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秦暮楚S之新浪博客,作者秦暮楚S。
老邓评论:原文的题目是《说说智囊团》,但我觉得这个题目或许有点敏感,而且不太吸引人,所以就拿出文章中的一句话来作为题目了。三国,曹操,官渡和赤壁之战,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秦暮楚S却由此引出了更大的题目,读起来赏心悦目。
天涯是我偶尔还去看看的唯一论坛,接触网络后的第一个论坛就是天涯,虽然劣币驱除良币,现在能看的东西已经很少了,但有些跳大神的文章,进去看看里面的舌枪唇剑,还是能够感受一下社会的思潮涌动;
当然也有些恶趣味,早先以大友宗麟为名,还端端正正的写点东西,后来长期不登录,账号记不住了,就改用另一个我比较喜欢的日本战国人物岛胜猛登录,不发主贴,偶尔挑逗打击一下那些明确无误的垃圾自娱,我党对付媒体的看家本领就是掺沙子,搅混水,浑水摸鱼,是投机者必备的手段,论坛里厮杀的狼烟滚滚背后,是有看不见得手作用的。
前几天没事上去看看,发现一个热帖里有个挺有意思的观点,似乎是网名叫小恶魔啥的,反击一个常见的论断:
“你能看到想到的,难道国家智囊团的高人想不到?”
,平心而论,这是个非常逗比的观点,反证一下就行了:
假如智囊团有效,那么历史里的任何一次失败,又作何解读?
失败正是源自策略无效啊,所以其实无须在这样的问题上纠缠,这么说话的,要么心智不高,要么就是怀有目的性的,但小恶魔同学不从逻辑入手,却赋予其中以强烈的阴谋论,让人觉得非常惋惜失望。
我是赞同阴谋论的,人的智力存在注定了阴谋的存在,但你可不能想当然的胡说,小恶魔同学以三国赤壁之战为例,谈智囊团的问题,
说荀彧等一帮智力水平跟周瑜不相上下的谋士,之所以没有提醒曹操,是因为三国的门阀们不希望曹操打赢赤壁之战后统一中国
,因为曹操统一中国之后必然会向门阀下手,完成中央的集权,这种纯阴谋论的分析是蛮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胃口的,越是勾心斗角的东西,越能调动围观者的情绪,然而,逻辑呢?它连最基本的的逻辑都没有。
我们都清楚赤壁之战是三国中魏与蜀吴决定性的战役,双方基本上都起了倾国之兵,尤其是曹操这方,几乎重要的谋士战将悉数到场,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魏国的谋士看破而不说的话,是能够改变胜负的天平,但胜负结局如何,却是无法计算的,是小败,大败,惨败还是全军覆没,绝对无法提前明晰。
战争的进程没任何人能够控制,魏国的门阀贵族们即使从私心出发,不愿意让曹操取胜,但总不至于把操跟自己的命搭上吧?门阀的利益再大,也大不过性命,作为睿智的魏方顶尖谋士,不明白这个道理?会有人傻到认为,这场龙虎之斗,曹操小败对我们利益最大,所以我们明知连环计苦肉计而不说?
结果我们看的很清楚,曹操几乎全军覆没,自己差点连命都没保住,而若曹操都无法保住性命,显而易见,跟操一起逃命的智囊团,又岂能保住性命呢?这种连命都不要的阴谋论,委实有点弱智了。
智囊团的问题很简单,实际上曹操的谋士们也并非没有出谋划策,比如程昱,就反复劝曹操连环计要防止火攻,无奈曹操置若罔闻,然而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出现了,曹同学刚愎自用,是因为他独断专行吗?
