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财经
新主流财经门户凤凰财经官方微信:众多精品栏目总有一款你喜欢:涨停板复盘,追涨股,只做强势股;财知道,不同视角读懂新闻背后;小报告,以小见大读懂大时代;连环话,一张图让你看懂热门财经事件。全球华人都在看的财经公众号,你值得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日梦想家大A  ·  陈小群悄悄晒账户盈亏;川哥:61路一直在干! ·  3 天前  
白日梦想家大A  ·  陈小群悄悄晒账户盈亏;川哥:61路一直在干! ·  3 天前  
第一财经  ·  31省份平均工资公布! ·  3 天前  
第一财经  ·  官宣!降税! ·  4 天前  
行业研究报告  ·  接下来的股市,会让你目瞪口呆… ·  1 周前  
牲产队  ·  哪吒汽车,陷入生死边缘! ·  1 周前  
牲产队  ·  哪吒汽车,陷入生死边缘!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财经

这份榜单透露了十大城市的秘密!

凤凰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12-29 18:40

正文

来源:罗天昊国与城(Luotianhao99)获授权转载  作者:罗天昊

 

中国持续三十多年高速的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尤其是环境和生态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大规模雾霾的出现,是对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巨大警示。

 

当下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常态",其中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高速时代落幕,未来将保持一个长期的中低速,而一旦中国步入"平原期",要保持长期的稳定和适度的增长,必须另辟蹊径。创新能力将成为中国未来国家战略的重要根基。

 

中国的崛起,将面临着大国争雄的挑战。不仅要与发达国家争夺生存空间,更要与金砖国家争夺生存空间。当下,德国主导了新的工业革命,美国的制造业回流,都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挑战,由此,中国也急需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动力。

 

中国在全球国家中,处于节点位置,产业上游是欧美国家,产业下游是东南亚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未来要避免两线竞争的困局,还必须完成对下游国家的率先产业升级,率先技术领先,率先制度改革。这三大突破,也以创新为先导。

 

在国家内部,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见顶,人口萎缩将成为一段时间的必然趋势,尤其是青年人口的萎缩,将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挑战;遍布大半个中国的雾霾,警示中国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限;此前牺牲民众的福利,造成了国富民弱的困局,随着人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新的世代更替,中国此前的低人权模式也不可持续;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家某种意义上以牺牲部分公平来保持效率,造就了普遍的贫富不均,基尼系数急剧上升,民众各个领域的需求不满广泛蔓延,靠牺牲公平来造就局部和暂时繁荣的模式,已经日益受到质疑。

 

内外挑战,路在何方?改革和创新,是永恒的时代主题。

 

此前,国家提倡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改革器物文明,在制度变革,科技变革,文化变革,社会变革等各个领域实现突破,中国虽已不复为少年之中国,但却可去暮年之沉闷,求壮年之昂扬。

 

国家的创新,必以地方的创新为先导。

为此, 我们特意推出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排名,

 

为什么这么排?

 

两年前,中国从国家决策层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启"双创"之旅,我们认为创新的重要性优于创业,为简化过程,突出重点,特专致于研发中国城市的创新体系。

 

当举国白头的时候,再去谈创新;

当增速下滑的时候,再去谈创业;


国家的知觉,似乎总是比时代慢了半拍。

 

但是,还来得及。中国还留下了一些本钱。尤其是早年被诟病的高校扩张,无意中救了中国一命,使中国新一代国民,文化素养普遍提高。储备了强大的创新潜力。而高铁扩张,则使老迈的中国,节奏快了一步。

 

更聪明的国民,更轻快的节奏。


这是高校和高铁扩张无意中带给中国的两大礼物,时代之赐。弥补了老迈国家决策迟缓带来的延误。

 

本次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排名,范围限定在过去一年(2015统计年度)GDP排名全国前十的城市,有两个原因。

 

一,涉及到的很多指标,各地公报和年鉴中公布程度不一致,若涉及城市过多,有可能数据不准确,为增强数据权威性,第一次排名只选取十大城市。

 

二,排名本身虽有一定参考性,但最关键的是,通过排名,倡导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同时建立一套标准,没有排进来的城市,若有兴趣,一样可以用这套排名体系,自行计算自己的得分,以衡量所在城市的创新能力,知己知彼,既寻找差距,亦保持和发扬优势,日渐日新。

