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过去,1996年亚冬会助力哈尔滨GDP突破500亿,而在2025年亚冬会,则见证了哈尔滨GDP冲破6000亿。最新数据显示,哈尔滨2024年GDP达到了6016亿。当年冰雪经济仅占全市GDP的0.3%不到,如今这一数字已接近30%。
2025年2月7日晚,时隔29年,亚洲冬季运动会(下称亚冬会)的圣火再度在哈尔滨点燃。
经历近30年的时光,“翻天覆地”一词或许并不能简单地形容哈尔滨这座城市里里外外的种种变化。作为中国北方的贸易重地,更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化都市之一,1996年的哈尔滨亚冬会让亚洲来宾,亲身了解到我们在改革开放近20年后取得的满地硕果。
在上一次举办亚冬会的时候,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还没有落地。如今位于松花江畔的冰雪大世界,已经是本届亚冬会开幕式的分会场。今年的冰雪大世界特别设计了由亚洲国家和地区代表性建筑构成的主题冰雪乐园,呼应着“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美好愿景。
一座座美轮美奂冰雕构成的冰雪大世界,不仅成为了哈尔滨的文旅地标,更成为了中国冰雪经济发展的缩影——从不足百亿元的规模,跃升至近万亿元。
在精彩的开幕式表演过后,在最
高潮部分,
中国冬奥会速度滑冰首枚金牌获得者、现任
国际奥委会委员张虹成功点燃主火炬塔。亚冬圣火照亮哈尔滨,点亮亚洲。
耸立在冰雪大世界的主火炬塔与摩天轮遥相呼应,拉开了本届亚冬会的帷幕。
随着第九届亚冬会的圣火被点燃,中国以及亚洲冰雪经济的引
擎也再次启动。
两届哈尔滨亚冬会,恰好组成了一个多面的棱镜,折射出了中国北方工业城市在面对产业转型时的破局变化。
在这片大部分时间由冰封覆盖的土地上,冰雪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桎梏,而是蜕变为撬动城市经济跃迁的战略支点。
29年时光,哈尔滨借势冰雪经济转型
从“共和国长子”到网红“尔滨”,大家对于哈尔滨的称呼更亲切,也更亲近了。而在称呼的背后,体现出了哈尔滨在经济转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哈尔滨在全国的工业行业地位无出其右。数据显示,哈尔滨的工业门类齐全,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随着国内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重心转移,哈尔滨也迅速适应了这种变化的节奏。
在保留了航空等部分工业优势的基础上,如今哈尔滨已经成功孕育出了四个千亿级的主导产业——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以及特色文化和旅游。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均衡发展,充分体现出“共和国长子”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积累下的深厚实力。而随着在2023年底开始走红的“尔滨”,则体现出了哈尔滨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敏锐嗅觉。
根据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哈尔滨共接待总游客量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45.78%,比2019年增长41.4%。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692.45亿元,同比增长239.03%,比2019年增长7.4%。几个关键的数据,都达到了哈尔滨历史最好水平。
在2023年和2024年,“南方小土豆”摇身一变成为了“小金豆”,南方游客成为了哈尔滨庞大游客群体中的主力军。随着亚冬会的举办,哈尔滨在2025年则迎来了八方游客。
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1月28日至2月4日),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1215.1万人次,同比增长20.4%;实现旅游总花费191.5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6%。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44.7%。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花费,均达到历史峰值。
当然,2025年的春节假期只是哈尔滨文旅的“开胃菜”。本届亚冬会的门票销售在2月1日下午3时启动,在开售后不久,本届亚冬会的大部分门票已经基本售罄。像速度滑冰、短道速滑以及花样滑冰等热门项目,更是秒速售罄。
29年过去,1996年亚冬会助力哈尔滨GDP突破500亿,而在2025年亚冬会,则见证了哈尔滨GDP冲破6000亿。最新数据显示,哈尔滨2024年GDP达到了6016亿。
当年冰雪经济仅占全市GDP的0.3%不到,如今这一数字已接近30%。
冰雪经济带来的惊人经济效能,1996年和2025年的哈尔滨,就是现实
生活的一个生动
案例。
承上,指的是本届哈尔滨亚冬会是继2022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重大综合性国际冰雪运动盛会。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国内冰雪运动的整体氛围,各种冰雪运动广泛开展,各地冰雪旅游热度攀升。最终,成功实现了“三亿人上冰雪”的宏大目标。
如今,哈尔滨正是从“冬奥遗产”中受益——在全民冰雪氛围浓厚的基础之上,推动冰雪经济从"观赏型"向"体验型"转型。哈尔滨和黑龙江被称为冰雪冠军的摇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冰雪运动员。
在中国获得的22枚冬奥会金牌中,超过一半与黑龙江籍的运动员有关。其中,张虹、申雪和赵宏博、张会等在冬奥会上夺得金牌的运动员均出自哈尔滨。
启下,指的是亚冬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冰雪运动发展的新阶段。尽管谷爱凌在最后时刻因伤缺席了本次冬奥会,但仍然有着不少冬奥会冠军的身影。徐梦桃、高亭宇、齐广璞以及范可新等多位冬奥冠军,将先后在本届亚冬会亮相。
本届亚冬会中国代表团男、女运动员各85人,运动员平均年龄23岁,年龄最大的40岁,年龄最小的16岁,147名运动员为首次参加亚冬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王磊表示,本次哈尔滨亚冬会的阵容,基本就是明年米兰冬奥会的阵容。本届亚冬会的竞技和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29年来不断成熟的冰雪运动基础设施,成为了中国冰雪运动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本次亚冬会的雪上项目比赛场地,同时也是1996年亚冬会的比赛场地,亚布力滑雪场为例,经过29年来的不断培育壮大,成为了国内多支运动队重要的训练基地,大众滑雪爱好者的度假胜地。亚布力由此成为了国内重要的冰雪运动发展核心地,集竞技滑雪与旅游滑雪于一体。
反过来说,正是得益于成熟的冰雪运动基础设施群,才能够让亚奥理事会“放心”地选择哈尔滨。
能够在短短的580天内完整筹备一届亚洲盛事,没有新建一座场馆秉承了“绿色廉洁”的办赛理念,全是利用现有的场馆设施,或许只有哈尔滨这座城市才有底气胜任。
装备制造、教学培训以及文旅消费......绵长且庞大的冰雪产业链条正在初步形成完整。
202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冰雪运动为引领,带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冰雪经济成为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