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大家会在B站上看一些老电视剧或者老动画吗?
如果常看的话,估计也遇到过某部番剧突然被下架的情况吧?这些片源要么是没版权的,要么是私人上传的,所以经常能看到网友说自己
上一秒还在看,下一秒就“喜提”下架了。
而最近,这不幸的事轮到了一部叫《士兵突击》的剧。
一时间,炸出了不少潜水的观众,他们开始四处奔走相告,抱头痛哭。
剧被下架确实是一件悲惨的事,但网上资源也不少,怎么他们看上去这么悲伤呢?
因为他们在意的,更多是这部剧多年积攒下来的6.6万条弹幕。
不过粉丝们也没有沉浸在下架的悲伤中,转眼间就已经投入拯救6.6万条弹幕大军的工作之中了。
而这一派热闹的场景,恍惚间就像回到了曾经《士兵突击》仍在热映的千禧时期……
很难想象,《士兵突击》这样一部完播快20年之久的电视剧,时至如今还广受欢迎。
互联网上,无数网友将它视为跟《甄嬛传》同一地位的电子榨菜,一遍又一遍地重温。
也有不少年轻人在阴差阳错下陷入其中,成为新的观众,并紧随其后加入了它的讨论以及梗图二创中。
所以,《士兵突击》辗转20年之久,是什么让它的热度长盛不衰?这一切还得从2006年冬季末开始说起……
提到《士兵突击》,更多想到的估计会是
“神剧”、“军旅天花板”
这些溢美之词。但相较于如此之高的成就,它的首播看上去似乎就有些波澜不惊了。
从网友整理的收视率名单来看,2006年首播时《士兵突击》甚至没有进入过前十的榜单……
至于片子所讲述的故事,乍看之下也是相当套路。
无非就是乡下傻小子许三多凭着自己的“傻”劲儿以及周围人的帮助,渐渐逆袭成长登上步兵巅峰的“爽剧”。
然而半年后,伴随着网络热议和复播,《士兵突击》迎来了现象级的大爆。一夜之间,它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
在议论声中,人们剖开它看似套路化框架的表皮,才发现故事的内容其实别有风味。
它没有“手撕鬼子”的炸裂剧情,没有壮烈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你情我爱的情感纠葛,更没有机械降神般的金手指。只是平实地描绘了一群基层士兵的军旅生活。
在日复一日的残酷操练后面,有新兵连进阶到特种兵时经历的模拟对战和选拔,有男妈妈、傲娇上司、帅但不油的B王等个性鲜明的角色,有兄弟战友之间难以言说的深厚情谊,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还有一个在父亲勒令下,半推半就当上兵的乡野小子,靠战友们的帮助以及漫漫军旅的磨砺,逐渐适应部队生存,理解作为一名军人的意义与光荣。
尽管复播后仍然有一些批评——
有人吐槽它像一部成人童话。也有人吐槽它过于煽情,操练的情节较少。
但这依旧无法阻挡节节高升的收视率和更多人的支持与共鸣。
因为《士兵突击》的影视表达
以及剧情想传达的价值观,
与当时的现实环境是相互挂钩。
比如经常被吐槽的主角许三多,并非是编剧兰晓龙另辟蹊径的设计,而是
因为他曾扎根军营,发现过许多跟许三多这样稍显木讷但又十分真诚的人。
主创团队选择非科班出身,长相平平的王宝强出演主角,也正是因为他身上与之类似的特质。
而被诟病的煽情戏份之下、却真实地反映了2000年后,中国军队从传统的机械化作战转向信息化作战的改革历程。
这些曾经亲密无间的战友,不得不为此面临撤除连队、改编改制、退伍复员的别离。
而真诚、纯粹、接地气,故事所反映出的这些特质,就是当时观众最喜闻乐见的。
最终,《士兵突击》包揽了一众人气奖项。
连当时在剧中还名不见经传的主演,王宝强、张译、段奕宏、陈思诚等,以及主创康洪雷、兰晓龙等,都成了如今构筑影视行业的“半壁”江山。
它的剧情框架、人物设计,成了日后军旅题材电视剧教科书级别的模版。而它的精神内核更是让无数好男儿背上行囊从军,一度被称为最好的征兵广告。
之后,主创团队趁热打铁,推出了一部汇聚了原班人马的成功续集——《我的团长我的团》。
这部在豆瓣上评分9.6的神剧,不仅超越了《士兵突击》的9.5分,同样也接过了它的接力棒,将这种精神、这个IP进行了延续。
2007年,在主流媒体们大肆报道剧中“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赞扬军中战友们互帮互助的精神时,
另一个前卫又另类的解读视角,自一处隐秘角落中生根发芽。
可能在当时看来,它的存在并不显性,但同样是《士兵突击》走红的因素之一——那就是,同人文化。
这听上去让人匪夷所思。毕竟一个偏严肃的军旅题材在那个年代还有同人这事,就足够奇幻了。
而考古过相关资料后,我更是震惊于当年《士兵突击》的同人二创数量究竟有多恐怖——
据说,它促使了女性向文学网站晋江内部同人文库的建立。
真没想到,那个大部分人家里只有连宽带的台式机和小笔记本的年代,原来就有这么多人上网冲浪嗑CP写同人了。
不知道那时候的同人作者,现在又会是谁的老师、谁的领导、谁的老妈呢?