 

当下,关于城市创新能力的类似排名,灿若晨星。而本次我们的排名,其重要特点之一,是化繁为简,指向明确,价值观清晰。

 

创新的两大实体,一为产业与技术,一为人,本次排名,指标体系主要围绕这两大因素,设立五大指标体系。

 

五大指标体系

   

一, R&D经费占GDP比重 (研发投入强度)

 这一指标是全球通用的核心指标,对于完成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升级突破,起到基础性作用,至关重要。

 

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技术创新直接成果)

技术创新升级,首先体现在工业领域,除少数中心城市外,工业技术升级,仍是多数城市首选的战略突破口,尤其是制造业大市。

 

三:万人专利授权量

衡量创新活动的通用指标。

 

四,万人高校在校生数 

衡量城市创新潜力和人才储备能力。这个方面的重要性,此前没有被充分认识,尤其是在中国老年化大潮之下,通过提升教育水平,挖掘创新潜力就非常重要。

 

五,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人口活力)


得青年者得未来。


此前的各种城市创新能力排名,都没有把此项列入。事实上,人口活力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中心城市更是如此。在外来移民中,尤其是产业和文教移民,多数以青年为主。净流入人口越多的城市,青年比例一定越高,社会也越有活力。

 

缺少青年的城市,要实现创新是难以想象的。

 

衡量城市创新能力的五大指标远非完善,对于城市创新更多是参考意义,而非指导意义。学界和城市经营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增删和修改,推出自己认为更合理的排名体系。这也是研发者只设定五项指标,更多留白的本意。

 

欲求大道,必先有人开山劈石,再有人修路架桥,开山之责我辈承担,架桥之功留待后人。

 

中国十大城市创新能力TOP 10 总排名(如图)

 

创新能力TOP 10 总排名

排名

城市

1

深圳

2

武汉

3

苏州

4

杭州

5

北京

6

广州

7

成都

8

上海

9

天津

10

重庆



排名整体解读

 

此项排名,结果有在意料之中者,亦有令人惊奇者。

 

深圳名列第一,实至名归,也符合预期。在五项排名中,深圳有三项名列十大城市之首,分别是高新制造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人口活力以及万人授权专利量;一项名列十大城市次席,即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遗憾的是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深圳在十大城市平均线以下。不过深圳虽高校在校生不多,吸引的高校生却位居全国第一,体现了强大的综合创新能力。

 

武汉和苏州在排名中的崛起,令人意外,但是也有迹可循。

 

武汉得益于排名的两大指标体系,一是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武汉独步全国,远远领先其它城市,以100分为基数的打分体系中,仅此一项得分就接近500分。另外一项,则确实令人意外,就是武汉的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竟然仅次于深圳等国内极少数城市,表明武汉在工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狂飙突进,其推行多年的工业倍增计划,初见成效。

 

苏州超越北上广,位列十大城市的探花之席,也主要得益于两大指标体系内的突飞猛进。一是每万人专利授权量,苏州仅次于深圳,超过北京,也超过长三角的杭州、上海;二是苏州的高技术制造业,一贯十分强势。在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比拼中,苏州与深圳形成争雄之势,而非外界单凭印象中的深圳与上海争雄。

 

杭州位居第四,在各项指标中都比较均衡,部分指标比较靠前,如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杭州在十大城市中排名前三。

 

北京和广州位居中游,体现了其均衡的创新能力,在部分领域还有比较突出的优势。北京的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十大城市之首,放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比较,也仅次于绵阳等极少数科技大市,其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和人口活力均位居十大城市第三位,北京唯一的弱势,是高技术制造业的优势不强,远逊于深圳、苏州和武汉。这也与北京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有关。广州的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仅次于武汉,排名十大城市第二,但是其研发投入强度偏低,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符,高技术制造业也不发达,远逊于近邻深圳。

 

成都位居第七,排名高于其GDP在十大城市中的排名。体现出了比较强的创新潜力。成都的高技术制造业超越了北上广,以及近邻重庆。近年来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加上本土工业的升级,创新城市攻略开始收效。成都的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和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也排名第五,尤其是后者非常重要,超越其未来的重要工业竞争对手武汉,也超越近邻重庆。

