍然是亏钱,你也不能说我十年十倍是错的,毕竟还有一年时间。这种套路一般是那种做财商科普教育的用的比较多,因为通过科普类的文章,会给读者植入一个信念:这个老师好像很懂,应该投资也很厉害,然后再拿巴菲特或者海外的一些案例给自己背背书,顺其自然地让不明真相的小白也相信他的投资方法可以十年十倍了。另外一种模式就是做市场解读的,一般的场景都是,大V对着镜头,背后一个人提问,大V耐心听完问题,然后把杯里面的茶一喝,开始一顿输出,好像市场就是按照他的剧本来演绎的。这两种模式都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建立你对大V的信任,然后再顺其自然让你相信大V能够实现其口头宣传的收益率,从而把货卖给家人们。
这里面会有很多悖论,首先,很多人关注的就是收益率,如果你没有一个“吸引人”的收益率可能压根就不会有人关注,更没有后面的商业变现流程了。这对行业反而是劣币驱逐良币,踏踏实实做事的没有什么人关注,反而商业变现的通过这种口号式宣传圈到了很多流量,但这种收益很难兑现,当投资者发现自己最终“被骗”之后,反而对于这个行业会有很大的负面评价。
另外对于大V来说,终将会到业绩兑现的时刻,哪怕十年。如果没有兑现,那么他会陷入到无法声辩的自我矛盾中。没有兑现,要么是当初自己水平太低,不知道这个东西实现不了,自己水平低还忽悠别人来跟投,这是不是道德败坏?要么就是自己知道这个东西实现不了,但为什么还出来喊这个口号,忽悠别人来跟投呢,这背后是何居心呢?
上面两种模式,小白是最容易上当的。不过,这种方式已经没有啥市场了,一来合规趋严,你再这样喊,就等着监管函吧,其次是现在的投资者也不傻了,有独立思考能力了。你现在还这样喊口号,大概率会被直接当成骗子。这种更多的是早期行业乱象的模式。
管中窥豹
管中窥豹,以偏概全的套路模式,主要是让你聚焦在想让你看到的局部。这里面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横截面,另外一个是时间序列。
横截面
横截面的典型案例,就是E大这种模式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大V开始学习E大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买入很多基金,一旦买入的基金有比较大的涨幅了,就拿出来吹:你看我多厉害,之前买入的XXX已经涨了XXX了,我现在要开始止盈了。
这种模式有两个好处,一来可以强化粉丝对于大V投资能力的持续认可,二来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按摩或者麻醉剂的方式,因为他会让你有一种错觉,你的组合一直是在赚钱的。这比第一种模式高级多了,第一种模式无非是靠口号和信仰,但现实的投资业绩与理想的差距,会让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而且还有最终一个时间的大考。如果十年之后,没有实现十倍,如何去跟投资者解释呢?没有实现预期,肯定会有人说是骗子的。这种模式就非常巧妙了,既没有时间期限,而且实际中确确实实能够给你提供赚钱的快感和情绪价值,你还不能说人家是骗子,因为人家确确实实是赚钱了的。
但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你投资的是整个投资组合,而不是下面的单一资产,你应该关注的是你整体投资组合的业绩。偏偏推文都是小甜甜,一看总账户还是牛夫人。假设某个基金但是翻了一倍,很牛逼是吧,但如果你只买了1%,也就只有1%的收益贡献,如果你重仓的基金亏了很多,你整体的组合收益率也不太行啊。如果再极端,我可以买上百上千个基金,上涨的基金我可以拿出来吹我自己择时厉害,下跌套牢的基金,我就说是长线投资,价值投资,主动求套。但这有什么意义呢?对于那种整体组合业绩比较差,但每次都拿单个基金收益出来吹牛的,直接拉黑好了,心思都放在营销自己了。
而且这种模式,你很难做归因分析,至少我自己尝试去做得时候是很头痛的。因为你一般只有盈利才卖出,所以单看择时基本都是正确的,但你没有卖的很多又是套牢亏损的。
我有观察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大V开始学习E大这种模式。我有看到有一些大V,之前的业绩不太行了,推脱是市场的问题,然后推出新的投顾发车组合,似乎潜意识是在告诉你,接触换手率限制之后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和投资体验了。
虽然嘴里说的是想要解决换手率的限制,但解决了换手率的限制之后,你就一定能够提供更好的投资收益?这个中间好像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因为解除了换手率限制之后,你需要获得更好收益的前提就是,你有择时轮动的能力,这个才是更关键的。
还是说发车这种模式你可以更好地给基金公司带量呢?毕竟有需求的时候,可以随时发车一份,但如果是组合模式,调整就比较麻烦了。现在太多的商业模式,口号都是打着以投资利益为中心的口号,实际上都是自己生意的小算盘。这个我也没有实际的证据,只不过发车的时点,发车的基金的规模,难免会让人会有一些猜测。
另外关于定投也有一种宣传误导,尤其是底部暴力反弹的时候,比如2024年9-10月。这种反弹行业除非你是底部套牢的筹码,不然你很难吃到全部收益。这个时候,“定投派”往往会出现一大批人出来感恩戴德,XXX就是我们的救世主,结硬寨,打呆仗的战略无比正确,巴拉巴拉。但是否需要反思一下,定投的时间有多长,中间的浮亏有多痛苦,整体的收益率是多少,反弹之后及时兑现了没有?
