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
卡片
,关注
「3D视觉工坊」
公众号
选择
星标
,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小木虫
添加小助理:dddvision,备注:方向+学校/公司+昵称,拉你入群。文末附3D视觉行业细分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
3D视觉知识星球
,星球内凝聚了众多3D视觉实战问题,以及各个模块的学习资料:
近20门视频课程(星球成员免费学习)
、
最新顶会论文
、计算机视觉书籍
、
优质3D视觉算法源码
等。想要入门3D视觉、做项目、搞科研,欢迎扫码加入!
课题组成员,是我们朝夕相处的一群人,然而人与人之间频繁接触,难以避免滋生嫌隙,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故发生......
偷走同门实验记录本
敲诈未果后举报同门造假
2001年,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化学家彼得·舒尔茨
(Peter Schultz)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带来了一种在蛋白质特定位点引入非天然氨基酸的通用方法。
2004年,张志文在导师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该技术,将一种含有特定糖基团的非天然氨基酸引入到蛋白质当中,先后发表在了Science和JACS上。
在论文发表后不久,
埃里克·蒂普曼
,舒尔茨课题组的博士后助理,对这两篇备受瞩目的
论文提出了质疑
。蒂普曼对张志文的研究成果充满兴趣,却
始终无法复现实验结果
。起初,他怀疑自己可能在某个环节出了错,但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
他逐渐确信问题可能出在论文本身
。
2006年9月,在一次看似平常的课题组会议上,蒂普曼突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随着课题组内议论纷纷,导师舒尔茨不得不介入,
指派一组研究生重新进行论文中的实验
。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复现小组很快遇到了难题:
论文中所述的糖基化氨基酸的作用始终无法复现
,连舒尔茨也未能找出原因。解决这一疑问的关键在于张志文的
实验记录本
,这本记录本详细记载了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和相关数据,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据张志文所述,这本至关重要的记录本原本交给了舒尔茨教授保管,散放在他的办公桌、书架和抽屉中。然而,当大家准备查阅这本记录本时,却发现它们神秘地消失了,
连一张纸都没有留下
,仿佛从未存在过。
半年后,
张志文收到了封匿名敲诈信
,上面赫然写道,
你有至少3篇文章造假
,我手里可有一堆的证据!
敲诈者要求他汇款4000美元作为封口费
,否则就把证据公之于众,让他名誉扫地。
张志文赶紧向导师舒尔茨求助,舒尔茨教授立刻报警了。勒索邮件的威胁,加上随后的调查,让张志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坚决否认了所有欺诈指控,称自己只是勒索的受害者。
经过警方一个月的摸查,
嫌疑人
找到了,结果令人很意外,竟然是那位博士后助理——
埃里克·蒂普曼
。
2007年11月,蒂普曼向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德克萨斯大学和Science编辑部发去了一封举报信,信中表示张志文的那篇Science论文纯属造假,并且在之后的2年里,经常给张志文打去骚扰电话,使得张志文身心俱疲,被迫搬家……
2009年,经过漫长的求证,舒尔茨终于初步搞清楚了论文结果无法复现的原因——
实验中掺杂的酶导致了假阳性读数
。
蒂普曼的质疑是对的,
JACS和Science很快就撤回那两篇论文。但撤稿对张志文的打击是巨大的,不但原本唾手可得的终身教职泡了汤。
北大研究生偷取同门师妹论文发表
作者却挂名给了武大3位学生
此前,小木虫论坛上的一则帖子
《奇闻:北大一学生利用网络从别人电脑里偷取文章发表被撤》
引起广泛讨论。
贴主表示,自己在杂志
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上看到了一则撤稿信息,
堪称撤稿界一大奇观。
根据撤稿信息显示,一篇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的文章被撤稿了。
理由是该篇文章使用了虚假的作者详细信息。
该篇文章的署名是3位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可问题是,这3位学生和武汉大学对该篇文章的发表毫不知情。属于人在家中坐,SCI从天上来。
后经查实,这篇文章是
北京大学一研究生利用网络手段,先从同门师妹的电脑里偷取了论文草稿,然后再将作者改成武汉大学研究生的名字,以武汉大学课题组的名义在杂志上进行了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