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新闻广播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新闻频率官方微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乐游上海  ·  免费!“大烟囱”双展上线 ·  昨天  
上海本地宝  ·  上海适合一个人去的6个地方(第八期) ·  4 天前  
上海发布  ·  地铁1、2、9、10、17号线,市域机场线今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新闻广播

没有文物没有珍藏,这座5岁博物馆参观人数过百万,中山公园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上海新闻广播  · 公众号  · 上海  · 2018-12-13 10:07

正文

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1993年末,上海市委组织部在酝酿1994年工作时,提出要以进一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重点。为了能够在全市产生大一点、久一点的积极影响,他们采用了一个鲜明、响亮的名称——凝聚力工程。2013年,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馆,用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和100余件艺术品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回忆,讲述了新时期上海如何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的故事。





姓名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 年龄:5

  • 所在地:中山公园

  • 门票:免费


对话者:时任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 陈建兴



对话者:现任华阳街道党工委书记 陈颖



对话者: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何海兵



对话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秦畅



:【可能很多上海人不知道,在长宁区的中山公园里坐落着一座特殊的博物馆,它的名字叫: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馆近5年已经迎来了超过100万名参观者。】


:【和历史博物馆相比,我只是讲述了最近20几年的故事;与自然博物馆相比,这里没有什么花鸟鱼虫,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这里谈不上是革命圣地,每天却有不少的党员群众来这里接受教育;这里没有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但每件事都是那么的实实在在,扣人心扉。我是上海在困境中奋起的记录者,我是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说到“凝聚力工程”这五个字,不得不从长宁区的华阳街道开始说起。1991年8月7日,令许多老上海人记忆深刻,因为那天下了场特大暴雨。而对居住在苏州河旁边的华阳居民来说,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时,这里都是旧式里弄、棚户区,十家人有九家进水,居民们把家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拿来接水了。在电闪雷鸣、大雨如注的夜晚,许多人都回到了家里躲避风雨。有一群人却走出家门,趟着污流浊水、踉踉跄跄的走向了别人的家里。他们就是街道的干部,要赶到受灾比较严重的居民区,与群众共同抗击水患。】


沙画广播剧《“四百”走访温暖人心》


:【因为很多老百姓的房子都是棚屋简窝、往往有的时候一场暴雨下来,个别人家的房子塌了都有,在这次抗击水灾及随后的走访中,许多人、许多事深深地刺痛了大家。】


:【有户居民家中五口人,三个是痴呆,无经济收入,穷得没一张床,连吃饭的碗也都是破损有“缺口”的,困难的程度出人意料。有个老人长期瘫痪,得不到照料,背上长满了褥疮,整个背脊都粘在了门板上。还有个病重的老太说,自己一辈子没有照过相,希望能够在走之前拍个照片。三天后,当街道干部拿着相机再到她家时,老人已经撒手去了,为老人照张相成为了大家心中永远的遗憾……】


华阳棚户区的实景模型


:【华阳街道的贫穷或者说贫困人群比较多,我们梳理了特困老人、残疾人、精神病人、“两劳”释放人员、吸毒人员、下岗待岗人员、孤老、孤儿、支内支疆回沪人员和动迁住房条件较差人员的名单,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86年民政部提出社区服务的概念,背景是知青回城就业困难,需要发展街道经济。91年提出社区建设,背景是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单位不再办社会事业,出现了“社会人”。他们碰到一些问题如何来解决?原来可以找单位,现在找谁呢?当时整个生活保障体系也不健全。】


:【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单位人完全转向社会人了之后,基层所面临的压力就越来越大了。尤其是我们看到那些贫困重病人口,他们变成了街道的一个个伤口,急需止血去救助,在这个过程当中陈书记带着感情到了每家每户,跟每个老百姓都贴近。哪怕我不能先帮你解决问题,我坐也要坐在你家的那个脏脏的小板凳上。】