 

天津坐拥滨海新区,研发投入强度排名十大城市第四,人口活力和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排名第六,但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没有优势,更遗憾的是,天津投入巨大,但是在高技术制造业领域,没有实现大的突破。

 

重庆在局部具有创新优势,其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超过深圳和苏州等重镇,重庆虽坐拥两江新区,部分高新产业表现突出,但是整体上产业升级还没有完成,每万人专利授权量和研发投入也比较靠后,这主要是因为重庆虽是一个市,但是面积接近半个省,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拉低了平均水平。

 

重庆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说明重庆是一个人口流出大市,值得警惕。不过重庆未来也无需过于担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外流人口会逐步回流,同时,随着重庆对于西部的辐射能力提高,未来还可以吸引广大的西部人口流入,预计未来十年内,应该可以逆转人口流出趋势。

 

十大城市的创新能力排名,既有令人惊喜之处,也有令人失望之处。

 

事实上,由于选取的十大城市都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或者改革力度比较强的地区,这是一个强者之间的排名,纵使是排名第十的重庆,若放到全国范围,也非常强势。每个城市都有其独到之处,值得其他城市借鉴,每个城市也都有缺陷。纵使是排名第一的深圳,其高校在校生人数,也还不够及格水平。所有的城市,都是其它城市的镜子,既照耀出自身的不足,亦辉映出他者的荣耀。

 

互相借鉴,互相砥砺。这也是本排名希望起到的作用。

 

谁在影响排名?

 

十大城市在五项排名中,各有优劣。

 

  • R&D经费占GDP比重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排名(如图)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排名

排名

城市

1

北京

2

深圳

3

上海  

4

杭州 天津 武汉

7

苏州

8

成都

9

广州

10

重庆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R&D/GDP)是国际上通行用于反映研发投入强度的指标,该指标体现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全球这一比例最高的经济体分别是以色列(4.4%)、芬兰(3.9%)、韩国(3.7%)、瑞典(3.4%)、日本(3.3%)、美国(2.8%)、德国(2.8%)等国家,这些国家全部以高科技产业闻名世界。

 

2015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国家创新,已经到了飞跃质变期。

 

当下,以投入总值论,中国的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是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平均3%左右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最近几年还有起落。据华为2015年的年报,华为在去年一年的研发支出高达596亿元。而研发投入经费超过500亿的省市自治区只有9个,这意味着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都在500亿以下,尚不及华为一个企业。

 

十大城市中,除个别城市外,基本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千亿,约占GDP的6%,位居首位。深圳紧随其后,达到4.05%。上海位列第三,达到3.7%。杭州、武汉、天津,都达到了3%。基本与全球主流城市靠拢。

 

苏州与成都,在十大城市中位于第二方阵,但是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对成都意义重大,在成渝制造业竞争中,成都的整体制造业水平,以及技术研发基础更为雄厚,为其加冕西南地区制造业中心,奠定了基础。


优良的研发水平,对于苏州也至关重要。苏州与东莞一样,是客卿经济的代表,但是,苏州却没有遭遇到东莞式的动荡与挫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苏州虽然依赖台湾等外来经济,但是起点比较高,而且很多产业技术经过沉淀,衍变为本土技术优势。

 

比较令人意外的是广州,作为中国最繁荣区域的中心城市,广州的研发投入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研发投入的不足,使广州在近年与深圳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未来更损害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

 

二、人口活力(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


人口活力排名(如图)


人口活力排名

排名

城市

1

深圳

2

上海

3

北京

4

苏州

5

广州

6

天津

7

武汉

8

杭州

9

成都

10

重庆



人口的活力对于城市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能否容纳足够的移民,不仅是一个城市开放度和包容度的体现,更是其有无强大的社会自我更新能力的体现。

 

深圳的常驻人口达到1137.89万人,而户籍人口354.99万人,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青年人口为主体的社会,使深圳充满活力与激情,亦成为中国著名的创新之城,中国首个全球设计之都就落户深圳。


深圳的隐忧是房价过高,未来会对青年人有挤出效应。我们所看到的当下深圳,而只是印证了五年前种下的因,我们现在的高耸的房价,恶果也会在五年后显现。

 

