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吧
社会学吧最早创办于2004年,我们坚持以促进中国群学发展为宗旨,服务于广大社会学师生和爱好者。严肃但有情怀,专业不失玩乐!和我们一起热爱社会学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韩媒:韩国南部某部队发生爆炸 ·  2 天前  
新华社  ·  18秒飙到900℃!赶紧自查 ·  2 天前  
新华社  ·  夜读|幸福的真谛,是别把日子过反了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DNA复核确认,是她! ·  3 天前  
新华社  ·  一起转发!祝澳门明天更美好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吧

当我们老了

社会学吧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9-30 18:58

正文

一、当前中国农村面临两个重要的问题

当前中国正在面临两个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个是“老龄化”问题,一个是“农村发展”问题。换句话说,一个是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一个是乡村社区的建设问题。

(一)农村发展的问题

第一,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包括资源的破坏(矿产、山体、树木、植被、河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土壤污染,文化景观破坏,垃圾处理问题等等。第二是经济发展滞后问题(生产要素流失),包括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的流失问题导致[1]。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现在农村的先天的基础资源正在破坏殆尽,这就使得农村发展的基础缺失,制约了农村的发展,三大要素的缺失,使得农村发展失去了重要的动力,这两个方面导致农村发展的基础资源的破坏和农村发展的动力的缺失。第二,乡村社区文化网络机制不健全。农村的日益原子化,许多地方的社区共同体已经解体。村庄的公共空间被切割支离破碎,很难形成和组织有益的公共生活,人际关系不断疏远;村庄关联度小。社区内居民的互动减少,社会关系纽带疏散,缺乏与他们实际生活相匹配的文化;社区文化社会闲暇时间金钱花、感官化、 低俗化社区组织制度、机制不健全、无作用; 第三,社区精神文化的缺失。一是共同文化思想价值体系缺失,缺乏合作精神、合作文化,缺乏认同感、归属感,社区缺乏活力,社区居民人心涣散、凝聚力不强。另一个是礼俗缺失,村庄的道德、舆论、价值体系瓦解,家族关系趋于淡漠,血缘关系趋于淡漠,伦理秩序失序,代际关系淡漠,邻里关系紧张,社会治安恶化。具体表现为。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公布的《2007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2015年4月23日文化部通报了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2·15淫秽表演案”和江苏沭阳“2·27淫秽表演案”,并表示将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而在农村盛行的丧葬礼上出现这种低级趣味的活动,进一步破坏了村庄的健康文化。现在村民之间关系疏淡,一切围绕“金钱”进行各项面子等社会交往的竞争,完全物质化,也增加了很多冲突。

(二)老龄化的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老龄化问题

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65岁老年人比例超过7%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而我国习惯以60岁人口超过10%就是老龄化社会。约60%居住在农村 [全国老龄办, 2006]。此外,据统计,我国将在20世纪末,老年人口数量达到全国总人口的10%,2007年老年人口1.53亿,将达到全国总人口的11.6%,据民政部统计,2009年老年人口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在2011年老年人口达到1.9亿, 占全国总人口14%,2012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总人口1.94亿,占全国人口的14.3%,据有关专家预计,2050年全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30%。

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表明,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达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杜鹏等学术界人士认为,中国庞大的流动人口使农村老龄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但是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明显强于农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因此,中国老龄问题的重心在农村。我国老龄问题的重心和难点在农村。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2000年,我国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为9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9.8%;2009年底,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到11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11.3%。此外,还有部分失能老人1894万人。预计到2045年,我国农村80岁以上老年人占农村老年人的比例将超过22%。由于农村物质基础比较薄弱,农村老人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待遇较低,农村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面临的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孤独终老的巨大挑战。

老年人面临的挑战如下:独居问题;生计问题;医疗健康问题;心理问题(孤独);社会参与度低;安全问题;社会地位低下;家庭缺失;儿女不孝等一些列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增加,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生活行动不便,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农业种植,有些老年人丧失劳动力,大部分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致使老年人的经济开支大,再加上子女生活压力大,难以充分在经济上支持老年人,有的老年人说“只要不要问我要钱就行了”。笔者在走访调研中,老年人说:“低保,高龄补贴”等是救命钱,感谢共产党,共产党比儿子还亲”。农村地区大量的空巢老人存在,导致老年人缺少家庭关爱,没有享受应该享受的晚年天伦之乐生活,老年热心里比较孤独,甚至有些老年人一年也没能和其他人说话,在笔者走访中,老年人拉住笔者的手不放,不停的说话,可见其多么孤独。