昔日铁路在棚户区中穿梭而过


:【市场的机制注重效率,它不相信眼泪,不同情弱者的。这个时候就要党组织站出来了,认识到这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一定是带着情感去的。】


:【那个时候老陈和华阳街道正式开展了“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活动。每次走访,他们都进行汇总归类,制定关心措施,抓好落实,以达到理顺人心、凝聚民心的目标。经过不断的探索,华阳街道建立和完善了以助困、助老、助残、助学、助医为主的十大帮困机制。】


华阳路街道干部走访各类群体一览表


:【我们不是单单走访完以后就拉倒了,回来要开全体会议,每个人要汇报自己走访的家庭有什么困难?原因是什么?解决的举措是什么?什么时候解决?对每一组困难弱势群体走访以后都是一整套的解决办法。】


:【基于大数据的解决方案。】


:【当时华阳街道还自己出资完成了一个旧区改造项目,整个街区一共动迁了大概7000多户,全是由街道干部来做的。但是街道的工作还得有人干,这就相当于一个人干了两份活。因为我们觉得凝聚力工程的核心理念是: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


:【陈书记当年从坚持地装一个路灯,改一个坡道,到给老人家里送几个热馒头,这些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是四个字:“深入人心”。这些做法当中,有哪些规律和经验是值得总结的?】


:【了解人、关心人和凝聚人,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993年末,上海市委组织部在提出“凝聚力工程”的设想,当时华阳街道已经在实践探索了,于是就变成了我们整个基层党建工作很重要的品牌,随后在全上海开枝散叶。】


吴邦国听取华阳路街道“凝聚力工程”汇报后

欣然题词“春满华阳”


:【我觉得走到今天,华阳社区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形态从最早单一的社区居民区,变成了六区合一的混合型社区;服务对象除了老年人、青少年、特殊群体、困难群体还有白领、新社会阶层人士以及外籍人士。此外,工作方法和工作队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的不断变迁对我们新的凝聚力工程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原来社区里的矛盾或者需求是比较同质的,都是困难。但是现在经常会遇到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下,怎么凝聚人心?】


:【这就考验了我们的智慧和工作基础。当然,有一个法宝是不能丢的——必须要了解人。新时代,面对不同群体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诉求多元化产生的不同差异,我们社区工作者和街道干部要运用工作智慧和法制、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


从虹储小区复制来的“感恩石”


:【你刚才讲了现在有新群体、新阶层,还有很多居住、生活在这的白领、外籍人士,这些力量又该如何凝聚呢?】


:【华阳社区当中有3080幢楼宇,有将近几万名的白领,他们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群体对象,如果再沿用原来的工作方法,可能不管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借助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所以我们打造了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基金会、包括社会组织联合会党总支,通过他们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来帮助和引导我们的白领。在华阳有很多青年创客中心,还有华阳文化中心、刘海粟美术馆、愚园路等网红地标吸引着大量年轻白领,我们以党建引领红色文化。】


:【感觉我馆藏又要丰富了。】



:【我觉得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全域、全人群、全社会。原来老陈书记走访困难户,进了门直接去换灯泡的。现在小陈书记不可能一下子冲进来换灯泡。怎么做呢?搭平台,整合资源,组织开展活动让大家来参与。用全域、全人群和全社会的方式来推动新一轮社会的融合。】


:【今天做党建面对的可不是某些扶贫帮困的群体,要凝聚的是每一分子。在这样的一个目标下,华阳二十多年来积累的经验,给全上海甚至我们全国的基层党建有些什么样积极的价值?】


:【 今天的社会是社区共同体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垂直体系,而是横向面对不同群体。我建议:1.我们自身的科学化水平提升,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基层党建要生活化,要和我们新群体的生活方式紧密地结合。3.基层党建通过结合基层治理实体化,我们搭平台,让各种需要诉求到平台上来表达,每一件事都往实里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