时间序列
这种模式的特征就是拿回测历史业绩或者一个短期实盘业绩来暗示你未来可以复制之前的收益。
关于历史回测业绩,这里面有过拟合和幸存者偏差的风险。这个很多了,哪个资产好就可以拿来回测找到一个历史业绩最好的,比如前段时间的红利+固收,红利+标普500等,历史上总有YYDS的组合,但更关键的是如何让你的投资账户YYDS。还有一些机构多元收益策略产品的回测刚好是2019年开始,为啥不考虑2018呢?2018年除了业绩难看一点,好像没啥其他缺点了。还有的宣传资料是改进的BL模型,从2015年就开始回测。BL模型需要引入主观的观点,请问2015-16年,你们团队就已经有了,有观点输出了吗?那个时候你可能都在学校读书,没有参加工作呢。
关于幸存者偏差,这个不单单是回测,现有的投顾都有一些问题,最近几年业绩比较好的投顾组合,或多或少都配置了部分美股。比如且慢上的G2组合,是中国消费+美国科技,其实是压对了美国科技。另外可能也有部分投顾是比较成功的从A股切换到了美股或者黄金,但这种择时能力后续能不能持续,需要打一个问号。比如最近9月,10月的A股反弹他们又是否抓住了呢?如果投顾主理人主打的是一个自己的大类资产轮动能力,那么之前切换到美股的业绩需要考虑,这次错过A股反弹的机会,也是需要考虑的。如果你是一个偏配置,选择资产躺平的,那可能更多的是关注你配置资产的潜在收益,风险,关注底层资产多一点。
关于短期实盘业绩,这个非常典型了,因为大家思维惯性就是线性外推的:最近几年10%的收益率,那么未来几年可能也有。这个案例就太多了,比如之前的白酒消费抱团,再到后面新能源,微盘股,红利, 美股,美债,黄金等等,每个资产都有其YYDS的时候。这里我特别提醒一下美债这个资产,因为问我的人挺多的。我看兴证全球投顾主理人的张济民有个观点,他认为美债是最复杂的资产,这点我非常赞同。既然大家去配置美债,预期肯定是低波动,但因为汇率的波动,会使得低波动的资产变成一个高波动的资产,这个与你的预期是背离的。如果考虑完全锁汇,这个成本又会很高,本来QDII的整体费率就高,这样下来,债券的收益率吸引力可能显著下降了。最近某些美债的收益率看起来虽然可以,可能有两方面,一个是汇率变化,美元升值,另外可能是本身美债的上涨,但我感觉前者才是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你直接看现在的业绩线性外推,你忽视了汇率波动的风险。那这个时候你还继续拿着美债,你需要问自己,美元还能持续升值吗?
小结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对于常见的业绩宣传套路,我们还是需要擦亮眼睛。我觉得可以尝试将投顾分为两大类,筛选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
• 卖主动管理,资产轮动能力;这种强调的是主理人会有很强的资产轮动能力,可以随时在A股,美股,黄金这些资产切换,这种做得好的牛人确实可以创造出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挑选的关键可能是对于主理人这种能力的判断,这可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历史业绩了,毕竟一两次成功的择时很有可能是运气而不是实力,其次错过的机会也很容易被忽视,但其实也是在评价的范围内,比如去年9-10月A股的暴力反弹。我感觉私募,尤其是商品研究出身的做宏观大类资产配置可能更有优势一点。
-
• 卖资产配置方案的:这种强调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配置方案,不会大规模的轮动。这种其实很多的,比如G2,简慢等等。对于这些投顾组合,我们除了看表面的收益率,最大回撤多少,可能还需要更深入去思考一下,具体是哪些资产贡献的收益,隐含的潜在风险有多大,毕竟这些投顾组合的业绩很大程度上是底层资产所决定的。
最后,我再唠叨一下,只看净值的基金分析是小学一年级的水平。
至此,全文完,感谢阅读。
如果您想了解咨询更多关于猫头鹰会议服务与投研工具,欢迎联系客服预约申请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