小结: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当下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的阶段,而且出现城乡倒置的状况,中国的老龄化是未老先富的不健康的老龄化现象的出现。现在的农村主要是以老年人为主,而这些老年人大多是空巢老人,存在养老等问题的挑战。农村的发展在当下也面临衰落,凋敝,空心村问题严重,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建设主要中心村的方针政策。那么现在的村庄社区就剩下那些留守老人,以及部分妇女,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发动老年人组建老年人协会,来回应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和乡村社区再造、治理的两大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老年人协会与村庄社区的发展是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对于老龄化的中国,尤其是对于中国农村老龄化的问题更加突出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回应,以及乡村衰落和治理问题的回应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老年人协会与乡村社区发展互利模式(乡村再造、养老)路径阐释—基于中国古代“精气神”哲学原理的分析

对于老年人协会的研究已经很多,杨晓明在文献回顾上认为老年人协会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从功能主义视角讨论老年人协会的有不少,认为老年人协会对和谐社会建设、乡村治理、村民自治或者对农村社区福利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甘满堂,2007;黄乾、原新,2006;谭同学,2006;申端锋、周娴,2006;董海宁,2003);也有学者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如何通过建立自主组织来提高农民的合作能力和乡村治理的绩效(王习明,2006);申端锋(2004)则从NGO理论出发,较全面地论述了农村老年人协会的出现、发展及其治理;邓燕华、阮横俯(2008)采用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着重讨论老年人协会在农村何以获得较大的自主性和行动力。但是总的来说,从学术视角出发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对于老年人协会的出现,申端锋(2004)以需求—供给为分析框架,对洪湖渔场老年人协会的出现和发展进行解释,认为经济和社会体制的转轨使得农村社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大大增加,为农村NGO的发育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农村政治、经济环境和传统文化环境为协会的成立提供了资源,他强调村庄内部资源对老年人协会成长的重要性,并指出制度环境就是村庄共同体的存在。同时指出,村庄内部具有高社会关联度,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观念依然发挥作用,村落社会中的公益观念仍然存在,以及有一批非常热心村中公益事业的老年人,是老年人协会得以成长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资源。[2]

而杨晓华本人则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来出发研究老年人协会问题,这个笔者在此文最后兼论老年人协会可持续发展方式里也会运用。

需要也别说明的是社区组织应当当做社区的一部分来看待,不能与社区割裂,单独来看;社区组织连着社区所有的家庭和个人,牵一发而动全,动一个组织,影响一个社区。老年人协会就是乡村社区的社区组织,它和乡村是整体的。

在这一小节本文将重点利用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精气神”哲学原理来分析老年人协会与乡村社区的互利模式(乡村再造,养老)的路径的阐释。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中医评定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或是疾病的顺逆,都是从这三方面考虑的。因此.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有它一定道理的。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气能生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神”是指意识、灵魂、观念等方面。“气”是指主体与客体的连接纽带,“精”在这里理解为外在形体。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认为精(形)、气、神中形代表最基础的个体、形态、物质等,而气就代表社会网络、或者人的气脉,神就是个体的意识、灵魂等。

我们先来分析下老年人的精、气、神面临的挑战。那么老年人所面临的孤独/心理问题、没有归属感、精神文化匮乏、缺乏生活预期、儿女不孝、家庭缺失、等属于“神”的范畴。健康医疗卫生、独居、照料、生计问题属于“精”(形)的范畴。社会参与度低、邻里关系紧张、人际关系淡漠等属于“气”的范畴。

再看乡村社区的精(形)、气、神的挑战。那么引言中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经济发展的滞后(生产要素的流失)可以归结为生产发展缓慢的问题(形失)。文化网络机制不健全和礼俗的缺失可以归结为社区文化网络的问题(气失)。共同文化思想价值体系缺失,缺乏合作精神、合作文化,缺乏认同感、归属感,社区缺乏活力,社区居民人心涣散、凝聚力不强等属于社区精神文化缺失的问题(气失)。

从以上分析来看,老年人和乡村社区都面临形、气、神的丧失,而如何回应这一问题呢?因为现在的农村大部分是这些留守老人的村庄,下面我们将通过组建老年人协会的方式来回应这一问题。老年人协会如何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能,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一路径到底怎么实现。

(一)老年人协会的主要活动

笔者在查阅相关关于老年协会的研究文章后,再结合笔者自己的实践体会,把全国各地老年人协会所开展活动种类,加以归类。需要说明的是老年人协会活动不仅仅是老年人参加的活动。

农村老年人是嵌入到村落社区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并在村庄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一个群体。协会的良性运转,使老年人的权威重新发挥出不容忽视的治理功能,巩固和提升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享有了对其它个人或群体的支配性权力。以农村老年人为中介,协会将与其个体发生关联的其他村民吸纳进组织网络之中,扩大了组织的影响力,使组织得以超越其成员在村落社区内发挥更广泛的整合能力。这样一种“嵌入式吸纳”功能,是农村老年人协会得以在村落社区具备文化治理功能的重要前提。农村老年人协会的第二个重要功能是“连带性扩散”功能。通过组织再生出的契约主义文化规范,合法性来自于协会成员的一致授权,从制度效力的层面来讲,其在村落社区里并不具有超越协会成员界限的制约能力。但是,通过嵌入式吸纳功能的发挥,协会将尽可能多的社区成员吸纳进组织的影响力范围内。进而,依托每一个积极主动的协会成员,组织将基于契约的文化规范和治理规则传递给更多的个体农民,使组织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具有越来越普遍的民意基础,最终得以超越组织成为社区里的主流文化精神。因此,通过老年人协会的治理实践,提高了农民参与社区文化重建的程度,增强了农民对村落社区的认同感,构建了一种有效的社区认同机制,使组织成为沟通村落社区与个体农民的桥梁,有利于强化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区文化基本规范和履行村民基本义务的自觉、主动意识。[3]