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发现曹在官渡之战中,勇于纳谏,做出过许多非常漂亮的决策最终导致了战役的胜利,
为什么在官渡之战宛如天神般的存在,换到赤壁之战就变傻了?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你能看到想到的,难道国家智囊团的高人想不到?”这句话不成立的根源。
实际上,
赤壁之战的曹操,就是官渡之战的袁绍
,官渡之战,袁绍也是起倾国之兵南征,战役动员的比例几乎跟赤壁之战相仿,背景也极为类似,袁绍是在连续北方作战,灭了韩馥、公孙瓒之后马上开始灭曹,而曹操也一样,搞定了劲敌吕布,袁绍之后开始南下,这里面的隐患,袁绍的大谋士田丰已经在战前准备中说的非常清楚,久战疲敝,宜先修生养息,但袁曹二人都罔顾了这一最基本的隐患,原因后面再说,先来看战争进程:
官渡之战跟赤壁之战,我们如果整体回顾的话,假如不出致命的问题,基本上官渡袁绍胜券在握,同样,赤壁之战怎么看曹也输不出去,而如果横向对比,实际上官渡之战袁绍对曹操的胜率更大于赤壁之战曹操对孙刘,因为曹营有降卒,没经过洗脑训练就上战场的降卒,其实就是一枚隐藏的定时炸弹。
最典型的就是苻坚的淝水之战,埋伏在前秦阵营的晋方卧底朱序在战前喊一嗓子,前秦败了,仗还没打,降卒就全线崩溃,四散奔逃,最后把整个阵营冲垮了,呵呵,苻坚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败的真冤枉。
袁绍则不同,都是自家嫡系河北主力,压倒性优势,最关键的是,战前的战略战术研讨会上,田丰,沮授两位牛逼的军师料敌入神,几乎把所有的问题,所有的变化都看清楚了,提出了非常正确的谋略,比如要跟曹操打持久战,消耗战,要保护好乌巢的粮草等等,事后来看无比英明,都是让曹军崩溃的致命手段。
然而我们看到的结局依然是袁绍身死国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袁绍灭公孙瓒时如有神助,灭曹时却判若两人?而同样曹操在灭袁与灭孙刘时也前后迥然相异,他们是偶然现象吗?其实不然,有其必然的一面。
历史里把袁绍的失败归结为优柔寡断,不能纳谏,我个人认为是非常狭隘的。
袁在跟公孙瓒pk时,从谏如流,果决刚毅,绝非一般人物,真如历史里的评价,是很难完成几乎统一北方这样彪炳的功业的,袁绍纵然不是雄才大略的绝世天才,也必是当世一方豪雄。
史书成王败寇化了,你会发现很可笑的事情
,袁灭公孙瓒,胜了,英明神武,官渡之战败了,狗都不如,同样曹灭袁,胜了,魏武牛逼,赤壁之战败了,三笑留情被羞辱的无以复加,写史也好,写演义也罢,还是流于形式了,作者缺乏深入到事物内部分析其本质的能力,当然,对于古人,我们也无法提出这样过高的要求。
袁绍的智囊团提出了很多卓越的战略战术纲要,最后袁绍竟然基于墨菲定理
,令人惊讶的不断在选择最差的那个策略中走向了覆亡
,但凡中间有一两个策略选择正确,结局都会大不一样,一个两个错误并不足以导致失败,比如开始的一系列失误只是耽误了战机,直到最后如果能够保住乌巢粮仓,至少还不会崩溃。同样,曹操中了连环计,其实问题并不致命,因为只要不刮东风,就毫无风险,这也是他不听程昱所谏最重要的理由,问题是,已经刮东风了,为什么还不警觉?还不修正自己的错误呢?把曹袁二人归结为弱智,那可就太轻率无趣了。
这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是连贯的,出了这么大的问题,由三个方面决定:
第一:智囊团的问题非常严重。
我们观察官渡之战,虽然田丰沮授提出了非常正确的意见,然而,不幸的是,也出现了非常多的杂音,非常多的谬论,典型的来自郭图,不断怂恿袁绍拒绝接受田丰的建议,跟曹操速战速决等等。这就是智囊团为什么从外部看经常策略无效的根本原因,基于智力能力和见识的不同,
一个庞大的智囊团内部很难达成统一的意见
,决策力量是发散的,互相抵消的,所有正确的错误的意见交缠纠结在一起,
其实跟没策略也差不太多。
所以这对统帅的要求非常高
,古人评价一个领袖,基本的素质就是多谋善断,多谋是讲自己必须胸中有韬略,有主见,有定见,而善断就是讲如何从各种智囊团提出的繁杂的意见中迅速找到那个比较正确的并加以执行,两者是高度统一的,没有多谋,你没有辨识能力,不能断,执行力不够韬略再优秀,不能执行也毫无用处。
反观曹营则不同,我认为曹同学最终取胜的最为关键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他的智囊团效率高于袁绍集团,高在哪里?高在曹操的智囊团里,在整个官渡之战中,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杂音,没有任何干扰曹操决策的因素。一干谋士,提出的几乎都是有效的策略,除了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荀彧等人的策略都是有效的,执行的结果都是能够帮助取得胜利的,这就非常可怕了,因为
纵然袁绍与曹操能力不相上下,但曹操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的决策效率显然高于袁绍
,这样的pk,纵然一时落于下风,但不断积累下去,因为犯错犯得少,终究能够抓住战机反败为胜。
所以,智囊团对于一个团队,一个集体,是非常有用的,群策群力是成功的基础,然而,其中要有很多不可或缺的前提:
第一:智力水准差异不大,能力在一个级别
,比如曹操军团的郭嘉,程昱,刘晔,荀彧,荀攸,陈群,虽然能力斑驳不齐,但总体而言尚在一个级别上,就不容易你说东我说西,说来说去,吵来吵去最后难以迅速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延误战机。反观袁绍军团就明显差了一筹,郭图这样的搅屎棍,要智力要能力都没有,偏偏位居高位,决策效率自然低下。
第二:利益要大体一致
,如果动机不纯,屁股决定脑袋,智囊团不仅会没有效率,反而会因为利益的纠缠倾向于选择更符合短期利益的策略,这对于大规模的博弈,风险是非常大的,因为大规模的博弈必须是冲着最后那个根本的利益去的,而这个根本利益很可能需要牺牲一切短小的眼前的利益。
如果纠缠于短期利益不放,对长期利益必定带来伤害最终导致满盘皆输,我们非常清楚的看到曹操军团在官渡之战中上下一心,所有的利益都是围绕如何战胜袁绍展开,而袁氏集团则不同,除了个人的利益,竟然还有接班人的长幼之争,这样岂能不坏事情?
