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军武次位面  ·  每日囧图|演得太投入,却让人白捏把汗 ·  4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重归故里:突朗自行火炮 ·  3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古代的“岁岁平安大红包”来了,接!接!接!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熄灯号|军令如山!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次任务中解读信仰的含义(上)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25-02-03 21:30

正文



军令如山


■徐荣木


那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故事。


时值农历大年三十,正是万家团圆时。东海舰队接到上级指示,抽调4艘护卫舰执行巡逻任务。舰队决定从驻舟山某部派出510舰、531舰,驻上海某部派出511舰、513舰,组成编队遂行任务。


当时,这4艘舰上的官兵中,有125人探亲休假在外,另有51户家属临时来队。军舰待发,时间迫在眉睫,出发前各项准备和保障任务繁重。


军令如山。彼时,不要说国内没有移动电话,就连有固定电话的家庭也寥寥无几,唯有电报成为信息传递最迅速的途径。当部队发出“令速回”电文时,许多感人的场面随之上演:有人挥泪告别母亲,毅然踏上归途;有人新婚燕尔,却不得不与妻子分别……





当时,511舰机电部门舱段兵蒋延兵的母亲因病住院。蒋延兵刚探亲回家,放下行囊便匆匆赶往医院探望母亲。母亲见到久别的儿子,激动得泪流满面。


次日,正当蒋延兵在母亲病榻前悉心照料时,一封“令速回”的电报猝然而至。这封催归的电报和母亲的病情,像两块巨石压在他心上,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


“走!”他没有犹豫,迅速作出决定。


母亲虽然心有不舍,但仍笑着鼓励他:“儿子,你走吧,部队的事情更重要!”


归队的那天早上,蒋延兵向母亲道别后,沿着医院的走廊缓缓向外走去。他眼中含着泪水,咬紧牙关,甚至没有勇气再回头望一眼母亲。


在510舰协助工作的观通长刘杭军,接到紧急电报后,立刻昼夜不停地往回赶。然而,当他匆匆赶到渡口时,却发现最后一班渡轮已经起航,码头上空无一人。他孤身一人,在海边徘徊,冬夜刺骨的寒风让他不禁打了个寒战。


面对这小小的海湾,要是在夏天,他恐怕会一个猛子扎进海里游过去。可眼下,他只能找船家帮忙渡航。


不料,船主一家正在享用年夜饭。刘杭军上前询问:“船家,能否帮个忙,把我送到定海?”船主回绝道:“大过年的,天都这么晚了,我不去。”刘杭军急切地说:“您开个价吧,我真的有急事。”船主好奇地问:“什么事这么重要?”由于涉及军事机密,刘杭军无法透露太多。


船主稍作犹豫,随后提出了数十元的摆渡费。刘杭军虽然对价格有些意外,但他更担心的是时间紧迫,此时距离最后归队时间只剩下10多个小时。于是,他果断地付了钱,终于得以连夜乘船赶回舰上。


510舰主炮班班长曹永康原计划在正月初四举办婚礼,然而,一封催归的电报发来,使这个家庭充满喜悦的空气似乎凝固了。


军令如山。曹永康当即作出决定,推迟婚礼。新娘因此感到十分委屈,忍不住啜泣起来。曹永康安慰了半天,她才破涕为笑。最终,在大年初三这一天,曹永康返归舰上。


据后续统计,电报发出后的短短5天内,除了因旅行在外或山区通信不便而未能及时联系上的13名官兵外,其余112名官兵均按时返队。





除夕之夜,上海黄浦江畔的夜色显得格外深沉。吴淞邮电局的员工们满心期待着早点下班,与家人共度佳节。


就在这时,一名驻沪某部的军人匆匆走进邮电局营业厅。他利索地从包中掏出一份单子,递到一位女营业员的手中。


“同志,这是部队的加急电报,请尽快发出,速度越快越好!”军人急切地说道。


女营业员看到如此多且紧急的电文,心中不由得一惊。在1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她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她仔细数了数,总共有62份电报,需要发往全国各地的不同省市。


她一边设法通知家人,一边坚定地对军人说:“部队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我们一定完成好!”


当她发完最后一份电报时,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


那一夜,舟山定海邮电局也面临着63份急需发出的电报。


在除夕这个特殊的夜晚,邮电局员工加班加点,以最快速度把这些电报发往全国十几个省市。


在这场支援部队的行动中,不仅邮电局职员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官兵背后的众多家庭同样给予了他们坚定支持。


531舰福建籍战士陈魁,在回家的第三天收到了电报。他毫不犹豫地赶往火车站购买返程车票。然而,他的父亲得知消息后,迅速追上他。


“爸,军令如山,我必须得立刻归队。”陈魁急切地向父亲解释。


“儿啊,部队的事这么急,我们自己掏钱买机票,这样可以快些归队!”


在父亲的支持下,陈魁从福州乘飞机前往杭州,再转车辗转抵达定海,最终比原计划提前一天一夜返回部队。


由于家乡交通不便,513舰高炮五班班长张金松,历经长途跋涉,多次转车,终于在小年夜踏入家门。他疲惫的脸庞上,依然可见阳光和海风留下的印记。大年初一上午,他未满月的孩子突然生病了,张金松立刻外出寻找医生。


乡村邮递员送来电报的那一刻,张金松还在外面奔波。妻子颤抖着接过电报,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情感。她多么希望这只是一份普通的信件,但电报的紧急性质让她瞬间明白了任务的重要性。


她看着电报,心中一阵纠结。她真想把它藏起来,让丈夫能够安心享受这难得的团聚时光。但是,她深知,作为军嫂,她不能这么做。


于是,她请家中老人帮忙照看孩子,自己立刻骑上自行车去车站买了车票。此时,张金松对这一切还毫不知情。直到他带着医生回家,妻子将电报和车票交到他手中,他才恍然大悟。


深明大义的妻子默默地陪伴他到了车站。挥手告别那一刻,张金松心中既感到酸楚,又涌动着温暖。


(本文选自2025年1月27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版;封图来源:东海舰队发布)


相关阅读

熄灯号丨“00后”战士,斩获全军一等奖!

熄灯号丨从美术特长生到“特级神枪手”,这名上士不简单!

熄灯号丨三级军士长赞许的列兵当上了教练员

熄灯号丨纸短情长!这些家书里藏着官兵的家国情!

熄灯号丨党旗山下,见证戍边战士的坚守与奉献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主播:刘敬一

编辑:张诗梦

主编:张诗梦

编审:刘兴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