对于赵晓峰这一观点笔者在某国际NGO的“老年人协会项目”30个村庄老年人协会项目的实践中得到印证。老年人协会的活动不仅仅是老年人,而是凡是在村庄里的所有人的活动,特别是大型活动中,所以说老年人协会其实就是村委会外的第二个在村庄有影响力的民间组织,本文所说的老年人协会其实暗含整个乡村社区的所有人的意思,笔者将在结尾具体阐述,这里不再多说。

老年人协会的活动如下列出:公共活动空间(活动室);重要节假日的大型活动;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敬老孝亲模范;调节家庭纠纷、邻里纠纷;村庄公共事务解决(卫生等服务性活动、红白喜事等);文艺活动(戏曲、歌曲、舞蹈、自乐班、秧歌、社火等);维护老年人权益(如儿女不孝等;慰问老年人,看望老年人、访贫问苦、追悼会;理论学习(中央文件、国家政策);传统文化活动恢复(庙会、手工艺等);组织旅游;体育锻炼;经济合作;农业技术培训;健康培训;家庭照护;种子基金等。

那么这些活动会从哪些方面来回应老年人和乡村社区的问题呢?

(二)老年人协会活动是老年人养老的重要模式

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敬老孝亲模范,慰问老年人、看望老年人,追悼会和志愿者帮扶等方面笔者认为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育爱老敬老的氛围,老年人受到尊重和关爱,使得老年人有了归属感,增强生活预期,感受到家庭温暖等将极大促进老年人的“神”的健康。公共活动空间(活动室),重要节假日的大型活动,文艺活动(舞蹈、戏曲、自乐班、秧歌、社火)等活动可以增加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增加社会交往,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老年人的人际关系,以及与社会和社会人的联系,这就是促进老年人“气”的功效。而健康培训,体育锻炼,小额信贷,农业技术培训,志愿者帮扶等活动可以增进老年人健康卫生的改善,也便于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的生活基环境。这就在“形”的层面促使老年人带来健康改变。

老年人协会的活动可以归为三大类分别从形、气、神的角度来促使老年人生活的更加幸福,以期应对老年人养老的问题。具体来说老年人健康、收入(形的方面)等的改善使得老年人也更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以文艺活动为代表的公共活动,也将促使这些社会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气的方面),这就是精充气就足的原理。在参与社会互动的公共活动中老年人得到慰藉和快乐(神的方面),这就是气足神就旺。老年人有了归属感,生活预期明显增强,收到关爱,感觉生活很有意思,也很幸福,老年人吃饭也香了,积极锻炼身体,也就促进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这就是神驭精气。这就是气能生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的辩证关系。反之亦然。

“有些老年热不是因病就医才去镇里和县城,基本都在本村活动,再加之山村居民散居所以有些老年人根本一年到头见不到几个人,死了都不知都”老年人这样说道。老年人协会是他们的家,F县D村老年人协会负责人说,他们有一年发的画历,都过去好几年老年人都舍不得撕去。还有老年人说就是去参加活动给发一个糖,他们都很开心,还有人关心他们。

从这些来看老年人协会活动本身就是在进行老龄化中国下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探索,老年人将在社区得到健康卫生,精神文化,经济收入,社会参与,社区照顾等方式来在社区进行养老的模式。也就是说农村老年人将通过老年人协会开启互帮互助的养老模式。这一模式将能更好的应对农村老年人因子女无力进行养老,收入低下,行动不便等问题,进行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实践。

(三)老年人协会活动促进乡村社区的乡村再造

我们再将老年人协会的活动归类下,可以发现:农业经济合作、农业技术培训、小额信贷或者内置金融、甚至是手工艺品等经济性收入活动等等这将促进社区居民收入增加,推动社区的生产发展,这将极大促进社区的经济收入的改善,也就是在社区“形”的方面有所改变。公共活动空间(活动室)、重要节假日的大型活动、理论学习(中央文件、国家政策)、组织旅游、体育锻炼,文艺活动(戏曲、歌曲、舞蹈、自乐班、秧歌、社火等)等活动将促进社区居民社会互动增强,丰富文化生活,村庄关联度增强[4],增进社区居民认同感、归属感等社区文化网络机制的健全,这就是在社区的“气”的方面的改善。村庄公共事务的解决(卫生等服务性活动、红白喜事、垃圾问题等)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敬老孝亲模范,志愿者帮扶,调解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维护老年人权益(儿女不孝),慰问老年人、看望老年人、追悼会、传统文化活动的恢复(庙会、手工艺等)等活动促进乡村社区的社区精神文化的改善,促进礼俗的恢复,塑造共同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体系,守望相助,共同解决村庄内的公共问题。这就是在“神”的方面的改善。

