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业分析家Suri
互联网大厂老兵,持续输出商业数据分析、行研、用户增长运营、广告、电商、竞对干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为什么有人会假装痴情,来为自己谋利?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从小被古文喂大的孩子,原来都是“学霸体质” ·  2 天前  
新周刊  ·  县城电影票凭什么比北上广还贵? ·  2 天前  
新周刊  ·  有大佬在金价暴涨前卖掉金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商业分析家Suri

​解决问题的高手,都懂得避坑!

商业分析家Suri  · 公众号  ·  · 2024-03-12 19:00

正文

@精英打工人们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我们

最近重读了《你的灯亮着吗》,很受启发。这篇文章重点来说说解决问题容易陷进去的坑和陷阱。比如以下这些场景:
  • 在信息不充足的情况下,捋起袖子就开干。
  • 绞尽脑汁解决问题,最后却发现毫无意义。
  • 遇到问题总想着亲力亲为,一个人解决所有问题。
  • 解决了一个问题,发现带出一连串更严重的问题。
  • 很多问题并不是解决不了,是因为故意不想解决。
所谓的“你的灯亮着吗”,意思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不易察觉的很多陷阱,我们都要先点亮自己的灯,问一问自己是不是有这些问题,要不要解决这些问题,点亮思考这盏灯才能提醒自己避开这些坑。

01

一个电梯引发的案例

我们还是举之前的“电梯”案例,不过之前只讲了前半场,没有后半场。我们来看看后半场的剧情如何演绎。

某大厦的物业接到很多关于“等待电梯时间太长”的投诉,最后一名保安Jack荣幸地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人选。
1. 用一面镜子解决“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
有人建议加装电梯,有人建议爬楼梯,有人建议在每层电梯放置镜子,最后Jack接纳了放置镜子的建议。 这样大家在等电梯时就会去照照镜子,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就会觉得等电梯的时间没那么长了。
最后镜子安装上了,果然投诉的声音少了很多。且镜子的安装成本很低,Jack的老板很开心,因为Jack帮他顺利解决了问题,他还给Jack升了职加了薪。
2. 用一支蜡笔解决“涂鸦”的问题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原本很干净的镜子上就出现了很多涂鸦,很多人又开始抱怨,大厦的环境太差,太不雅观了。

Jack又得去解决这个新问题了。他发现,只要大厦的人不要注意到电梯运行慢就行了,至于是停下来看镜子还是看涂鸦,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于是,他就在镜子旁边放了一支蜡笔,等电梯的人都可以在镜子上涂鸦,画自己喜欢的 图案,整个大厦还会显得有艺术感和创意氛围。
果然,问题顺利解决了,大家不再抱怨,反而觉得很好玩很开心。
3. 维修电梯让以前解决的问题毫无意义
时间久了,涂鸦变得越来越不可控,一部分很不喜欢涂鸦的人开始投诉举报,新的问题又来了。

Jack不得不再次打起精神解决第三个问题了,正当他绞尽脑汁的时候,电梯厂家来检修电梯了。

在检修电梯时发现,电梯主控箱里面的一个继电器被老鼠咬断了,导致电梯的运行速度下降。厂家重新修复了继电器后,整个大厦的电梯速度就正常了,物业再也不用担心投诉了,Jack也不用去解决问题了。

到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此前Jack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一个嘲讽,都是在做无用功,所有努力全是无意义的。

4. 电梯案例引发的思考

从这个案例,你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哪些坑?

坑一:没有了解到全面信息,就采取行动,结果背道而驰。

坑二:问题应该由谁解决?Jack应该解决这个问题吗?

坑三:问题真的需要解决吗?解决一个问题是否会引发一连串更多问题?

