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新一轮的“网瘾战争”,似乎以一种更隐秘,却更普遍的形式再次上演。12月23日,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有记者调查发现,未成年人存在多种绕开防沉迷系统玩游戏的方式。首当其冲的就是“租号”,通过手机应用软件、租号网站、电商店铺等方式租用他人账号,以成人身份登录,甚至有“上号器”可一键上号。租用 1 小时,价格通常在4元钱左右,而且整个过程都未经过身份核实验证。
除了租号,还能通过买号来绕过防沉迷系统。买号市场也已形成一条龙服务,卖家帮买家将账号实名认证为成人账号,并完成部分人脸识别且标注“无防沉迷”。此外,一些未成年人甚至成为“代练”,游戏代练公司也乐于安排未成年人接单。代练市场有专门 App、网站、店铺等,供求两旺,未成年人借此绕开防沉迷系统,不仅可以打游戏,而且还能赚点零花钱。
如此一来,“电子游戏”这个横跨20多年,让两代家长严防死守的“洪水猛兽”,又再次成为了当代家庭的“心腹大患”。
80、90后的青少年时期,在经历过“游戏机禁令”和“绿坝·花季护航”之后,又和00后、10后一起,迎来了“史上最严防沉迷系统”和“腾讯成长守护平台”。那帮跨过千禧年,拥抱“Windows 98”的少年少女,看到今天的孩子沉迷游戏,或许会生出一种别样的感慨,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开始思考,隐藏在游戏背后的,孩子们最普遍的、最真实的处境。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中显示,亲子关系对孩子网络游戏成瘾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关系越好的家庭,孩子正常使用网络的比例越高,关系越差,越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
数据来源: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来源:中华网)
回顾中国游戏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二十多年来,大多都是家长在提出问题,要求厂商和国家进行整改,用以鞭策和控制孩子,去编写他们想要看到的人生。但在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很多家长却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逃避。
孩子不仅需要陪伴,也需要监督,更需要教育,一个网瘾少年的诞生,也许不是家长们的初衷,但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教育与陪伴的缺位,依然是沉迷网络游戏的最大诱因。
漫画:张贤达(来源:央视网)
从这一点上来说,家长们不是反对游戏,偏激一点的说法是,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可以掩盖家庭教育失败的“借口”。现在它叫游戏,15年前它是早恋,30年前它是偶像,35年前它是香港电影,40年前,它是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和“金古温梁”的武侠小说。
在“欲买桂花同载酒”的年纪里,才领悟到“终不似,少年游”的道理。同样的情景,从家长口中说出来,或许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孩子们的解读,或许是——成年人的欲望,永远买不到年少时的快乐。
一个月前,在社交平台上,一个22岁的“小女孩”,为了一台心心念念的游戏机开始存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故事,却在无意间感动了无数网友。她叫“小奈”,今年22岁。她常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有爸爸做的鱼,妈妈煮的饭,也有刚学会的诗词,和最近听到的冷笑话。而她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台switch游戏机。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关注她的网友越来越多,有人开始质疑这是一场网络炒作,小奈随即晒出了一张未打码的身份证照片,还说自己有“智商二级”的证书。原来屏幕对面,是一个心智永远停留在七八岁的“小女孩”。小奈在现实中没有朋友,因为他们不仅不会跟她玩,还会嘲笑她智商低。
但她真的很想有朋友,存钱买游戏机是为了和朋友一起玩,创建社交账号也是为了交朋友。
故事的最后,有一家公司赞助了小奈一台游戏机,帮助她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而她通过社交账号,交到了9.9万个朋友。有人说,因为小奈,自己愿意给所有人好脸色。互联网的“功利主义”,在小奈面前似乎绝迹,那些戾气与焦虑,变成了评论区里的和风细雨。
其实大家并不讨厌游戏,可能是一旦跨过了童年的保质期,就忘记了水浒卡还差几张,大风车几点开始,也找不到上一次捉迷藏的时候,那个藏起来的自己,游戏不是洪水猛兽,换一个角度来看,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主动或被动藏身的精神世界。
回到“防沉迷”的这个话题上,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我们也能够凭借科技手段堵住这些防沉迷的漏洞。比如,游戏运营商可凭借人脸识别技术或者指纹识别技术强制执行多时段验证,通过对用户身份信息的自动验证,判定未成年人是否存在游戏成瘾、过度消费等问题。同时,电商平台也要加强对相关信息的监管,不仅要以关键词屏蔽游戏账号卖家,还应当增加人工审核,对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卖家进行有效督查。
在客观之外,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毋庸置疑的是,父母的理解和陪伴,才是孩子们最行之有效的“防沉迷”系统。孩子们需要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那个过程。是一颗种子掉在地上,发芽、生长、盛放、枯萎,这段成长的过程,充满治愈人心的力量。
撰文 | 张森
编辑 | 吕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