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这需要由宿主机制严格控制,以避免有害后果。
此前有研究报道,TMEM16F是一种钙激活的脂质超燃酶,在多种免疫细胞中表达,包括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体内控制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m)感染中起关键作用。这种功能与TMEM16F在体外修复由Lm毒素LLO诱导的T细胞质膜(PM)损伤的能力有关。
然而,TMEM16F对体内Lm感染的保护作用是否通过对T细胞或其他细胞类型的影响来介导,尚不确定。
2024年8月13日,华中科技大学
武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曾筑天
,加拿大Montréal大学
André Veillette
,中国科学院
税光厚
共同通讯在
Advanced 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
“
TMEM16F Expressed in Kupffer Cells Regulates Liver Inflammation and Metabolism to Protect Against
Listeria Monocytogenes
”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
阐明了TMEM16F在体内对Lm的保护作用所涉及的免疫细胞类型和机制。
揭示了Kupffer细胞中表达的TMEM16F对于保护宿主免受李斯特菌感染至关重要。这种影响与Kupffer细胞表达的TMEM16F防止过度炎症和肝脏代谢异常的能力有关。
TMEM16F的细胞保护作用与其脂质聚合能力和增强PM流动性有关。通过使用细胞类型特异性TMEM16F缺陷小鼠,研究发现TMEM16F在肝脏Kupffer细胞(
KCs
)中表达,而不是在T细胞或B细胞中表达,是体内对抗李斯特菌的关键。在缺乏TMEM16F的情况下,李斯特菌在体内诱导KCs的PM破裂和断裂。
KCs
死亡与更严重的肝损伤、炎症改变和肝脏代谢失调有关。
细菌性病原体感染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公共卫生的优先事项是减轻感染造成的死亡负担。
李斯特菌是第二大威胁死亡的食源性细菌病原体,估计每年造成约1.5万人死亡。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m)是研究宿主-细菌相互作用和PM修复机制的良好模式微生物。李斯特菌是兼性胞内致病菌,通过胞内酶A和胞内酶B (InlA和InlB)进入宿主细胞。然后,它逃离吞噬液泡,利用宿主肌动蛋白系统,最终扩散到邻近细胞。Lm通常通过胃肠道进入,并通过血液扩散到远端部位,引起全身感染。李斯特菌利用各种机制逃避免疫监视。例如,
Lm一旦进入循环,就会被肝脏巨噬细胞(也称为KCs)迅速捕获。Lm随后诱导Kupffer细胞死亡,并引发严重的炎症和组织损伤。
微生物通常通过产生破坏质膜(PM)的成孔毒素(PFT)来损伤细胞,例如李斯特菌相关的李斯特菌溶素O (LLO)。
受损的PM需要立即愈合,PM修复失败最终会导致细胞死亡,并释放危险信号,引发炎症并引起免疫病理。真核细胞已经进化出各种膜修复机制,通过迅速密封PM中产生的孔来保护自己免受这种损伤。小的损伤通常通过内吞作用或运输所需的内体分选复合物(ESCRT)介导的囊泡脱落来去除,而大的伤口被认为是通过膜修补来修复的。
在李斯特菌毒力因子中,LLO在致病性中起着重要作用。LLO帮助Lm进入宿主细胞并从液泡中逃脱,但它也通过制造孔来损伤PM。未愈合的PM李斯特菌感染导致细胞死亡,炎症和先天免疫反应。
含有李斯特菌的膜突起经常显示外化的磷脂酰丝氨酸(PS),而低脂酶介导的膜损伤的有效修复需要细胞外Ca
2+
,这表明在PM的损伤部位发生了脂质混乱过程。
TMEM16F缺失导致Lm感染时肝脏过度的促炎反应和脂质代谢失调(图源自
Advanced Science
)
Ca
2+
激活的脂质超燃酶TMEM16F(也称为脂肪酸6;ANO6)属于TMEM16家族,由十个具有氯离子通道和
磷脂促翻转酶
酶活性的类似物组成。
TMEM16F参与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如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血液凝固、骨矿化、滋养细胞融合以及SARS-CoV-2感染过程中的多核体形成。人类TMEM16F功能的丧失会导致血液凝固障碍,称为Scott综合征,其表现为血液凝固时间延长。
在此之前,研究阐述了TMEM16F在体外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细胞类型中也对孔隙形成后的PM修复至关重要,包括对LLO的响应。TMEM16F也需要在体内保护小鼠免受Lm的致病作用。
在所有小鼠细胞类型中缺乏TMEM16F导致Lm引发的肝损伤增加。
然而,负责这种保护作用的精确细胞类型和机制尚未确定。
研究TMEM16F保护李斯特菌感染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研究首先发现,TMEM16F作为一个普遍的过程,通过打乱脂质发挥作用,对于维持各种原代细胞和细胞系的质膜完整性至关重要。使用细胞类型特异性TMEM16F缺陷小鼠,研究发现TMEM16F,特别是KCs中的TMEM16F,可以保护肝脏免受感染引起的损伤。通过活体成像,研究观察到在没有TMEM16F的情况下,李斯特菌感染期间Kupffer细胞的膜破裂和断裂。
研究认为溶解性细胞死亡导致细胞内内容物不受控制地释放,加剧炎症,破坏代谢,加剧组织损伤。
免责声明:iNature专注于最新的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iNature立场,亦不代表iNature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消息: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402693
—
END
—
内容为
【iNature】
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
【i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