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家住在玉泉河边,常去河里摸鱼摸虾,可是从没有见到过大鱼。
每当我提着几条捕获的“小鱼仔子”从敬老院经过的时候,坐在藤椅上一边晒太阳、一边品着用玉泉水泡的茶的常爷爷,就会不屑地说:“真不开眼,这么小的鱼仔子也值得逮?”我听了很是不爽。
常爷爷70多岁,瘦长个,小眼睛,尖瓜脸,稀疏灰白头发,梳着一条细细的辫子耷拉在脑后,他在宫里和颐和园里当过太监,脾气大,看什么都不顺眼,外号“活不长”。
我只好回答说:“常爷爷,我逮来喂猫的。”
他咂了一口茶,对我说:“昆明湖中有大鱼,大的像龙一样。”
我好奇地缠着他问,“真有那么大的鱼?”
他并不搭理我,而是闭上眼睛舒服地晒太阳,在他眼里,周围没有值得他搭理的人。
我灰溜溜地回家,问我爸爸,昆明湖里真有大得像龙一样的鱼吗?爸爸告诉我,传说,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就喜欢放生,每年都放生很多鱼,再加上昆明湖一直禁钓,所以偌大的湖泊,百余年来,鱼会长得比较大,传说最大的有三四米长,腰身比大水缸还要粗,游动起来,把水面划出小山峰似的水波,但只有少数人见过。我爸爸也没有见过。我常去昆明湖去玩,也没有见过传说中“龙”一样大的鱼。
老照片:慈禧太后在颐和园
但是,有一年大雨磅沱十多天,京津冀发大水,平原一片汪洋,我家所在村庄周围原来是平地的地方变成了湖泊,颐和园昆明湖水满得外溢,所有闸门都打开了,大鱼便纷纷逃逸。邻居中的大小伙子、大老爷儿们,都从家里涌出来,跳进家门口汪洋的湖泊中去抓鱼。人与鱼搏斗的场面,非常壮观。
大鱼遇到水浅处,噼里啪啦激溅起巨大水花。“大鱼!大鱼!”人们的目光被吸引过去了,一条大约有两米长的黑色的大鱼便成为人们围捕的对象。毕家老二,是个黑塔似的壮小伙子,第一个抢到前面,张开两条黑亮粗大的胳臂,一下子抱住了这条大鱼。他弯腰试了几下子,但是没有把鱼抱起来。别人要过来帮忙,他说:“别过来,这是我的,够我家吃一个月的!都别过来,谁过来,我和谁急!”
那是一个灾荒年,青黄不接,家家吃不饱肚子,如果谁要是真能抓到这么大的鱼,肯定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于是,在毕家老二怒目圆睁下,没有人敢过去帮忙。那条鱼是他先抢到的,理应属于他。我和姐姐站在高坡上,眼睁睁地看着他英雄般地抱住那条扑腾的大鱼,为他喝彩。毕家和我家住在同一个四合院里,毕家哥两个,还有一个老妈妈,一家三口,住在南房,是我家的房客,我们两家关系很好。
毕家老二,那年二十郎当岁,浓眉大眼,膀阔腰圆,壮硕得很,还练过武功,在一个运输队当装卸工,听说他一次能扛4袋子白面,也可以一次扛起两大麻袋玉米。也就是说,搬动三四百斤的重物不在话下。我和姐姐目睹他再次运足了气力,把那条大鱼猛地抱了起来,踉跄地在水里走了几步,试图走上坡地,但是,只见那条大鱼的尾巴来回猛扫,啪啪两下,扇到毕二哥的脸上。他一个趔趄倒在水中,痛苦地撒开了手,那条大鱼噼里啪啦地跳着游走了。
“捉住它!别让它跑了!”水中的男人们大声喊着,箭簇般扑向那条大鱼。可是,那条大鱼左冲右突,时而跳起,时而用强有力的鱼尾扇扫侵犯它的人,有的人被它撞到,有的人被它咬伤。“打死它!”有个男人高举着鱼叉,刺向那条大鱼。但是,刺歪了,鱼叉落在浑浊的水里。这条大鱼再次跳起来,躲过了一群饥饿的男人的围追堵截,冲入滚滚洪流中,向下游漂去。
毕老二从水中站了起来,双脸脸颊被鱼尾巴扇得红肿,一只眼皮也肿得老高,眼睛不得不眯缝着,他瓮声瓮气沮丧地说:“真扫兴!让它跑了!”
那是我平生第一见到的大鱼,而且是一条活着的硕大的鱼,生龙活虎,欢蹦乱跳,也许是慈禧太后放生的宠物,活了上百年。也许已经成精了,一条大鱼精!