老年人协会的活动可以归为三大类分别从形、气、神的角度来促使乡村社区的再造和发展。具体来说通过老年人协会的经济合作、农业技术培训、小额信贷(内置金融)等活动使得村庄生产发展,居民生活宽裕,村庄整体经济增长了,居民收入增加了(形的方面),将更会有力的进行参与村庄公共生活,增强社会互动,完善社区文化网络机制,村庄关联度增强(气的方面)。这也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这也正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就是精充气就足的原理。村庄互动增强,关联度增强,文化网络机制的健全,居民凝聚力,归属感增强,礼俗为代表的村庄共同价值的恢复和改善,将促使社区居民的团结,共同商讨和解决村庄公共事务(神的方面)。这就是气足神就旺的原理。老年人协会激发出整个村庄的活力,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的循环,充满生机的村庄。这就是这就是神驭精气。这就是气能生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的辩证关系。反之亦然。

老年人协会将极大的推动乡村社区的再造,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将重新创造一个有生命力的村庄,而告别原子化,荒芜化的村庄。这也符合国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

(四)案例:西北某汉族村落的文化组织培育与社区综合发展

下面将主要从一个社区发展的案例来看“形、气、神”的运用。

西北某汉族村落中某国际NGO组织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破旧的戏台,然后动员当地村民努力恢复这个破旧戏台,一个崭新的戏台建成之后吸引了文艺爱好者的参与,一些老年人也加入其中并建立文艺组织。自乐班复苏,妇女也参与进来,某机构引导大家建立兴趣小组,性别意识,一些兴趣小组进行了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开发,获得大家好评,也获得社区荣誉。

我们把这个案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现了破旧戏台,然后恢复戏台,建成新的戏台,有了活动场所。这一阶段是“形”的恢复。第二阶段是戏台建设好后吸引了文艺爱好者、老年人、妇女的加入,社区文艺组织建立,妇女兴趣小组的成立。这一阶段就是“气”的恢复。第三阶段是开发出传统手工艺品,性别意识的提高,获得社区居民好评,社区荣誉获得。这一阶段就是“神”的恢复。

小结:此部分内容主要从老年人协会的自身活动出发,运用精气神的哲学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这些活动对于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和对乡村社区的乡村再造的路径可能,并通过实际案例来分析这一路径的可行性。而且也就说明了老年人协会在村庄社区的“嵌入式吸纳和连带式扩散”对于村庄的再造作用。这也就阐释了老年人协会在老龄化和乡村社区衰落化情况下,如何能创造性解决这一问题,探索出新型的社区养老模式和新型乡村建设的模式。而这一进路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均有充分的支持证明具有重大的战略现实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的理论资源和借鉴。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国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就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这个文明的代表就是儒家文化。从封邦建国到郡县制,其中都是以乡、里为单元的基层治理结构,这在《周礼》中有详细的介绍。中国传统社会主要依靠皇权和绅权的治理(费孝通、吴晗合著《皇权与绅权》),自古以来是皇权不下线,在县以下主要是绅权,而乡绅的治理主要是通过“乡约”来实现,尤其是明清时期。

董建辉认为蓝田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乡约,其源头可追溯到《周礼》的“读法之典”。周礼的“读法之典”所体现出来的教化主义精神,被孔孟等先秦儒家所继承,有发展成为礼乐教化,先养后教的理论主张,并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秦汉到隋唐,儒学的地位或起或伏,但儒家的以教化民的政治理想从来未变。宋代,儒学复兴,以张载为代表的关中学派强调躬行礼仪,经世化俗为吕氏兄弟发扬光大,最终导致了吕氏乡约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孕育而生。[5]

①“蓝田四吕”即: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吕大防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所制订和实施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对后世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甚大。

“乡约”是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的一种制度。《吕氏乡约》中明确规定相邻应互助互爱、“患难相恤”,对贫困但守本分的乡人,“众以财济之,或为之假贷置产以岁月偿之。”乡约制度其实质是一种民间的自治制度,所谓“官为民计,不若民之自为计”,而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制度又是民间乡村之间为需要救助者的自发救助。

吕氏乡约的主要包含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个乡约第一次以成文的形式号召大家形成契约,给村民的社会交往,修身立志,礼仪道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规范,并且规定的很详细,比如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等都做出了要求。吕氏乡约的出现是便于对乡村进行教化,已确立建立以儒家士大夫伦理为主导的社会秩序。它的具体操作如下:

