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解孩子》
25
春季班刚刚正式开始上课。诚淀君说往年都有人在课程结束之后才来问的,所以他还留着一条门缝儿,大概会留几天。下周就正式关门了。可关注“诚淀”公众号,可以留言咨询客服。
各位从心的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喵酱。
很开心能在25春的开学典礼上给大家做一个分享,感谢四四和木兮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在“下山”之前能对即将“上山”的小伙伴们说一点心里话。
可能很多小伙伴来看开学典礼,是想听到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或者是评论集的写作技巧,但是我最后还是决定分享一件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无用之用”:我在从心课里的三年学习当中,学会了“暂时不去解决问题”。
也许它对你目前正在面对的育儿困境没有直接的操作指南,但它是我反复实践、真正发生转变的起点。
一、为什么我们总是“看见问题”?
回顾一下,你为什么会报名这门课?
可能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在学校被老师反复向你提及:“要关注一下”;
可能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总是摩擦不断,你试过调整,却总不见成效;
也可能是因为和老人同住,育儿观念处处冲突,家庭氛围时常紧绷……
于是我们走进从心,带着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期待。
但现实往往是:你越想“搞定”,反而越难搞定。你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出去,最后发现问题却没有因为你的努力而被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感到双重挫败:既消耗了自己的心力,又没有解决问题。
在从心课程中,大家会听到许许多多和儿童发现有关的知识点,也会听到陈老师讲到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这时候,我们
一定要警惕,不要把信息累加成一份“标准答案”,不要每遇到一个知识点,就把知识点放到你的“标准答案”清单里。
因为在“标准答案”的面前呀,我想很多人都会忍不住拿这张“标准答案”去对标自己的孩子、自己的队友以及自己的生活。 这么一顿对标以后,大概率呢,没问题也对标出问题来了。
可能还有一部分的小伙伴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本来生活里就已经遇到了一些问题,在从心课的学习过程中,还不断去对照“标准答案”找问题”的这类情况,那你在长达一年的学习中,可能会越学越累,越学越得不到正向反馈。
二、我为什么学会了“先不解决问题”?
我想分享三个角度,让你理解为什么“紧盯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陷阱。
① 问题让我们的大脑过载,行动死机
当你内心充满“我要解决它”,眼睛就会钉死在那个行为或事件本身。
孩子出现了一些行为,我们的大脑就会下意识的响起警铃,我们觉得是那个具体的事件导致了孩子的某某行为,又或者说是孩子的某某可能会是引发这个具体事情发生的因素……这个时候我们是很难松弛的去和孩子相处,大脑也非常有可能因为当下过分紧张就出现我们平时说的“死机”的状态;
② 把行为当问题,就错过了真实的孩子
如果“问题”这两个字一直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那其实我们就很容易把孩子当成问题,或者是把孩子的一个具体行为当成问题;如果我们是带着这样的滤镜去看待孩子,那么其实不管孩子做什么,孩子做的事情符不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内的发展规律,可能都会引发养育者的焦虑,那么孩子的正常需求可能就会被误解成是在“找茬”,可能也会要因此错过了孩子当下的真实感受,错过了和孩子建立链接的宝贵时刻;
③ 没有空间思考,就学不会真正的“从心”
我们每天的生活早已被琐碎塞满,大脑所剩的思考空间已经不多。如果你把仅存的空间也交给了“问题清单”,你就没有余力去思考课程中那些深刻的理论和灵活的例子。没有思考,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改变也无从谈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希望大家能够暂时“放过那个具体问题”,多给自己的大脑腾出一些进行思考的空间;
三、不是“放弃问题”,而是“放一放问题”
我想说的并不是“问题注定无解”,而是:
真正的解决,往往发生在我们不执着于“搞定”的那一刻。
育儿生活太复杂了,一个行为的背后不一定只有一个原因,一个事件反复出现,孩子的感受也不一定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只凭经验、直觉、情绪去揣测原因,很容易误判,也容易陷入反复“修理”孩子或修理关系的焦灼感。
你不妨这样尝试:
-
暂时把“搞定”的念头搁置一下;
-
接着往下听课,看书,写评论,记录观察;
-
给自己松一点,给孩子缓一点;
-
允许一些“没弄懂”“没回应好”的时刻发生;
-
相信关系的积累远比一次管教更有力。
结语:从“被困住”,到“被看见”
所以,我这一段话的目的,不是告诉你“别抱希望”,也不是劝你“不要努力”,而是:
如果你发现自己越学越累、越学越焦虑,那不是你不行,可能只是你被问题困住了。
而放下问题,是给自己多一点思考的空间,也是给孩子多一点信任的眼光。
三年下来我越来越相信,从心课真正带给我的不是某种技巧,而是一种新的看待孩子、看待关系、看待自己的方式。不解决问题,是为了真正遇见“人”。
愿我们在“从心”的这条路上,都能越来越轻松地面对生活中的那些“没那么顺”的时刻,越来越有信心陪孩子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