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观察时事政治,揭开官场密码,帮你分析时事热点和新闻背后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人类简史》人性的底层逻辑及其与文明发展的悖论 ·  15 小时前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人类简史》人性的底层逻辑及其与文明发展的悖论 ·  15 小时前  
文汇学人  ·  张巍 | 史家修昔底德的“艺术散文” ·  5 天前  
为你读诗  ·  平生不读《道德经》,读书万卷也枉然 ·  3 天前  
为你读诗  ·  中国书法的智慧所在,不止坐落笔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媒体不应该向实习生收任何管理费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 公众号  ·  · 2021-01-05 11:01

正文

摘要: 实习生是勾连学界、业界、教育界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沟通学界业界的中介: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把学院思想带到新闻编辑部,另一方面,回到学院做毕业论文时,又把实习中感知到的编辑部文化带到学院和研究,把实践案例带到课堂中,形成实践与理论的往返流转。他们也是新闻共同体的一个精神载体,不要让实习管理费成为往返流转的障碍。越觉得自己很牛的所谓大媒体,在实习生面前越应该有这种“谦卑”,作不收费并尊重实习生劳动的示范。



吐槽青年出品


跟几个新闻学院教授聊起学生实习,一个教授抱怨说,你们媒体现在很缺钱吗?我说,缺啊。教授说,缺到了要向实习生收费的地步了吗?此话怎讲,噢,教授是不满一些媒体向实习生收管理费。教授说,前几天一家媒体的领导跟他抱怨:你们学院有个学生,实习刚几天就不去实习了,这样可不好,以后跟学院都不好合作了。教授就去问学生,怎么实习几天就不去了?学生说,实习不起啊,过几天就让填个表交个费,这种管理费,那种什么费,不想实习了。


问了几个媒体实习生,好像他们都被要求交了一些费用。实习是一个新闻人成长的必要阶段,新闻业界不是新闻教育的“外人”。一所好的报馆就是一所好的新闻学院,作为与学界一体的新闻教育共同体,提供实习平台是媒体的义务,根本不应收什么管理费。


想起上世纪90年代末,大二暑期,我到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版”实习。那时实习根本不像现在那么复杂,要“求”着媒体,托人求人。一个师姐在北青工作,学院把电话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去找师姐。联系上了,师姐跟同事打了个招呼,我们几个就过去实习了。不用交什么费,编务翟老师心疼我们几个穷学生,到北京太不容易,外面吃饭贵,每月会塞给我们不少食堂饭票。那时北青报还在潘家园,食堂午餐好丰盛,有鸡腿!虽然每天从郊区往返5个小时到报社很苦,但感觉实习挺幸福,尤其是午餐时。实习结束时,翟老师让我们几个都留下了邮编地址。两个月后,收到了一笔不小的稿费。这不,坚定了做新闻可以很好地养活自己、写稿可以获得一份体面收入的信念。

没想到现在实习要收管理费了,一方面见到的是媒体的衰落,一方面让人感慨当下新闻学院与新闻媒体关系的疏远,不是“一家人”,对彼此没有什么义务感,各说各话形同陌路。实习难、实习被收各种管理费,是这种疏远的一个缩影。


80年代、90年代时,大学与媒体亲如一家,师兄师姐在一个媒体工作,学弟学妹去实习是天经地义的事。新闻学院为一个媒体培养了人才,输送了精英,就有义务为新闻教育提供实习场所,为完善新闻教育和人才成长贡献力量。这种师兄师姐学弟学妹通过实习进行交流和传承的文化,既为学院和媒体提供了一种精神勾连纽带,也塑造出一种学院人才流向的传统,一个“传奇故事”能被讲很久,口口相传中激励更多新人。媒体也深受其益,在一个媒体有过实习经历,会对编辑部文化有更深的认同,缩短了成长期,更快地成为一家媒体的业务骨干。诸多名记名编名评论员,都是从一家单位当实习生开始的。年轻人在这个时候最有激情,实习期是一个专业人的观念塑造期和情感沉淀期,是培养编辑室文化认同的开始。


这管理费,实在不应该收。不仅管理费,其他各种乱七八糟的费用,都不该收。学生哪有钱,虽然那些费用都不高,但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门槛,一种入门的心理障碍。不少实习生都谈到过这种心理障碍,实习生并没有怎么占用单位资源,干嘛收费?再说了,人家不是白干,很多实习生能很快上手,接电话、跑会、采访、写稿,起到大半个员工的作用,媒体应该给稿费,给奖励。为别人的劳动付费,而不是收劳什子的管理费。不只是钱的问题,这种费用是横在实习生和媒体间的一种情感和文化障碍,让一个学新闻的立刻对新闻产生疏离感,到媒体实习付出劳动还要被收费,说好的新闻理想呢?这走向社会的第一节课真难受啊。

我给媒体推荐学生的评论,一般都会问有没有稿费。学生没有这个要求,他们觉得评论能发出来,就很高兴很有成就感了。我还是会为他们争取稿费,真不是把钱看得太重,而是让他们看到,做新闻、付出努力和劳动,是应该得到回报的,哪怕稿费比较低,也得有,这是原则。不能让学新闻的觉得,做新闻苦累就算了,还没有回报,还得不到一份体面的收入。新闻生产作为一份高价值的劳动,应该有相应的收入回报,稿费是应有的劳动承认。


我一直觉得,新闻学院和新闻媒体是一个新闻专业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首先是一个教育共同体。不像一般学科,专业教育在大学就能完成,新闻作为实践学问是需要在媒体和大学共同完成的,媒体本身就是一所好的新闻大学。所以,媒体接收实习生,不是额外的付出,而是义务,既是为自己培养后备人才,也是对新闻教育的义务。媒体从学院教育中受益(人才、专业知识、思想),也要为这个教育过程做出贡献。既然是义务,那么作为提供实习平台的义务,就应该是“义务教育”,把接受和培训实习生当成自己的天职,而不是麻烦和负担。学院不是求着媒体,媒体不是为别人办事,这是“自己的事”。虽然实习生未必以后能留下来,但你的员工在其他单位接受了实习,这是一种平衡中的共同利益。


别让新媒体平台看笑话,别把学生都往新媒体赶。一个学生说,老师一直说要去传统媒体实习工作,积累了充分的专业资本再去新媒体“变现”,但很多同学都喜欢去新媒体平台实习。很多新媒体不仅不收费,为了培养未来的员工,还会给实习生开出很高的实习工资。唉呀,倒不是特别看重这种实习工资,专业人的成长期本就需要“投入”,不要急于“把自己变现”。但一边收管理费,一边开实习工资,实在有点把人往外赶的意思。


实习生是勾连学界、业界、教育界的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份是混融的: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把学院思想带到新闻编辑部,另一方面,回到学院做毕业论文时,又把实习中感知到的编辑部文化带到学院和研究,把实践案例带到课堂中。实践与理论的往返流转中,实习生群体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中介,这也是新闻共同体的另一种精神载体,不要让实习管理费成为往返流转的障碍。越觉得自己很牛的所谓大媒体,在实习生面前越应该有这种“谦卑”,作不收费并尊重实习生劳动的示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