“乡约”由乡村中的村民邻里自愿加入,具体的方法是在地方上推举一位年高德劭者为都约正、两位有学行者为约副:“约正一人或二人,众推正直不阿者为之。专主平决赏罚当否”,此外每月另选一人为“直月”,月终如有善行者则加以奖励,有过者则加以劝改。

“乡约”内部以定期聚会的形式,使乡人之间相亲相爱,淳厚风俗:“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在聚会中还进行公开赏罚:“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对于犯错误的,则记录在案以督促众人,而不可救药的,则开除出约:“右件过失,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不听则会集之日,直月告于约正,约正以义理诲谕之,谢过请改则书于籍以俟,其争辨不服与终不能改者,听其出约”。在乡约内部,如果“若约有不便之事”则进行民主讨论“共议更易”。[6]

而这一操作方法和某国际机构在西部某地区的30个村落中的老年人协会的有些地方是一样的,但是没有那么细致,当然也不可能那么细致,但是我们可以从这里面看出古人在治理乡村的时候是怎么治理的,他是通过哪些路径来治理的,也可以借鉴其操作方法。中国现在依然是农业大国,依然有8亿农民,近5亿左右留守群体,中国的传统观念,传统文化,礼俗的秩序还在农村大量存在,而且社会背景也很大程度上相似,比如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土地流失严重等等这就为借鉴吕氏乡约提供了可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吕氏乡约是完全由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活动。早在建立之初就并非一帆风顺,吕氏兄弟的通信来看也存在很大的分歧,面临一些阻力,这里只简要列出。董建辉认为首先是制定和推行乡约的身份是否合适,其次是乡约是否有结党或者干政之嫌,再次,乡约的推行是否强人所难,最后,乡约的约束标准是否宽严适中。[7]这在今天某种程度上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但是他们依然自下而上的去践行了,结果在后世影响很大。那么我们今天的老年人协会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我相信是的。

②《泰泉乡礼》七卷,明黄佐撰。佐字才伯,泰泉其号也。香山人。正德辛巳进士,官至少詹事。事迹具《明史。文苑传》。佐之学虽恪守程朱,然不以聚徒讲学名,故所论述,多切实际。是书乃其以广西提学佥事乞休家居时所著,凡六卷。首举乡礼纲领,以立教、明伦、敬身为主。次则冠婚以下四礼,皆略为条教。第取其今世可行而又不倍戾于古者。次举五事,曰乡约、乡校、社仓、乡社、保甲,皆深寓端本厚俗之意。末以《士相见礼》及《投壶》、《乡射礼》别为一卷附之。大抵皆简明切要,可见施行,在明人著述中犹为有用之书。视所补注之《皇极经世》支离曼衍、敝精神于无益之地者,有空言实事之分矣。

“该书参照蓝田吕氏以来的乡约制度、朱熹创设的社仓制度、明代开创的里舍祭祀和社学制度、王阳明的保甲制度和朱子家礼、陆氏家训、吕氏宗法、白沙陈氏等立教以家为基的范本构造出一个新的融乡约、保甲、社仓、社学于一体的礼仪系统。”[8]

泰泉乡礼对于现代社区发展工作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也为现代社区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可以发现泰泉乡礼的乡约、乡校、社仓、保甲、乡社这是五位一体和我们今天大多数开展社区发展类工作的组织是不谋而合的。乡约对应的是以老年人协会为代表的农村社区组织,乡校对应的是乡村教育和社区认知等,社仓对应的是小额信贷或者内置金融,保甲对应的治安和应急管理、乡社对应的是社区类文化活动。而这些也启示着我们做社区工作一定是系统性的工作,不是单一手段就能解决的。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区发展工作的借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小结:此节内容旨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制度对于今天我们做社区发展类工作的借鉴意义,分别介绍了吕氏乡约和泰泉乡礼。吕氏乡约是后世进行乡村建设的蓝本,泰泉乡礼就是在这基础上进行完善。而泰泉乡礼的五位一体乡村治理方法和我们今天开展社区发展的机构很大程度上不谋而合,对于我们也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卢作孚等上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领袖人物都是在这五位一体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但是遗憾的是他们都是在一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不是全面系统综合的进行探索。

四、老年人协会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分析

老年人协会是一个社区组织,而社区组织首先是内部核心能力至关重要的。即使拥有了较强的内部核心能力,还要取决于社区组织自身拥有的资本资源,还要取决于良好的外部环境。简单的说内部核心能力、自身的资本资源、外部环境的优劣决定了社区组织发展好坏。笔者将会结合某国际机构在西部地区6年时间开展的30个项目村的老年人协会工作,在下乡监测回访时的调研心得,结合这一工具案例分析,来具体阐述。下面我们来做具体探讨。

