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nowYourself
一个能陪你科学认识自己的公号。人生很长,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纯银V  ·  慢鸽入室抢劫爱情专案组 ... ·  3 天前  
槽边往事  ·  青春只一回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KnowYourself

一个能让生活越过越顺的能力,被很多人忽视了

KnowYourself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11-10 18:0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设为星标 ⭐️



最近有个体会:审美力好的人,生活总能过得有滋有味。


我的好朋友小熊就是个典型例子。


小熊把家捯饬得特别漂亮,不是社交媒体上家装账号的那种模版化的好看,而是有着她独一份的好看。


家里很多地方都承载了她曾经生活的痕迹,比如沙发背后的墙上是一块巨大的毛毡板,上面密密麻麻地贴满了电影海报、话剧票根、景点门票。


很多貌美的家具也都不是买的,而是小熊和热衷stooping的搭子一起在街头捡的。乐趣倒不是为了捡便宜,而是在改造的过程中又重新发现了物件新的魅力。



小熊的审美不仅体现在家的布置上,朋友圈也能看出一二。她常常会在朋友圈里发一些漂亮但又特别的照片,并不是那些跟风去打卡的网红店,而仅仅是一些细碎的瞬间——


去公园散步时发现了好看的落叶,就捡回家做成书签。

拍下每天的云朵,给它们涂鸦成各种表情。

弥漫着雾气的马路,在小熊眼里是连接过去的时空隧道。

......


这些日常中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在小熊的世界里仿佛都变换了另一副模样,这种对待生活积极的态度,也成了锚点,一次次把她从坏情绪里拉出来。


在小熊身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有感知到美的能力这件事有多么重要,这是一种能让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的力量。


关于审美力的3个迷思


听到审美力这个词,你可能下意识会觉得它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


但其实,审美力是一种底层能力,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怎么装修新家、怎么布置房间、怎么搭配衣服,这些能带给我们愉悦感受的事物,多多少少都和审美力挂钩。


而从更深层的角度看,审美力就是一个人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判断和鉴赏的能力[1]。美本身就能带给我们积极情绪,审美力好的人对待世界有着更加敏锐的触角,自然也会收获更加丰盈的人生体验。


但对于审美力,很多人会有以下3种常见的误解,阻碍了自身去习得这种稀缺的能力:


误解1:“美就是漂亮、好看。”


当我们用漂亮、好看来形容某件事物时,常常指代的是视觉带给我们的感受。而美则不同,它不局限于事物的外观,而是一种出自主观的肯定性的体验。


美学心理学家Berlyne在1971年曾经提出过美的信息性理论,他认为美的体验就是一种对事物内在信息的享受[2]在那些我们感知到美的时刻里,我们常常会感到心灵上的呼应和触动。


这种情绪体验在很多时候都是很难用语言精准描述的。好比你最近选一个天好的日子出门,抬头看到蓝天白云,缓缓飘落下来的梧桐树树叶,你可能会不自主地发出“好美”的感叹,但自己却很难讲出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


图片来源:海街日记


误解2:“懂时尚、懂流行就代表有品位、审美好。”


消费品味和审美并不能划等号,审美也并非物质的堆砌而是认知的积累。有审美力的人,即便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也能营造出积极的生活氛围。


音乐唱作人乔小刀在自己创立的乐队“大乔小乔”一炮而红后,突然宣布解散乐队退出乐队,离开北京去到云南,当起了木工,建造起自己的房子。


这些房子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房子,它们各个造型独特,千奇百怪。房子所需的很多材料都是乔小刀四处东拼西凑来的,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材料是他自己捡来的破烂。正是在这种有限的外部条件下,乔小刀陆续建起了100多栋漂亮的房子,打造出了自己的荒野之国。


左右滑动查看,乔小刀的荒野之国。图片来源:微博@乔小刀


有研究就发现,物质带来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并非取决于我们拥有多少,而是取决于我们能否从其中获得情绪和感官上的愉悦[3]。因此,比起跟风消费主义,在自己的生活中寻觅那些能打动自己的美的事物更值得。


误解3:“审美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后天很难改变。”


审美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的确会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的基因、神经生理特征[4]


但审美力是一种可以后天学习和培养的技能。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喜欢那些他们反复接触的事物[5]


当我们不断接触和体验美的时候,我们对美的触角就会变得更加敏锐,从而可以更好地感知和欣赏到美,逐渐内化成我们自己的审美能力。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作品是提升审美的佳作。

图片来源:布达佩斯大饭店


审美好的人

常常具备3个重要特质


 对世界有着充沛的好奇心


拥有审美力的人,首先会有强烈的好奇心。


在孩童时代,我们对世界有着丰富的探索欲,什么事情都想试试。而在长大以后,我们的好奇心逐渐减退,生活变得相对固定、熟悉,也催生了无聊和乏味。很多人就调侃自己活成了一个NPC,日复一日地过着相似的生活。


其实并不是生活本身不够有趣,而是我们没有把日子过得有趣起来。那些依旧保持好奇心的人,会像孩童那样主动去探索新的领域,也愿意沉浸和体会这些新的经历,不断去发掘新的乐趣。


这和大五人格里的开放性(Openness)密切相关。开放性更高的人会积极拓展自己的视野,有意识地去接触更多新奇的体验。


而且ta们有着更加强烈的审美敏感性,在面对美的自然环境、艺术作品时往往会经历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对美的体验也更加充分和深入[6]


读到这,你是不是也好奇你的开放性是高还是低?不如来试试KY测评研发的专业测评【大五人格升级版】


(编辑部特地为大家争取到了限时5折福利,11.10-11.12期间原价¥39.9的大五人格测试现在只要¥19.9,千万不要错过~)


👇点击立享5折福利👇


 生活感知力强


有审美力的人会关注生活的细节,即便日常里再细微的事物也能成为ta们的快乐源泉。


会发现洒水车经过时喷出的水珠形成的彩虹、会捕捉到树叶随风摇曳时地面上投射出来的光影、会留心季节变换时什么花开什么花谢......