其实,今天的智囊体系中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解读了。
由第一个问题,可以引申出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曹操军团里智囊团的决策效率会如此之高?他的团队里为什么就没有郭图这样的人物?
这其实也是个核心问题,放到今天而言,白话说就是团队建设的问题,呵呵,也就是用人的问题,当然,从个人能力而言,我并不认为袁绍比曹操低很多档次,差肯定要差点,否则郭嘉也不会弃袁投曹,但如果仔细观察袁,却也并非池中之物,能够笼络到田丰,沮授、颜良、文丑这样的俊彦之士,岂是泛泛之辈?然而,在搭建团队时,为嘛却让很多如郭图这样的人混了进来呢?我个人的看法是,
领导的心态发生变化导致了能力发生变化。
官渡之战中,袁绍创业结束,已经有了丰厚的家底,而曹操则不同,强敌环伺,还是草台班子,东拼西凑才能拿出几万人去挑人家几十万,呵呵,所以,这里面就包含了田丰同学惊人睿智的观点,
久战疲敝但功成名就是非常危险的
,一方面士兵久战后人心思定,另一方面领导却开始逐渐骄傲自信起来,这就带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对事实失去判断;
因为袁绍的成功,他依据这样的成功经验,会认定这样下去依然会更加成功,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因为久战,士气在下降,战斗力在减弱,这样的背离必然会导致袁绍同学的思考与实际不符,更有一点,他这样的思考就会被郭图这样的小人利用,郭图绝对不会去客观分析战机,战况,通盘考虑,他只会投其所好,袁绍想灭曹,他就会拼命分析自家的优势而罔顾已经存在的风险;
而更悲剧的是,
袁骄心一起,加上过去巨大的成功,对郭图这种人物的提防就会下降
,就会偏听偏信,失去冷静,甚至会把郭图提拔到高位,这对整个智囊团的决策效率都是致命的。
曹操则不同,草创的班子,必定不能也无法骄傲,时时警觉在心,时时以如何灭袁为第一要务,所以如果本身能力出众,他是不允许郭图这样的人出现在自己身边的,经过筛选,身边留下的自然都是如郭嘉荀彧这样的干才,而且自己也能从谏如流,因为他已经做过筛选,已经清楚这些人不仅智力出众,而且没有私心,无须过于提防,如此一来,战略战术迅速定型,高效运转,胜利只是时间问题鸟。
当然,显而易见的是,曹操赤壁之战重蹈袁绍覆辙,其根源也来自于此,功成名就,骄心一起,就听不进去正确的意见,团队里也混进了不少异见分子,比如杨修同学,这货显然就不行,自以为是眼高于顶,好像智谋出众但实际上在智囊团里只会好事不足,坏事有余,小处聪明,大处糊涂,玩鸡肋这样的把戏乱军心,智商即使200,情商最多20,当然,曹操比袁绍毕竟还是高明,似乎终曹一生,他的智囊团里都没有郭图这样的下三滥货色,呵呵。
这样的事情现在也时有发生,比如
华为
在通信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正因为这种成功使得任正非做出了不进入其它领域的决策,却又错失了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机会,尤其是后者,应该是华为致命的战略失误,因为如果不是失误的话,华为为啥之后又毅然进入智能手机领域呢?这分明是发现之前判断错误后的弥补,但可以肯定损失了相当多的战略机遇,我有一个应该比较确定的判断:你成功的经验,非常有可能是你未来失败的诱因。
然而,分析到这里还没结束,还有
第三个方面
:无论是曹也好,袁也罢,做出错误的决策都是因为自己的骄傲和刚愎吗?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实际上任
何一个策略都是双刃剑,都是有负面因素的,都隐含着一种悖论在里面,这也是干扰决策最大的因素之一。
比如袁的乌巢,因为在大本营后方很深,很隐蔽,所以常理下的确无需派重兵把守,集中兵力优势可以更好的打击曹操,乌巢被烧来自于一个比较偶然的事件,许攸的叛逃,呵呵,这里面就有些
运气
成分了,而曹操被赤壁火烧连营,但你不能说连环计就是曹操中计的结果,因为正常情况下,连环计对曹是有好处的,的确北方军士不善水战,把船连起来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若非突然刮起东风,则曹操没有很大的风险,
能让曹操袁绍这样的枭雄中计的,不可能是非常愚蠢简单的谋略,一定蕴含着一个大的看似利好的利空
,呵呵,这样才有可能骗过曹袁这样的高手;今天这个世界的博弈,也必是如此,
要你命的很可能不是大利空,而是大利好。
而非常有趣的是,无论是曹操还是周瑜,都无法提前知道许攸会来投降,冬天会吹起东风,演义里的孔明借东风显然是瞎扯淡,无论官渡的曹操还是赤壁的周瑜,其实都在做同样的事情,
做好充足的准备,等待命运的眷顾,命运之神垂青时show hand,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