(一) 社区组织内部核心能力

内部核心能力将分别从领导班子、目标认同、文化理念、内部治理等四个方面来讨论。

1、领导班子。要想做好一个社区组织,必须搭好一个领导班子,因为每个领导班子成员能力、视野及其附属的社会资源不同也就决定了社区组织的发展能力,能力强、资源多的领导人物往往能给社区组织带来飞速的发展,他们似乎不缺钱、物。根据学界以及笔者对于30个项目村的调研来看,农村社区组织的班子成员最好由社区精英参与。社区精英主要包括新乡贤、乡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劳动模范、老退伍军人、老退休教师)、村干部、有经济实力的、有钱有闲的、有才艺、有热心的、子女有影响力的等等。

    2014年9月份在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可见中央也在重视新乡贤的作用。

    这一点据笔者观察在某机构在西部地区30个项目村老年人协会领导班子构成人员当中,大多数都是上文说的那些社区精英,凡是这些社区精英组合的,那么这个老年人协会不缺资源,搞的有声有色。反之,就是老年人协会形同虚设,所以搭好班子很重要。

2、目标认同。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就是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目标认同,这就需要老年人协会的会员一起商量,通过参与式方法界定问题和需求,确立使命和愿景,达成共识。只要这个达成一致,大家才能齐心协力超前发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才能更好地服务自己,服务社区。

3、文化理念。一个组织有良好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氛围才能增强凝聚力,增进组织成员归属感。老年人协会的原则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组织成员都热心老年人协会工作,成员积极参与,越是做得好,大家越是喜欢参与。

4、内部治理。这就要求老年人协会的内部分工明确,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以及高效的运转方式。这个内部治理的体系,一定要做好班子建设和财务管理问题。

以上四个内容就回答了我们的问题需求是什么?我们的使命愿景是什么(目标)的问题。

(二) 老年人协会拥有的自身资源

一个组织要发展一定要先看自己拥有什么样的资源。主要从5个方面来说明。

1、自然资本。组织存在受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会影响组织资源的获取。其他的一些资源禀赋如森林、水、环境等对经济组织的业务构成了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要知道社区拥有什么,这就需要绘制社区资源图。如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成员分布;对经济组织/成员有影响的森林、水、环境等自然资源等情况。这是基础条件。各地情况不一样,因地制宜。

2、社会资本。组织动用资源所依赖的社会组织/网络关系,会受到社会和法律政策环境的影响。潜在的支持力量,如,社区内在外精英居民(在任/退休干部、商业精英等)案例:1、西部某县某村老年人协会做活动时,会得到本村企业家的支持 2、某村老年人协会村利用国家修建公共设施项目时用剩余资金为老年人协会装修办公室 这就需要注意:1、组织所在社区的各种社区组织、网络关系;――能够动员社区/组织内部的资源;2、组织能够动员的外部组织、政府和社会关系。

3、人力资本。组织能动员的内外部的各类人才/劳动力,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1、各类文艺、技术成员; 2、成员的能力和水平;3、外部专家顾问等。社区精英参与往往能带动社区事业健康发展。这就是中国的传统经验能人治村。如南街村、华西村等等。

4、物质资本。这就是要求有必须的办公活动条件。组织开展业务和活动所依赖的物质条件,这些东西是可以动用其他资本动员来的。比如1、活动场所――组织存在的标识,往往是一个组织的凝聚力所在;2、如乐器、服务工具、生产设备等。比如某村的老年人协会自乐班为企业单位、个人表演收取费用,除了开支用于老年人协会的建设。还有某老年人协会的锣鼓队。

5、资金资本。组织运作和经营所需要的资金,会特别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主要是1、经费来源2、收支结构。经费的来源一般有:政府机构(国家单位、村两委)、企业支持、第三种力量(社区内在外精英居民)、个人支持、社会力量、创收。但是前提是老年人协会搞的比较好,有一定影响力,得到社会认可。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1、对于组织而言,人力资本是所有资本中最为重要的,其他资本依附人力资本产生和减少,资本间的相互转化也取决于人力资本的状况,因此,任何一个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对成员的能力培养都应放在首位,加强学习和培训;2、组织的社会资本:不应该仅仅只看组织的外部关系,更应特别注意组织所生存的社区土壤,如一些社区内的家族、社会非正式网络关系等。

而在组织的运营的经费来源时一般有小额信贷,有的叫做种子基金。当然还有李昌平的“内置金融模式”,笔者在走访发现项目村的小额信贷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5000元的额度太小了,只能用于农业生产,主要是购买化肥农药和雇工。发展养殖业就不行了,买不了一头牛。养羊买的太少不划算。但是根据中国乡建院的“内置金融模式”试验来看大多是成功的案例。临近春节,中国乡建院推动创建的6家内置金融合作社陆续召开分红大会,给老年社员分发红利,让农村老人们喜庆迎新年。

