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近年,我省各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贫困户发展产业进行扶持,但从审计角度看,产业扶贫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亟待关注,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切实提高产业扶贫实效。
一是市场导向问题。市场导向,也就是按照市场需求来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旺盛的产品才能卖出好价钱,有好价钱,贫困户才能通过产业扶贫脱贫致富;相反,产业扶贫就会难以见效。如近年审计发现,一个贫困村,根据当地政府产业扶贫补贴目录种植了板蓝根,收获后,一直无人问津,堆放在家里,政府补贴就是当年种植收入;另一个山区乡镇,利用自身山高气温低,蔬菜上市晚的特点,选择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其蔬菜品种上市时正值平原地区同类蔬菜下市,销售价格高,基本不愁销路,实现了市场需求与自身特点的完美结合,很多农户因此脱贫致富。从审计情况看,大多数地区扶贫产业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方面。养殖的品种主要为鸡、猪、羊、牛、鱼等;种植项目主要为水果、药材、蔬菜、粮食等。但从销售市场看,产业扶贫项目中,猪、鸡和家常蔬菜种养植等产业的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饱和度高,加之季节影响度大,即使是专业大户在产品价格回落时也会出现亏损,其盈利有赖于以丰补欠;而贫困户小规模经营,如果没有特殊的地域、市场、成本、服务等优势,盈利难度大,扶贫效果难以保证。但有的地方政府无视市场规律,依旧加大对此类种养殖项目的扶持力度。如某县2017年度扶持贫困户养猪补贴1730万元,约占整个产业扶贫补贴资金的21%,占比非常大。从实际情况看,此类产业在市场中没有任何优势,大多离不开财政资金扶持,否则难以为继。不但难以保证脱贫效果,还会对市场供求产生冲击,加大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反过来又对产业扶贫产生消极影响。
二是抗风险能力问题。农业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抗风险能力弱。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抗风险问题,是保证产业扶贫持续、良性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农业产业风险,一是技术风险,病虫害、疫情灾害等防治风险;二是自然风险,即旱、涝灾害和极端高温、低温等气候变化对产业的危害风险,任何一项风险如果预防不到位,对产业发展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如某县审计发现,该县一山区村,大力发展辣椒产业,但由于没有良好的灌溉条件,加之2017年遭受旱灾,导致辣椒生长缓慢,错过最佳上市季节,使得该村每斤辣椒只卖0.4元钱左右,村集体和种植农户均出现亏损;该县另一山区村,同样是大力发展辣椒产业,由于灌溉条件较好,按季上市,每斤辣椒售价超过1元,村集体、种植户均实现盈利。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为妥善解决上述产业扶贫过程中两大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直面问题,针对疼点,切实加强引导解决。
一是要因地制宜直面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和贫困村自身优势,来确定扶贫产业发展方向。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面协同努力,扩大市场信息收集渠道,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引领作用,实时无缝对接市场。同时要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借用龙头企业的销售渠道,解决贫困户产品销售问题,最终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进一步加大电商扶贫的扶持力度,提高电商平台使用率。让村民通过电商平台直面市场,实现产销对接,优势明显。当前,各地区对电商平台的建立很重视,绝大部门的村均建立了电商平台,但从审计情况看,其实际使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村民培训难度大,实际操作较难,不知道怎么用;贫困村山高路远,运输条件相对较差,运输成本高,运输企业不愿进入。因此,政府应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对电商平台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大对农村运输企业的支持,促进电商平台发挥作用。
二是提高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加大对乡镇农技、畜牧等农业服务部门购买服务的投入,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改变农技、畜牧等农业服务部门的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的抗技术性风险能力。在产业扶贫项目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补好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着力引导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产业商业保险,建立品种齐全的商业保险项目,加大财政对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商业保险的补贴力度,以财政补贴为引导,逐步建立起农民自觉参保机制,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更多精彩内容可向公众号回复关键词:
内控 | 2016版《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修订版》
会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