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夜光杯
《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创刊于1946年5月1日,是目前中国报纸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副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日报  ·  妙瓦底,再遣返111人! ·  2 天前  
舜网  ·  演员鹿晗关晓彤,热搜第一! ·  2 天前  
舜网  ·  演员鹿晗关晓彤,热搜第一! ·  2 天前  
自贡网  ·  “蓉瘾”犯了怎么办?凤凰山见! ·  3 天前  
宁晋人民广播电台  ·  微信上线新功能!可一次性删除所有单向好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夜光杯

陈子善:鲁迅在共和旅馆的五天

夜光杯  · 公众号  ·  · 2021-04-27 12:08

正文

鲁迅在共和旅馆住了五天,这也是鲁迅生命中最后九年定居上海的起点。
1927年9月27日,鲁迅偕许广平在广州搭乘“山东”轮赴上海。10月3日“午后”船抵上海十六铺码头,两人入住码头附近的共和旅馆,正如作者施小燕在“楔子共和旅馆:南下还是北上?”中所说的:“共和旅馆,这是鲁迅生命中最后九年定居上海的起点。”而“共和旅馆”也成了这本引人入胜的《鲁迅在上海的居住和饮食》的“起点”。
在本书“楔子”中,作者从查考共和旅馆的历史切入,从会友、饮宴、内山书店到定居的四个维度,较为详细地梳理了鲁迅入榻共和旅馆五天时间里发生了什么。10月8日,鲁迅移居虹口景云里。在这忙碌的五天里,除了给各地友人写信通报已到上海,鲁迅没有留下其他文字,但这五天里鲁迅作出了定居上海的决定,从而开启了他一生中最后辉煌的九年。
以往的鲁迅研究汗牛充栋,但就我所见到的,似乎都没有充分注意到鲁迅在共和旅馆的这五天。本书首次正式提出并较为全面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在这五天里,鲁迅先后与李小峰、林语堂、孙伏园、许钦文、郁达夫等友人和学生相见,还到内山书店购书,到影剧院看电影,等等,本书一一拈出,并进一步分析鲁迅与这些友人在这五天里频繁宴聚的意义。虽然后来鲁迅与林语堂闹翻了,与李小峰也一度很不愉快,与孙伏园又疏远了,但与郁达夫仍一直保持深厚的友谊。
作者认为这五天里鲁迅与这些友人的交往说明他一开始未必打算在上海久住,但最后仍下决心在上海定居,原因何在?作者给出了经过她认真研究的答案:
鲁迅留在上海,可以跟兄弟比邻而居,亲密的朋友都离自己不远,左翼文化人活跃,城市里与文化相关的产业欣欣向荣,还拥有全中国最大的日本书店,饮食上也能满足口味。这样的氛围对鲁迅来说,非常适合定居,而共和旅馆的五天,就是让鲁迅敏锐地觉察到了以上这一系列因素,从而使他决定可定居上海。
这个结论无疑是令人信服的。
本书的重点是回顾鲁迅在上海的居住与饮食,起点先声夺人,接下来的一系列论述同样很吸引人。书的上编具体介绍鲁迅在上海所住过的景云里(三处)、拉摩斯公寓和最后的大陆新村。下编从鲁迅的做东、上海各大菜系中的宴请交游和鲁迅的家庭食品及其零食嗜好等三个方面展示鲁迅在上海的饮食,均亮点多多。
鲁迅在上海的故居(山阴路132弄9号)
作者充分利用鲁迅的日记和书信,各种档案资料、报刊记载和友朋的回忆,乃至当年住所的平面设计图,生动地介绍鲁迅在上海的各处住所及其特色,详细地追述鲁迅到过的各个餐馆的历史(它们绝大部分已不复存在了)和鲁迅与它们的因缘,特别是这些风味餐馆在鲁迅的生活中起过什么作用。如鲁迅为何数次迁居,又如鲁迅1934年10月6日和次年9月15日与巴金两次在南京饭店共宴促成了他们以后的密切合作,鲁迅1935年9月17日在新亚公司与生活书店同仁见面被“吃讲茶”等等,都不是普通的迁居和应酬,而是直接影响到鲁迅晚年生活和工作的大事,可谓小中见大,耐人寻味。
施小燕女士这本小书是鲁迅上海时期日常生活研究的一个令人欣喜的新成果,或许会启发我们进一步关注伟大鲁迅的日常生活史。



关于我们: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亮“在看”,给我们留言,把它分享到朋友圈。
本公众号乃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在微信平台,我们将以全新的面貌继续陪伴您。欢迎免费订阅,我们将每日精选两篇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机。所有文章皆为《夜光杯》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击下面的篇目链接,可重读夜光杯微信公众号3月高点击率美文:
马尚龙:上海人的分寸在拒迎疏亲间
记忆|一生奋斗,自甘寂寞,他轻轻地走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