上海、北京紧随其后。北京的外地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左右,在全国尚属领先,但是,考虑到北京是首都,比重还是有点低,不仅低于一般珠三角城市,更远低于深圳、东莞。北京坐拥全国最好的公共资源,却时刻嫌人多,实在是一种短视。

 

广州与天津接近,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广州还需要接纳更多移民,造就更富有活力的社会。而天津则应该与北京错位竞争,到北京抢人。很遗憾,天津也限车限购,无法形成比较优势。


苏州人口活力在十大城市中位居中游,但是,其人才引进力度很大。

 

武汉、成都作为中西部中心城市,近年来对于人口的吸附作用日益强大。未来应争取成为中西部内陆的人口熔炉,铸就富有活力的,年轻的创新城市。

 

三、万人专利授权量


万人专利授权量排名(如图)


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排名

排名

城市

1

深圳

2

苏州

3

杭州

4

北京

5

成都

6

广州

7

上海

8

天津

9

武汉

10

重庆




专利授权量是衡量创新活动的一个通用指标,非常直接,指向清晰。

 

就总量而言,北京的专利授权量独步全国,达到了94031件,北京云集了中国最顶级的研究机构,最顶级的高校,坐拥中国最顶级的产业园区中关村,其创新能力,独步全国。

 

就人均而言,深圳则位居第一。深圳的研发,民间活跃,企业活跃,甚至深圳一个企业华为的专利,都超过了国内某些省份。这是深圳区别于北京的一个重要的地方。


苏州的每万人专利授权量,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二,体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苏州未来的情况比较特殊,在制造业领域,既要与深圳在高端领域一较长短,又要在大众制造领域,与无锡、佛山、东莞等争雄。强大的创新能力,是苏州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杭州的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位列第三,当下杭州仍是一个制造业城市,但是,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以及浙江省会城市,杭州未来的主导产业,必然是服务业,这种混杂的产业模式,其实对提升创新能力大有裨益。杭州的人口活力和高校在校生人数均有不错的根基,有助于未来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成都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位居十大城市的第五位,紧随北京之后,令人意外。作为西南科技中心,成都的高校在校生人数优势突出,最近几年人口流入趋势明显,未来创新能力,应该还处于上升之中。更多的专利背后,对应更高端的科技实力。今年预计成都GDP排名将再前进一位,而这是成都未来发展的利器。

 

上海,天津、广州的万人专利授权量位居中游,与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略有不称。

 

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排名(如图)


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排名

排名

城市

1

深圳

2

武汉

3

苏州

4

杭州

5

成都

6

北京

7

上海

8

重庆

9

天津

10

广州



当下主要国家重新掀起的工业竞争,最主要的就是高技术领域的竞争。

 

自德国公布制造业4.0计划后,各主要发达国家,都推出了自己的制造业计划,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制造业的竞争,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强国之间竞争的关键。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典型的夹心层,前狼后虎,都不好惹。尤其是美国制造业回流,未来挑战巨大。面对欧美传统发达国家这匹前狼,中国需要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实现突破,打破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封锁与垄断。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一个核心的战略使命,就是提高制造业的质量。中国制造2025计划关注的十大重点领域,如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都属于高技术领域。

 

就中国城市而言,除北京等极少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中心城市外,多数城市还需要依靠制造业,能否实现高端制造的突围,至为关键。

 

深圳的高技术制造业表现最为突出,独步全国。其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惊人的66.2%,甚至超过了主流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的水平。深圳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如华为、中兴、金蝶等,其技术储备能力独步全国,锋芒盖过了北京、上海。


武汉的表现令人惊喜,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84%,超过100亿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13家。武汉是中国未来增长极的两大王牌之一。其腾飞的基础是工业而不是服务业。武汉过去五年左右,关注于大众制造,奉行的是中端崛起、高端突破的战略,未来武汉将进入工业化后期,可进行调整,在更多高端制造领域实现突破。武汉持续多年的工业倍增计划,收到了巨大成效,其东西湖区和经济开发区,承接了不少来自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企业,在消化外来产业的同时,技术也开始沉淀。

 

苏州的高技术制造业,表现也非常突出,其总量与深圳基本抗衡,苏州与深圳在未来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态势已成。苏州的信息技术产业优势,非常明显,IT产业独步全国。甚至连深圳也难以与其比肩。最近几年,其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方面,亦着力甚多,总体实力强大。


