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是最重要的消化器官。相比小肠,作为消化系统末端的大肠,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无规律的作息、工作日一顿速食午餐、周末无节制地胡吃海塞,都让大肠不堪重负。
近年来,中国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升高。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于各种恶性肿瘤的第三。
大肠癌各部位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男女之比为1.65∶1。
国内大肠癌的平均发病年龄较欧美要提前10年,青年癌症患者中大肠癌占23.7%。
在
日本、德国、美国均已立法,
规定50岁以上的公民每年接受一次大肠癌普查
。而目前在我国,去医院就诊的大肠癌患者以中晚期居多。
这与国人的体检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其实80%的直肠癌,都可以通过医生一个简单的动作发现。它就是常被医生们戏称为“一指禅功”的
直肠指检
。
体检时,很多人因难为情而在“肛门检查”一栏写了放弃,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即使毫无症状,
4
0岁以上人
群也应每年进行一次
直肠指检。
对于
结肠癌
的检测,
肠镜
是目前最有效的筛查方式。
通过肠镜不但可以清楚地发现肠道病变,还可通过镜下切除等手段对肠道病变直接摘除和检测看看是良性还是癌性,是结肠癌早期预防中无法替代的主要手段。
在大肠癌中,
直肠癌和乙状结肠癌多表现为便血和肠梗阻
,较易引起人们重视;而
盲肠和升结肠癌多表现为贫血
,人们对此缺少意识,容易延误诊断时间。
建议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多为排便次数或粪便性状改变,比如原来大便每天1次,最近突然每天大便3~4次,或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本来大便是软的、成形的,最近变细了。
这是大肠癌最早、最常见的表现
。轻者仅表现为偶尔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现有粘液血便、粘液脓血便或鲜血便,常被误诊为痢疾或痔疮出血,贻误了确诊时机。
部分病人以不确定位置的持续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症状,有些病人感到腹部不适或有腹胀感。
当大肠癌合并糜烂、梗阻或继发感染,由于相应的肠段蠕动增加和痉挛,可出现明显腹部绞痛。
可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即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持续数分钟,自觉有气体窜过疼,接着有排气,然后疼痛突然消失,当老年人出现这种症状时,应首先考虑大肠癌。
多数研究认为,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与高脂肪饮食和运动不足等生活方式的改变相关。
美国癌症协会(ACS)、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和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为预防大肠癌,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
新鲜水果、蔬菜
等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
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
,不宜过细过精。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
对大肠癌的
高危人群
,如40岁以上男性,家族中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警惕大肠癌的信号及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