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说呢?
那是因为,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父母金钱的付出,更需要的是父母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花时间深度陪伴子女,花精力为子女制订未来一二十年的教育规划,甚至三四十年的人生规划,才是优秀父母的职责。相信大家身边一定有很多父母,既付出金钱又付出时间和精力,但孩子还是没有成才成凤,为什么呢?我想,这就触及了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是在熊莹老师的精英家庭藤校之路私享会上。说来也巧,我也是从笑来老师的这个公众号知道熊老师,知道她的熊莹家庭学院以及学院开办的课程的,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彼时我正为自己的育儿困扰焦头烂额,内心有一些想法,但是不成体系,更是关心则乱,急需一些外在的醍醐。 在笑来老师某一期推文中找到了熊老师,灵光一闪,于是就有了跨越近1300公里,只为和熊莹家庭私享会3小时相聚的学习之旅。当和先生提出要到北京学习时,先生一如既往地反对,美其名曰跑那么远学一次能有什么用,第一次谈判不欢而散! 于是背着先生悄悄把车票定好,临行的前一天晚上,开启软磨硬泡撒娇模式,并表示有什么用学好回来就知道了!同时,拿出杀手锏这可是关系孩子未来的头等大事,孩子的未来可耽误不得!终于在经过近一个小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撒娇后,先生同意放行!而3小时的私享会确实没有让人失望,熊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和发人深省的独家案例,为我开启了育儿的全新维度,也坚定了我的育儿信心。在听熊老师讲解之前,我隐隐约约已经有了以终为始的概念,但是没有形成体系。
正是因为这样,当看到同龄孩子识字、背诗更多,数学题做得更快时,发自内心的焦虑感油然而生,什么"以终为始"早已抛到脑后,只想让孩子赶紧多识几个字、多背几首诗,似乎这样孩子才不会被落下,而心中对孩子未来的焦虑感并未减弱半分。但是,这次北京之行坚定了我以终为始的教育信心,熊老师说了,这样做,没错,跟着熊老师这样做的家长,几乎无一例外地培养出了藤校娃!从熊老师的私享会中,我提炼出了以下三点,准备在今后的育儿过程中时时提醒自己,以终为始,知行合一,在这里也分享给各位曾经和我一样焦虑的家长,共同进步。熊老师在私享会上讲到的一个现象让我笑出了声,她说:好多家长从小让孩子上这班上那班,弹钢琴学画画,仿佛是往莫扎特达芬奇方向培养,但是,一上初中啥也不干了,专心学习。实际上这是本末倒置的呀。
我想了想周围见到的类似案例,还真是这样,好多孩子报了一大堆兴趣班,最后啥也没学好,我还觉得奇怪,结果经过熊老师一点拨,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没有以终为始嘛。
无论是学习体育项目还是兴趣班,都该以终为始,与其在孩子低年级时一通参加各种兴趣班,而在进入初中后戛然而止。倒不如细水长流,根据孩子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选取一两个项目长期培养,让孩子成为拥有该项特长的前10%。 而在选择项目时,除了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也要结合所在地资源优势和家庭实力,选择一个能够给予孩子可持续支持的项目。于我家孩子而言,或许游泳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