杭州不疾不徐,一直处于相对领先位置,近年来在高技术领域表现抢眼,其占比在十大城市中也位列第四。

 

成都的表现,也超出预期。其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程度,超过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等重镇。作为西南科技中心,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领先整个西部,其航天工业等也表现不错。在中国西部振兴战略以及"一带一路"计划中,虽然新疆等地是桥头堡,但是成渝才是发动机,成都的高技术产业,未来应该辐射广大西部乃至中亚,形成广阔战略腹地。


北京虽集中了中国最多的研究机构与最顶尖的高校,但是在竞争中处于守势,仅居中游。一方面是由于北京的主导产业是服务业,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了79.8%,今年将达80%,是大陆三产占比最高的城市。上海与广州的高技术制造业不强势,也有同样的原因。尤其是上海,高技术制造业在过去几年还曾有所下滑。

 

天津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拥有滨海新区的城市来说,未来需要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巨大。

 

重庆在IT等部分领域,在两江等部分区域,都实现了突破,但是由于地域广阔,产业多元,其高技术制造业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充分。

 

五、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


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排名(如图)


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排名

排名

城市

1

武汉

2

广州

3

北京

4

杭州

5

成都

6

天津

7

重庆

8

苏州

9

上海

10

深圳


高校扩张,拯救中国。

 

尤其是在中国面对后虎,也就是其它金砖国家,以及新崛起的东南亚诸国的时候,拥有大规模的青年大学生,将是一项秘密武器。未来若中国人口不足开放部分东南亚移民,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将是中国青年在竞争中处于上位优势的重要因素。

 

最近几年,中国大学录取率在80%左右徘徊,大学的普及对于新一代青年的整体素质提升,对于国家创新能力的催生与发酵,作用巨大,这种作用五年乃至十年后将逐步显现。

 

高校在校生非人才成品,但却是重要的人才储备,将其作为创新能力的衡量标准之一,也容易理解。

 

武汉的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独步全球,而不仅仅是中国,其高校在校生总数唯首都北京可抗衡,但是武汉的常住人口只有北京的一半。武汉的最大遗憾,是高校毕业生流失率非常高,孔雀东南飞,至今几人回?南部的深圳,东部的上海杭州,很多人才就是从武汉过去的。最近几年,随着武汉经济的强势提升,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的兴盛,高校毕业生的流失率已下降,未来有望止损。纵用一半楚才,武汉就不得了。

 

广州、北京紧随其后。广州与北京的在校生总数,也都超过了百万。广州由于常住人口比北京少,在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上,略微占优。由于地处珠三角中心,经济发达,产业多元多层,广州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一直比较强。至于北京,更是高校毕业生心中的希望之地。北京的高校与外地不同,其985和211高校独步全国,是传统意义上的"重点大学"拥有最多的城市,北大清华比所有的其它中国大学都高出一个等级。

 

成都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位居十大城市的第四位,无论总数还是占比,都是西南第一。具有不可撼动的比较优势,在全国领域,也有相当的影响力。这是未来成都打造西部创新中心的根基之一。

 

天津与重庆在十大城市中位居中游,各有一定优势,南开大学与重庆大学,在当地的影响巨大,不可替代。

 

上海的高校在校生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其人口全国第一,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反不占优。但不可否认上海强大的科教实力。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均驰名国内,最重要的是上海经济发达,且是国家性中心城市,不仅本身拥有巨量的高校生,而且也是很多高校毕业生的优先选择之地,对于人才的吸引力非常强。

 

苏州、深圳的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在十大城市中垫底,而且深圳甚至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过深圳善用人才,虽然本身高校生不多,但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开放的社会氛围,富有活力的城市基因,使其对全国各地的高校生形成巨大的引力。


教育资源的分配,更是依照权力体系而非市场体系。占优势的基本都是直辖市、省会城市。深圳和苏州虽然经济发达,但是在权力体系中并不占优,教育等很公共资源的拥有量不大。


来源:罗天昊国与城(Luotianhao99)获授权转载  作者:罗天昊

新媒体运营编辑 王程海伦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ID:finance_ifeng)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赏赞支持财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