案例:郝堂村是一个贫困的山区村,人口2300人,村域面积20平方公里,2009年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打工收入占70%,农业(茶叶和板栗种植为主)收入占30%。2009年9月,笔者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带5万元种子资金进入郝堂村,选择从创建“内置金融——‘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为突破口重建村社共同体。2009年10月郝堂村养老资金互助社开业,资本金34万元(笔者5万,政府10万,村敬老者7人×2万=14万,老人社员15人×2000元=3万,村委会2万元)。笔者、政府和7位敬老村民的资本家不参与分配,利息收入主要分配给老人社员——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三个月后,养老资金互助社为15位老人社员人均分配300元。老人社员扩大到48人。2010年,48位老人人均分配530元,老人社员扩大到98人;2011年每位老人社员分配720元,老人社员扩大到140多人;2012年每位老人社员分配800元,积累超过40万,社员接近200人。2013年资金规模预计超过500万,利息收入超过60万,40%的利息收入用于分配,人均分配超过1000元。[9]

(三)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的好坏影响着组织的发展,社区组织也是,社区环境的好坏也影响着社区组织。这个将从五个方面说明。

1、自然环境。组织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会影响组织的业务内容、成员分布、信息传递状况、区位,对于经济组织而言,其业务选择直接由自然环境所决定,对于其他组织而言,间接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1、适生地:如某地适合苹果生长,容易形成规模性的苹果产业,苹果的专业合作组织容易产生; 2、自然灾害:如早霜对以核桃等果树为主要业务的社区组织影响非常明显。3、区位:例如位于平原地区的社区组织比山区居住分散的社区组织传播信息会比较容易。

2、经济环境。当地的市场发育状况,经济波动情况。例如:养殖业周期性的波动,会影响农户的养殖规模,进而影响到经济社区生存和发展。

3、政策环境。当地村委会、政府对组织的认可和支持状况如:《L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村级老年人协会的通知》《L县民政局、财政局、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村幸福苑建设的通知》明文要求凡是建立幸福苑项目村必须成立老年人协会组织。这需要注意:1、是否能得到政府的批文,在有关部门备案; 2、是否能找到主管/挂靠单位;3、当时是否有针对某类组织的政策文件

4、法律环境。组织合法存在所依赖的法律《关于加强和规范基层老年协会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陕民办发〔2014〕57号

5、社会环境。组织所在地区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等;这影响了组织所依赖的社区内部社会资本的社会基础;案例:L县Z村老年人协会承包村里酒席等红白喜事。需要注意的是:1、很多社区组织背后依托的是宗族、传统的庙会、结义团体,分析这些社会结构,有助于了解一个组织内部决策和运营机制的形成;2、有些地方有比较好的文艺和互助传统,这有助于社区组织的形成。

最后要说的是老年人协会的合法性问题,合法性机制是指,当社会的法律制度、社会规范、文化观念或某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成为“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之后,就成为规范人的行为的观念力量,能够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与这种共享观念相符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周雪光,2003)。“合法性机制”强调的是,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不仅仅是技术需要的产物,而且受到制度环境(特别是社会的共享观念)的制约与规范(曹正汉,2005)。

“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将老年人协会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与制度环境长期互动的制度化组织,探讨它的合法性基础及其如何制度化地演变,并与环境尤其是与乡村制度环境互动,维持着组织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他进一步认为,组织的发育和生存与当时当地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充分运用环境资源,积极与环境互动,增强有利于组织生存的社会网络,积极培育组织的社会资本,组织才能生存和正常运作。”[10]

(四)老年人协会、乡村社区、村两委的关系

1、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的关系。社区组织为社区做的贡献大,得到社区内居民的一致认可,社区组织支持力量就增加,社区组织本身越做越有成就感。

通过笔者对30个项目村的观察老年人协会离不开村庄社区的支持,老年人协不仅仅是为自我服务的机构,还应该为村庄做出贡献,比如调节纠纷,清扫垃圾,承办庙会,自乐班赚点小钱,发展老年人会的手工制品,或者为村庄解决其他公共问题,赢得村庄社区居民认可,那么就会增加老协威望,获得村庄支持,老协再开展活动就会得到广泛支持。需要说明的是在山区的农村建立老年人协会具有重大意义。

2、老年人协会和村两委是互惠互利、互相依存、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这一点在30个项目村大量的实践证明。老年人协会就是村两委的助手,老年人协会的成员本身有的就是村干部退下来的,而且是老干部,他们往往还在配合村两委工作,比如承担矛盾纠纷调解,办老年证,收合疗费等。在2014年下半年的土地确权中,老年人协会就承担了此项工作。此外2014年的群众路线教育总结会时笔者发现村两委来回叫不来人,反而是老年人协会的人多,他们为了开会,只好加入老年人协会的会议中。L县的疾控中心每年有给群众普及预防疾病常识,由于现在村两委在基层百姓的威望以及能力弱化,往往组织不起村民开会。某次笔者下乡时,突然被老年人协会的人告知,疾控中心也要来,后经了解原来他们早都“盯上”老年人协会,此次S村老年人协会的对面就是他们卫生局医院,他们让一个医生盯着老年人协会什么时候有活动,他们就来宣传,完成任务。

