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场越来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我们才陷入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焦虑中。中国卷入全球化程度越深,全球化竞争越激烈,我们对人才的渴求也就越迫切,我们对中国大学施加的压力也就越大。
强世功教授认为,虽然我们的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但必须肯定在短短几十年中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包括成功吸引到全球优秀人才加入到中国教育体系中。今天,中美之间之所以引发贸易战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已经从下层资本主义开始迈向上层资本主义,中国在科技、金融、法律规则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开始打破美国对上层资本主义的垄断。这也从反面证明我们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吸纳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欧美国家来华留学生的逐步增加也是一个例证。
强世功教授强调
全球化时代,人才培养也必须从全球化的角度看
。今天,中国的海外留学运动已经从研究生、本科发展发展到高中阶段,
中国大学如何才能吸引到最优秀的中国学生乃至最优秀的留学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
正是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今天全球已经成为一个流动的整体,资本、技术、产品和人才都在全球进行流动。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吸引全球的资金、技术、资本和人才。而这种全球流动的整体并不是以国家为单位,而是以城市为单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际性大都市。
强世功教授特别推荐
《超级版图》
这本书,强调整个全球化的流动实际上是由十几个国际性大都市连接而成的。比如纽约、华盛顿、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柏林、巴黎、伦敦等这些国际性大都市构成的网络节点疏通了全球化的整体流动。而中国也在不断地推动城市带的建设,建设更多的推动全球流动的大城市节点。从这个角度看,只有能够为这个全球流动网络持续提供精英人才的大学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今天,中国能够为上述国际性大都市网络之间的流动持续提供精英人才的是哪个大学呢? 首先毫无疑问是北大和清华。
然而,北大和清华作为中国的一流大学过去仅仅在为美国等西方大学提供初级产品,往往是这两个学校最好的本科生在经过初级加工之后进入西方大学进行升级和再加工,然后进入到全球国际大都市的网络中。
强世功教授认为,中国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在于能为西方一流大学提供优秀的本科生,而且在于自身能够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从而吸引西方国家的精英人才进入中国大学来深造。只有最终结束目前这种从中国向西方的单向留学运动,中国大学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正是为了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教育在改革开放后短短几十年中就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第一阶段的改革是从1998开始的,在“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大学改革的重点就是
从苏联模式转向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
。这个阶段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强调国际化、强调学术发表和科研项目。
2004年北京大学教育改革大辩论中,表面上是学习美国大学教育管理理念,其实学的是其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管理理念。这个阶段上,中国大学掀起了合并风潮,专业性学校纷纷合并为综合性大学。
第二个阶段就是从提出通识教育理念开始,
学习西方大学本科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理念,也意味着逐渐回归到中国古典传统的通才教育理念中
。
2014年习总书记来北大开始,中国大学教育的目标开始从强调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型大学模式转向强调本科教育,确立了”立德树人“这个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而随后在十三五规划中正式提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目前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是在全面推动教育理念的转型。
那么,为什么全球化推动的人才竞争最后竟然落实在通识教育上?那就要真正理解什么才是“通识教育”。强世功教授提醒大家,目前人们对于“通识教育”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片面理解,甚至不少人将其与“素质教育”等同起来,认为就是要扩大知识面,多一点见识,多了解一些专业知识之外的文化艺术知识,从而提高人文素养。而他认为,
通识教育的理念不是简单的知识问题或素养问
题,涉及到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哲学问题。
通识教育是塑造完整的、健全的、真正的人的教育。
而人与动物区别就在于动物靠本能生活,而人通过语言、思想和智慧而对最美好的生活有一种想像、思考和建构。
因此,
人必须回答宇宙的真理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这个根本的哲学问题。
由此,动物没有自由,而人的自由就是在如同神那样最好的生活与比动物还要野蛮的生活之间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