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络通全身
按摩、刮痧、艾灸、点穴等理疗方法和民间绝技,穴位大全、黄帝内经等中医知识,是中医理疗爱好者提升技能的学习宝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经络通全身

脾胃不好、湿气重,这个药方请牢记!

经络通全身  · 公众号  ·  · 2024-09-07 16:08

正文

经络通畅 身心无恙


现在人都懒,久坐不动,很少健身,夏天热就躲在室内吹空调,吃瓜果喝冷饮,身体很容易生湿。

如果你照镜子发现自己舌苔厚腻,舌头胖,舌头边缘有明显的齿痕,口水发粘,那就说明你体内的湿气太重了。很多还常伴有面色晦暗发黄,早晨起床眼皮浮肿,眼袋明显,色斑加重。
痰湿分不开,是体内的死水,无处不到。或停滞于肺,或留聚胃肠,或凝阻胸膈,或客于四肢经络、遍身上下。为嗽,为喘,为呕,为恶,为痞隔壅塞,为嘈杂怔忡,为眩晕,为心悸,为癫狂,为寒热,为痛肿。

最常见的肥胖,肥人多痰湿,最后进一步变成三高,糖尿病,甲状腺结节,卵巢子宫囊肿,心脑血管疾病等等。

现在人普遍有脾虚夹湿的情况,今天分享一些常见的健脾养胃祛湿的中成药和方剂供您参考,最好咨询本地中医辩证用药。
01
二陈汤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治痰方,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组成。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可以用于因痰湿内停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眩晕,失眠,心悸,苔白腻,脉缓濡等症。
如果体虚明显或者没有绝对的水饮邪气有余的,请慎重选择。
02
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由广藿香、紫苏叶、苍术、陈皮、姜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组成,具有芳香化湿,温里化饮的作用。

主要用于里位有湿气、寒气的情况。现在多用在暑湿所致的感冒,肠胃型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藿香正气水比较特别的一个地方是,可以用于中暑兼素体寒湿体质的情况。但如果是单纯的中暑,就不可以用了。
而且现在市面上很多藿香正气水都含有酒精,酒精过敏的人要避开。也不要同时和头孢类的药物一起服用。
03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山药、莲子、砂仁、薏苡仁、桔梗、炙甘草、橘皮组成。
主治脾胃气虚挟湿证。症见四肢无力,形体虚羸,饮食不化,或吐或泻,胸脘痞塞,面色萎黄,苔白腻,脉虚缓者。也常用于止泻、止咳、虚弱体质的调养。 
其中茯苓、白术、白扁豆、橘皮利水,山药、莲子、人参、炙甘草组合能补中养胃养津血的。薏苡仁味甘,微寒,可以消水肿,利肠胃,帮助消化,令人能食。桔梗常用于腹满肠鸣、腹中胁下痛。薏苡仁和桔梗都是微寒能排脓散结的药,有一些清热的作用。
04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是个温里剂,适合太阴里寒的情况,也就是其脏有寒。
主要表现是:吃了食物不消化,稍微吃点生冷的、凉的肚子就不舒服,肚子疼、胃痛了,腹胀腹满,呕吐,肚子发硬,拉肚子、大便稀、尿频等。一般来说不渴,不怎么想喝水,饮水量不多,如果要喝水,多喝温热水。有的还会有手脚凉、小肚子摸起来凉、怕冷等症。
那么这些症状的共同点是有里寒的问题,还伴有胃虚消化不好的问题。
如果你不是有里寒胃虚的情况,就不适合用附子理中丸了。如阳明里热,表现是不怕冷反怕热,口渴喜凉、口臭、腹胀、大便难、便秘等。或是寒热夹杂,上火,口臭口苦,长痘痘,心烦,也可以出现呕吐、肚子痛、大便稀等症。
05
五苓散

五苓散被誉为利水第一方。 适合表寒不解,里位有水热的情况。
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小便不利,呕吐,腹胀,咳嗽,或者失眠,或者吐泻身痛,或者吐涎沫而颠眩,有头晕的症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