生活就是由一连串的小事编织而成的,但很多人常常忽视或者很难察觉到这些不起眼的瞬间。


在生理层面上,这需要依靠更高的感官敏感性。感官敏感性高的人,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和感受世界,能够察觉到外部的感觉刺激,也能更敏锐地捕捉和处理自己身体内部的感觉信号[7]


图片来源:澄沙之味


而在心理层面上看,感知力强的人能够更好地品味(savor)生活。品味(savor)能让我们把注意力更多投向那些积极的事情,当一个又一个的快乐拼凑在一起,带来的幸福感也并不低[8]


 不将就、不凑合的生活态度


有审美力的人不仅能感知美,也愿意在自己的生活里主动创造美。ta们对生活有追求,愿意为生活品质付诸努力或者有所投资。


在当下,很多人是抱着临时的状态去生活:租的房子反正不是自己的就不付出心力捯饬、一个人吃饭就凑合两口、东西不好用为了图省事就将就着用。


如果我们总是想着“过渡一下而已”“凑合凑合得了”,磨损的不只是当下的生活质量,还可能会让我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心态,在心理层面不断妥协和让步,内心的真正需求永远得不到满足,最终敷衍的是我们自己[9]


用心去生活的人不会将自己囿于临时生活的陷阱里,即使是租来的房子也会费劲心思思考如何装扮,即使工作很忙也会在休息时间投身爱好给自己充电。


图片来源:我,到点下班


越是在这种不确定的生活状态下,我们反而越需要努力找回生活的秩序。当我们能在点滴小事里掌控生活,收获的不仅是生活情趣,也让我们抵御外部压力的盔甲更加坚固。


追求审美,其实是在追求

把生活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上


毛姆曾经说过,“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美对我们的生活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当我们能在生活的细节里发现美、感受美,也是在把解释生活的权利交还给了我们自己。


生活依旧是同样的图景,但我们并非赤手空拳无能为力,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这是一种强大的自主性


当我们认为自己能够掌握生活时,我们会愿意付诸更多的努力去行动,从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10]


电影《恩珠的房间》便是个很好的例证。女主角恩珠在辞掉自己的平面设计师的工作以后,生活失去了重心,在低能量的精神状态里过得日夜颠倒,相当颓废。


恩珠的朋友敏锡看不下去好友的生活状态,给恩珠的房间换了一盏暖黄色的灯,又用橙色的油漆重新粉刷了一次恩珠家里的墙面。


当家里变得没有那么杂乱之后,恩珠发现自己的内心阴霾也在慢慢消散了。她开始整理房间,把破旧邋遢的房子收拾得焕然一新,从泥泞的生活里逐渐走了出来,内心变得愈发安定、平和。


图片来源:恩珠的房间


能掌握自己生活节奏的人,在面临挫折和压力时也不会轻易被击倒。这是因为我们有着更充分的人生体验,一点点打磨出自己的心理韧性。


记得年初的时候,张颂文的微博被很多人评价“好温柔”“被治愈到了”。他的微博很接地气,充斥着生活的各种细枝末节,最近养了什么花,收养的小狗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面对网友种种的迷茫、困顿,他也给出了很暖心的回复。


让生活变好的方式就是重启人生吗?我觉得这并不是唯一的解法。


把自己的目光放到生活更深处的地方去,打开对世界的感官通道,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那些细微的、真实的美丽,当我们的经历更加丰富时,我们的生活也能过得更加立体和充盈。



今日互动


来评论区分享一下

你最近捕捉到的美的瞬间吧!


References:

[1]刘旭光. (2018). 什么是"审美"——当今时代的回答.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11.

[2]Berlyne, D. E. (1973). Aesthetics and psychobiology.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1(4).

[3]Hsee, C. K., & Zhang, J. (2010). General evaluability theory.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5(4), 343-355.

[4]Chatterjee, A., & Vartanian, O. (2016). Neuroscience of aesthetic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369(1), 172-194.

[5]Zajonc, R. B. (1968). Attitudinal effects of mere exp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p2), 1.

[6]Fayn, K., MacCann, C., Tiliopoulos, N., & Silvia, P. J. (2015). Aesthetic emotions and aesthetic people: Openness predicts sensitivity to novelty in the experiences of interest and pleasur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1877.

[7]Leder, H., Belke, B., Oeberst, A., & Augustin, D. (2004). A model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aesthetic judgmen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5(4), 489-508.

[8]Jose, P. E., Lim, B. T., & Bryant, F. B. (2012). Does savoring increase happiness? A daily diary study.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7(3), 176-187.

[9]Bassett, R. L. (2007). 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 how the culture of abundance robs us of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 26(1), 87.

[10]Pannells, T. C., & Claxton, A. F. (2008). Happiness, creative ideation, and locus of control.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1), 67-71.


本文关键词:审美力、好奇心、开放性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鱼仔

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包括:即时咨询、心理教练、心理咨询等,

欢迎使用 知我心理小程序 或 知我心理APP



点点 在看,找回生活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