几天后,洪水退去,听说骚子营有一个老爷们在圆明园墙外的河沟里用渔网抓住了一条大鱼,两三米长,腰身有水桶那么粗。不过听说他家开膛破鱼肚子的时候,发现鱼的肚子里,有一条人的手臂,一个手指头上还戴着一个金戒指。那是一条食人鱼,但是最终还是被人吃了!我听后,深感恐怖,大鱼啊,大鱼,为什么要人鱼相食呢?
从此,我再也不吃鱼了。再加上那时所有副食品都凭票供应,能买到鱼的机会比较少。偶尔买到带鱼,也是让给我爸爸吃。几年后,闹起了造反派,副食品供应更紧张了。
一天,爸爸想吃鱼了,要我为他买。爸爸在家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一人挣钱养家,因此,可以像个皇帝那样指使着全家人围着他团团转。饭菜,当然他吃最好的,我妈妈、姐姐和我只吃我爸爸剩下的。再加上那时的艰苦朴素的教育,我对我爸爸的好吃是看不惯的。但是父命难违。
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个子比自行车刚刚高出一个脑袋,刚学会骑自行车。兜里揣着我爸爸给的两块钱,从颐和园后的青龙桥,向海淀镇进发。那里有个较大的菜市场,但是,我到了菜市场,发现,货架上空空荡荡,连鱼的影子也没有。无奈,只好向城里进发。
大约有三十里,我用了一个多小时,到达东单菜市场,偌大的菜市场的货架很多,但也都是空空荡荡的,连鱼腥味也闻不到。
老照片:80年代的北京菜场
我问服务员:“同志,哪里可以买到鱼?”那时人们的称呼,都叫“同志”,或“革命同志”。
一位个子不高两鬓花白的服务员,穿着白色的工作服,看了我一眼,和蔼地说:“小孩子,只有月初和月末,才凭票卖鱼,平时没有的卖。不过,前门菜市场刚到一条大鱼,听说比小船还大,是渔民送给毛主席的,他老人家要送给北京市民吃,刚运到。你去看看。”
我一听有鱼,喜出望外,赶紧骑着单车赶到前门。隔着店门的大玻璃,就看到一条硕大无比的鱼,身子有水缸那么粗,体长有两米左右,躺在大柜台上,一个工作人员激动得脸通红,正在用水龙头向鱼的头和身上喷水,把它洗洗干净。并大声喊:“毛主席万岁!”“大鱼万岁!”
店内店外围满了人,不少人跟着喊口号。“天啊,真有真么大的鱼!”更多的人们是在惊叹。这是我一生中见第二次见到如此大的鱼,和周围的人一样被震惊了。
“还活着呢!”有人惊叫。我从人缝里挤进个脑袋,伸长脖子向里看,果然看到,那条大鱼的嘴有脸盆那么大,被水龙头灌满水后,张了一下,就再也没有动弹。它的眼睛,凸鼓着,像是瞪着我,在无声地说:“我死了。我恨你们,你们这些贪婪的家伙。”我被鱼凸鼓的白眼震慑住了,多好的大鱼啊,多漂亮的大鱼啊,而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无数要吃它的肉的人。我为大鱼悲哀。
开始卖鱼了,不要票,有钱就可以买,因为这是计划外的馈赠,是毛主席要北京市民尝鲜的。人们拥挤着排起了长队,我被挤到了队伍的最后面。排了有一个多小时,听前面的人闹嚷着,“卖光了,别排了。”队伍一下子散开了。
买到鱼的兴高采烈,而没买到的,一脸遗憾。我并没有沮丧,反而为没有买到这条鱼的肉而庆幸。当然,空着手回家后,被老爸骂了一通:“真是没用的东西!”但是,那条大鱼凸鼓的白眼在我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三次见到大鱼是1980年代末,我作为记者随国家主席李先念出访西欧数国,其中的一个国家是卢森堡,是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比较小的国家之一,但是非常富有。卢森堡大公慷慨地邀请所有中国代表团包括随行人员、记者在他的郊外古堡吃晚宴。
古堡坐落在一个岛上。车子穿过一片茂林的森林,停下了。所有人员要步行跨过一座木桥,这座桥有上百年历史,连接着一条河流的两岸。岸那边是巍峨的古堡,河流连接着一片开阔的湖水,湖水包围着古堡。四周非常静谧,只能听到鸟欢快地鸣叫,而没有其他人烟,因为这里是皇家禁地。在过桥的时候,我和其他人员都惊奇地发现,河流中缓缓游动着数条大鱼,最大的有三米多长,两条有两米多长, 人过桥的震动,吸引了鱼群,它们游过来,似在向我们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