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0
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等单位发布了《中国住房发展报告(
2019
—
2020
)》。
1
、
2020
年楼市总体继续处于“稳中有降”通道,不会出现剧烈波动。
2
、未来一年,一、二线城市总体上市场上行压力有一定增加,价格、销售和投资增幅有波动,趋势是增长主导。三、四线城市市场向下的压力增加,库存可能再度增加。
3
、楼市调控的机遇窗口将在
2025
年前后关闭,住房发展的巨大潜力和预期将在
2025
年前后改变
,因此,未来
2-3
年将是我国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时期。
我看了很多媒体对报告的报道,大家关注点主要在对
2020
年市场走势预测上。一言以蔽之,社科院认为
2020
年的楼市整体处于“稳中有降”的通道里,一二线城市会微涨,三四线城市会下跌。
而对于
2025
年的“大拐点”预测,大家关注不够。
本文想主要探讨一下,中国楼市是否存在
2025
大拐点。
我认为
2019
年中国楼市新房年销售额会突破
16
万亿,未来
5
年仍然可以保持
7%
左右的增长幅度,
这样在
2024
年的时候“新房年销售额”就会达到
22
万亿到
23
万亿。
如果没有出现严重通胀或者货币显著超发,则这将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顶部。
这个预测,跟社科院的
2025
大拐点看法,基本类似。
社科院为什么认为
2025
年会出现大拐点,媒体没有披露,报告全文尚未看到。我的理由是:
中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会在
2019
年末突破
60%
,如果按照每年
1
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会在
2025
年达到
66%左右
。
中国对城镇常住人口的数量存在低估,比如深圳、广州的常住人口分别被低估各
1000
万左右,东莞被低估至少
400
万,粤港澳大湾区可能被低估了
3000
万人。
另外,农村精壮劳动力基本上能进城的都进城了,之所以没有带上老婆孩子,是因为没有能力在城市购房。
购房能力偏低、房价偏贵,有可能让中国城镇化率提前见顶,所以
2025
年出现“大拐点”是有可能的。
如果“大拐点”真的在
2025
年降临,那么楼市将出现什么情况?
情况一:
中国经济完成了转型,不再过分依赖房地产,接受
2025
年大拐点。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有显著人口增长的中心城市及其都市圈外,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将跑输
GDP
增速和人均收入增速,大部分中国人被房所困的时代终结了,买房子慢慢变得容易起来。在人口流失的中小城市,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鹤岗、玉门老城,很多房子的价值将回归“拆除卖建筑垃圾”的价格。
但对于有显著人口增量的大城市、及其都市圈,房子的投资价值、保值功能还是长期存在的。
情况二:
无法接受大拐点,出台刺激住房消费政策,鼓励每个家庭拥有多套住房,比如鼓励拥有乡村别墅、景区度假房等。
这种可能性是非常高的,事实上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县城、地级市是不限购的,在一二线城市拥有住房的人,是可以随便买的。将来城市之间的住房政策也会严重分化,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的限购、限贷、限价长期存在,而普通中小城市会越来越倾向于鼓励你买房子。但由于这些城市的房子价值不大,鼓励也没有用。
所以,相当一批人口流失的中小城市“鹤岗化”是不可避免的。
接受不接受,都必须接受。
至于房地产税,注定是中国最难产的税种。
最终只有少数城市有征收的价值,绝大多数城市只能豁免,或者象征性征收。
人口流失的中小城市贸然征收房地产税,只能加速“鹤岗化”。
2025
年,最迟
2030
年之后,中国城市的大分化会全面提速。很多地方会因为人口的流失,
倒逼国家调整行政区划,比如临近的县市合并等。
而人口涌入的省份,会“拆细”
,否则人口规模就太大了。
自
2013
年9月我开始写财经专栏以来,就告诉大家城镇化是非均衡的,较早提出了“中国城镇化应走大城市化之路”,而不应该走“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之路”。建议大家在“有显著人口增量的中心城市及其都市圈买房”。这个看法
6
年来,一直没有变化过。
从
2017
年、
2018
年开始,国家城镇化战略发生重大转折——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也就是“中心城市
+
都市圈
+
城市群”,承认了“大城市化”这个基本趋势。
至于
2020
年的楼市,我的看法跟社科院不同。
“
2020
年楼市总体继续处于稳中有降通道”,这个判断未必成立
,因为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显著,央行已经给房贷基准利率降息(
LPR
的
5
年以上期限
11
月
20
日降息
5
个基点),这是近年来非常罕见的。
近期,包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在内的一批城市,都在微调楼市调控政策。
2020
年,楼市显然要在稳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