这就说明在当下中国村两委的基层治理能力弱化,村民不信任,组织不起群众,导致国家政策在下达时候断裂,“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即便有新的技术推广,卫生宣传都找不到群众,但是老年人协会的出现却在解决这些问题。

正因为老年人协会也在某种程度上配合着村两委工作,所以老年人协会的经费很多时候都是村上出钱。

但还需注意老年人协会不能和村委会是两套班子,一套人马。否则老年人协会就失去活力,那些积极热心的成员没有参与进来导致老年人协会成为村委会的同质化。再加之党政事务比较多,会影响到老年人协会的发展。比如2014年群众路线教育比较多,凡是老年协会和村委会是一套人马的都没有开展老年人协会活动。合理的做法是让村书记当会长,其它干事的由社区精英参与全权主导。

3、两者都为社区内居民服务,如得到一致认可、好评。社区内居民会更有力量的支持老年协会和村两委工作。

小结:此节内容主要利用一个资深的社区发展工作者常竹青的分析工具[11],结合笔者对于30个项目村的经验观察来做具体阐释。而杨晓明的新制度主义分析与常竹青的可持续分析工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恰好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笔者在30个项目村的走访和了解中发现大量的老年人协会的运作实践证明了上述分析工具的合理性。通过对社区组织内部核心能力、自身拥有资源、外部环境等三个大的方面来做具体阐述。而这也正好回答了我们的问题需求是什么?我们的使命愿景是什么(目标)的问题?我们有什么的问题?我们的外部环境是什么?

这一可持续分析的工具只能从一般情况入手来解释,它具有合理性,我们在做社区组织或者推动老年人协会建设的时候也不放松这个视角来分析其发展的问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老年人协会为代表的社区组织建设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还需说明的是某国际机构的工作手法主要是参与式,以及每个项目周期是3年,从项目实施情况来看3年确实能让老年人协会的成员养成一种习惯,假如突然没活动了,老年人还不习惯。下面我们来一个案例:

F县D村老年人协会在开会讨论老年人协会的问题时,老协的常务副会长高会长说他们讨论的主题就是:老协已走过5年,项目撤出后又走了2年,老协何去何从?大家一致认为不能解散,要继续把老年人协会搞好。在过去D村老年人协会活动很频繁,最大的活动有几百人参加,邻村人都吸引过来参加,他们说他们也一视同仁。D村的老年人协会班子由七个生产小队队长和原来村干部担任,他们这次会议上确定采取“共商共治”原则来开展活动。方针是:共商共治、做人不对付、做事不应付、工作要踏实、对人要老实、百善孝为先、敬老积大德。

五、结语

中国有13亿人口,约8亿人口农民,2.5亿人的流动人口,大部分农民的收入主要是务工收入,老年人种地的代际分工现状,而儿女的务工收入也不是很充足,生活压力很大,而且想要大幅度增加收入,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儿女难以尽到孝敬老人责任。农业产业的发展大多是资本下乡,跑马圈地,套取国家补贴,然后没了下文。当前中国农村这就需要用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用另一种路径来回应这一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下中国农村面临的两大问题的分析,一个是老龄化,一个是农村发展问题。运用精、气、神辩证哲学原理来分析,采取以老年人协会在实践中的发展重大作用,来回应这两大问题。以及老年人协会的发展的传统理论资源,再进一步运用社区组织可持续性分析工具来来阐述老年人协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而且以某机构的30个村老年人协会的案例印证这些理论的正确指导性。尝试遵循第一,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怎么去?第二,我们的问题需求是什么?第三,我们的使命愿景是什么?(目标),第四,我们有什么?(资源),第五,我们要做什么?(计划)第六,我们要怎么做?(方法),第七,我们做了什么?(结果),第八,我们做的效果是什么?(评估监测)这样的一个思路来讲明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乡村社区的关系。以期顺利完成老年人协会与乡村社区的乡村再造、老年人养老路径阐释。藉此希望能对乡村共同体的重新营造和老龄化城乡悬置的农村等问题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

此外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老年人协会只是作为一个农村社区组织代表,岂止是老年人协会,换做是妇女协会、邻里互助组织都能起到同样的效果,这就是社区民间组织的活力。李昌平的内置金融模式就是“资金互助社”为依托展开的新的乡村建设。笔者认为不管是以何种民间组织的出现,都可以按照这种进路来思考或者借鉴推动农村问题的解决。

最后要强调的是社区是社区居民的社区,外来力量一定要扮演好协作者角色,不能主导社区组织的发展。这样在外来力量撤出后,才会有生命力。

篇幅限制,对原文有所删减

原文标题:《老年人协会与乡村社区的乡村再造、社区居家养老路径阐释

——兼论老年人协会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本期小编:小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