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组织是自给的,都要与环境进行资源和关系的交换。
全文约2300字,阅读大概需要4分钟。
杂志原题:组织的资源依赖
财经天下(ID:cjtxzk) 文|吴蕊
编辑|周春林
插画|晁春彬
作为一个耐心不足的人,我一向对追剧很不感冒:每天按时守着屏幕,跟着激动紧张也许还要擦擦眼泪,看完一两集后心里默默地叹息着等明天,这种情绪太不符合我高冷的气质。所以不管多想看的剧,都要等全部播出之后, “养肥了”一口气看完。但近期热播的《人民的名义》,让我破了例,不光天天追,还非要拽着别人一起讨论。
倒不是情节有多么欲罢不能。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很多桥段都是近几年被披露的真实案件,其中不少咱们耳熟能详。我感兴趣的,是剧中表现的复杂的关系网,或者说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爱恨交加、错综复杂的依赖关系。
做事要靠关系,这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到不值得去探讨。不光中国人没有对此进行研究,外国学者(受到他们所处社会环境的限制)的分析,也长期停留在对于现象的描述,而非对于因果逻辑关系的探讨。把依赖关系真正发展成理论的标志性著作,出现在大约四十年前的1978年,当时两位年轻的学者,斯坦福大学32岁的杰富瑞· 菲佛(Jeffrey Pfeffer)和卡耐基梅隆大学35岁的杰拉尔德· 萨兰齐克(Gerald Salancik)出版了《组织的外部控制》一书,整合前人的发现,提出了“资源依赖理论 ”,这两个人和这个理论自此一炮而红,红到今天,资源依赖依然是管理学博士生的必修理论、必读书目之一。
资 源 依 赖 理 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缩写为RDT,讲的是组织之间的互相依赖。和大多数管理学而非经济理论相似,菲佛和萨兰奇克认为,组织是有政治性的行动者,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的工作组织或生产函数。他们提出了四个依序层层递进的假设:第一,组织最重要的是关心生存;第二,为了生存,组织需要资源,而组织自己通常不能生产这些资源;第三,组织必须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的因素互动,这些因素通常包含其它组织,既包括各种相关企业,也包括高校、政府、协会等机构。由以上三点可知,组织生存建立在一个控制它与其它组织关系的能力基础之上。
这四个假设,无需希腊字母和数学符号,就非常漂亮地构建了RDT的外围框架:每个组织——我认为也包括每个与组织的行为相关的个体——都需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没有组织是自给的,都要与环境进行资源和关系的交换。给定以上框架,RDT的核心观念就呼之欲出了:对于任一组织,它对于资源的依赖造成了外部组织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它,这些控制影响了其内部的权力安排;通常一个组织的运行需要多种不同的资源,这些不同资源很可能来自不同的外部组织。在存在外部控制的情况下,外部限制和内部的权力构造构成了组织行为的条件,促使组织为了摆脱依赖而付出努力去维持自治度。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应该被视为一种“连结”,是具备大量权力和能量的社会能动者,其中心问题是谁将控制这些能量以及实现什么样的目的。
理论说起来总是枯燥,那么用反腐剧来举例好了:检察院的尚方宝剑再锋利,要完成“打老虎拍苍蝇”的任务,也需要依赖外部的政府官员、公安系统、民营企业、乃至广场舞大妈和网络舆情。这些外部组织为他们提供信息和人力支持,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检察院的工作。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耗着出轨丈夫就是不离婚的奇葩阿姨,在查山水集团时那真情流露的控诉,简直为案情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这些外部机构在“控制”检察工作的同时,也从不断的(但不一定是高效的)信息交换中获益,在交换信息的过程中达成着自己的目标——把前夫的老底和盘托出好赶快去跳广场舞,也是一个有效地达成了的小目标。
说回资源依赖理论。它强调了组织因为试图控制外部依赖关系而采取的策略行为,充分给予组织以能动性。但是,权力依赖必须与组织成员或组织行动者的价值期待联系在一起,才可以发生组织的变迁。也就是说,检察院要通过什么样的行动来完成任务,必须依赖于内部人员之间、内部人员与外部机构之间的关系来决定。侯局长有了沙书记的坚定支持,才能采取一系列果断的行动;陆亦可因为案情逐渐和赵东来接近,才确立了检察院和市公安局之间彻底的信任关系;即使大家都不爱看的郑氏父子桥段,也体现出郑西坡在大风集团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受到与儿子交流的影响。
资源依赖理论揭示了组织与环境的依赖关系,使人们看到了组织采用各种策略来改变自己、选择环境和适应环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RDT所说的组织环境并不仅是一个客观、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是组织及其管理者通过自己的选择、理解、参与、设定而产生出来的,是组织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面对同一外部环境,不同的组织或者同一组织的不同管理者,会有不同的选择、理解、参与、设定方式。因此,对环境的认识不同,会影响环境的实际作用。汉东省真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如何是一回事,每个身在其中的人如何看待这一生态环境又是另一回事。祁厅长觉得侯亮平打破的政治平衡性命攸关,紧张到要干掉他;他的老师高育良却认为平衡从来就不存在,本来就是随利益而动;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则认为是在惩治顽疾,要掀开盖子看实情;而对林华华等一线检察人员来说,也许只是多了许多不眠不休的加班之夜,虽然林华华们的行动直接影响着检察行动的效果。所以,最终决定每个人行动的,是他们的感知、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看法,而非客观的事实本身。
基于RDT的思想,菲佛教授后来又写了一本书,题为《权力: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所拥有》,2015年出版了中译本,引进之后迅速被国内读者奉为职场圭臬,也算是在理论思想之外另辟了蹊径。这本书从RDT的思想角度,指出为什么组织内有的人能拥有权力而其他人不能,很值得一读。学术上我就不指望与高人比肩了,但我很高兴地看到菲佛教授也兼职给财经类杂志写专栏,并且认为咨询、专栏这些副业,能帮助他思考,对研究议题不无裨益,便不由欣喜地在心里把自己与高人之间搭了一座小桥。
说回来,《人民的名义》是部好剧,不仅好在真实地针砭时弊,更胜在以小见大,生动刻画了政治生态中复杂的依赖关系。当然了,也在于你我都能看懂的、那些超乎艺术创作的生活。
(本栏目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吴蕊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经济学硕士、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试图以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的视角来理解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声明:本文由公众号 财经天下周刊 授权转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作者所有!
关注铅笔经济研究社公众号,并回复以下数字,或点击以下链接,查看精彩铅笔社文章。
回复“201”,国家存亡的意义(令人惊奇的大格局精彩长文)
回复“202”,伊斯兰问题还是阿拉伯问题(寻找现代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根源)
回复“204”,北京为什么是首都(寻找北京成为首都的那段历史)
回复“208”,重新理解市场(打破人们对市场长久以来的认识,一篇读了后对世界的看法都会改变的长文)
回复“209”,个人主义与共同体(对个人主义的理性分析,重新理解爱国主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