但在拜读过几篇流传甚广的同人文之后,我发现《士兵突击》能够有同人并不出奇。
因为,比起许多依靠“工业糖精”堆料塑造出来的流水线CP来说,《士兵突击》性格迥异又生动形象的人物、扎实的故事剧情,确实为同人文学的百花齐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当然啦,在继续讲之前,我得先叠个甲避免误会。
以下例子不涉及我对原作和题材的不尊重,只是考古了当时这些创作者们基于原作而展开的遐想。
比如,能力超群的痞帅军官袁朗与博学多才的高智下属吴哲,他们针锋相对、相爱相杀。
又比如,温柔体贴的史今与忠诚刚强的班副伍六一,则是细水长流、彼此依靠。
就连兰晓龙编剧,自己也有动过CP脑——后续评价角色性格时,他曾直截了当地说:木讷老实的许三多与竹马成才之间的相处,更贴近于恋人关系。
这波来自官方明目张胆的盖章,简直是把同人作者们逼上了一条绝路。
不过,以军中战友禁忌之恋为主的同人文,在剧集衍生创作中其实只占据了一小部分,并且长期处于私下范围圈地自萌的状态。
而我一开始也落入了刻板印象的圈套里。
事实上,《士兵突击》非角色恋爱向的同人才是当时创作的主流。
有的是承接剧集本身继续创作的番外,有的是以其他角色为视角的成长故事,有的是扩写剧集中一带而过的情节,还有的是各种架空的新设定。
饰演袁朗的段奕宏还收到过粉丝给的同人
据说是一些无CP向和袁朗与剧中妻子的同人
可以说,当时人们更钟情于《士兵突击》的故事本身,所以同人创作也更贴合原作的创作方向,聚焦在描述“友达以上”兄弟情,以及多姿多彩的群像生活。
出演史今的张译本人也曾频繁活跃于贴吧,并自己写点同人
而同人文化,也无形之中让《士兵突击》的受众生态变得更加多元化,许多之前对军旅、战争题材不感冒的人,在同人作品的传播下被慕名而来,进而了解片子本身。
《士兵突击》热播潮过去后,讨论和热度并没有随之冷却降温,反而一直持续不断。
前面我们也说过,现在很多网友会把它当做下饭剧。而即使是曾经没能在电视台看过的年轻人,也尝试着在网上找资源,他们聚集在斗鱼虎牙的轮播电视剧直播间,或者是UP主们的剧集解说,又或者是B站搬运的剧目合集下。
然后彻底迷上了它,并贡献了6.6万条的弹幕大军。
每当剧集里出现轻松幽默的角色或者桥段时,总有令人捧腹的弹幕飘过。
但如果我们更细致地聚焦到失去的6万多条弹幕、各个网络平台的长评,则会直观地察觉到,现在这批观众的关注点似乎已经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之前,他们或许更多是透过故事看人物,现在,他们透过故事看自己,并共情自己。
一直深受观众喜爱的班长史今,
成为了人人羡慕并且想要拥有的好领导
。因为他总是给许三多兜底、鼓励他成长、以他为荣,简直就是“心软的神”。
但现实中,像史今这样的好领导屈指可数。
天资聪慧的成才,趋利避害、精致利己,曾经因为只考虑自己而让不少观众厌烦。
然而再回看时,它却像极了我们这些长大后丢失本心、独善其身的社畜,
更多人才发觉,讨厌他的原因是害怕自己成为他……
至于主角许三多,迟钝、平凡,和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有人嫌他笨,只会拖后腿。有人嫌他轴,只会认死理。
可明明一直都不怎么受观众欢迎的他,也开始被越来越多人理解,并扭转了风评。
因为他始终保有赤子之心,闷头专心做事,这样的品质在如今浮躁的社会里显得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