02

定义问题的那些坑

电梯案例的第一个坑是定义问题。
我们工作的很多场景,都跟Jack非常类似。Jack在不知电梯有问题的情况下,就错误地定义了问题,立即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同样,我们经常在信息不充足的情况下,被老板委派去解决A问题,结果却发现A根本没问题,有问题的是B。
没有定义好问题,或者定义了错误的问题,结果只能南辕北辙, 干得越多错得越多,越勤奋背锅越多。
所以,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要一上来就立即解决问题,而是要先去定义问题: 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究竟是谁碰到了问题?问题究竟是什么?
只有定义清楚问题,才能真正找到高效的解决方案。
03

解决问题的那些坑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往往更关注“要花多少钱?花多长时间?投入产出比是多少?”。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往往并不是最需要优先考虑的。
真正要思考的两个关键点是: 问题由谁解决?问题来源于哪里?

1. 问题由谁解决?

弄清楚究竟谁是问题的解决者,谁有能力来解决某个问题。

在电梯案例中,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本不该由保安Jack去解决,然而Jack却因为种种原因成为解决问题的人。

同样,我们很多人在职场中,经常面临这样的情况,当老板让你解决某件事情的时候,你的本能反应就是想:我该怎么做?

其实,在这之前,我们要先想想“谁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有更好的解决者,或者把它交给别人,不要越俎代庖;或者向别人请教经验后,再去着手处理。

有时候, 遇到问题的人和能解决问题的人,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人找错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大概率不会对。

2. 问题来源于哪里?问题是谁提出的?

鲁迅曾说过:“ 如果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

那么为什么要思考“问题来源于哪里”。比如,在大学里考试,如果你知道题目是哪一位老师出的,你就会知道这位老师可能出的题目以及希望看到的答案;如果你知道问题是哪个老板提出的,你大概率就会知道他想解决什么问题。
再举个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场景,老板让你拉取某段时间的数据,你问老板谁要数据。
  • 如果老板回答是张总要这个数据,你会怎么做?大概率数据取出来之后,你会把数据表整理得井然有序,通俗易懂,格式看起来也舒服,然后再各个维度分析一下,得出你自己的小洞察。最后,你 提交的是一份可读性很高的分析报告
  • 如果老板说这是XX部门的小张要的这个数据,你会怎么做?大概率数据取出了之后,直接把原始数据扔过去,别说格式和分析了,数据指标代表什么含义,如果你能给他解释一下,就算你服务到家了。最后,你 提供的是一个可读性很差的极为原生态的Excel表。
所以,当我们问清楚问题的来源后,就知道了 问题来自谁?他背后的目的是什么?他可能的利益诉求是什么? 从这个方向思考,就会发现最佳答案的方向是很清晰的, 这样就能更快地聚焦到最可行的解决方案,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4

重新审视问题的那些坑

当我们知道了如何定义问题,思考清楚了问题来源于谁,应该由谁解决后,并不代表万事大吉,还需要学会 弥补自己的思维漏洞 。重新审视一下: 这个问题真的需要解决吗?

为什么要审视这个问题?因为 很多问题,其实并不是解决不了,而是不想解决或不能解决。

1. 解决的问题可能没意义,不解决反而更好
有时候看似在解决重要的问题,其实最后的答案可能是没有意义的。
  • 比如,一个密码专家,花费了一年的时间破译的密码,发现都是一些不重要的信息。
2. 一个问题的解决会引发一连串的其他问题
有一些问题,不解决它反而更好,因为很可能解决方案会带来更严重的副作用或一连串的其他问题。如果带来了其他问题 ,那我们还要不要解决这个问题?
  • 比如,电梯装了镜子之后出现了涂鸦问题,放置了蜡笔之后又出现了涂鸦不可控的问题,解决了一个问题,一连串带出了很多问题。
  • 再比如,一个人被锋利的匕首刺穿胸膛,要不要把匕首拔出来呢?如果直接拔出来的话,很可能造成的大出血加快死亡速度。
3. 问题的解决者也是问题的制造者
典型的场景就是自己特意制造出来问题。比如,
  • 军火商的目的就是制造冲突和战争,这样他就可以销售军火,获取更多的利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