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年 9 月 4 日,北京市政府电子办在北京电子管厂召开会议,宣布由副厂长兼总会计师王东升担任北京东方电子集团总经理和北京电子管厂厂长。一个属于王东升的时代由此展开。
上周,我和理财实验室的作者康宁闲聊,我们聊起市场和政府,聊起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他突然推荐我看看「光变」。北京的秋天空气干冷,周末抱病昏睡;但在清醒的时间里,我都在看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恰好是 2017 年 9 月 4 日。距离王东升接手京东方,过去了整整 25 年。一个凋敝的军工企业,在自身毫无根基的情况下,选择了一个高精尖领域并大举扩张,最终成长为全球范围内的领军企业。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虽说商业世界里充满偶然,但看完京东方的故事,还是觉得太过璀璨。趁着记忆鲜活,写写这本让人心潮澎湃的书。
一、领袖和副统帅
25 年前成为厂长,至今依然担任京东方董事长的王东升,是我的校友。 2006 年 10 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50 周年校庆,我在台下坐着板凳仰望;王东升在台上,是马云之后的二号嘉宾。
但从「光变」一书的叙述来看, 2007 年以前的京东方,日子实在难过:
5 代线的设备折旧需要 7 年,但是贷款合同要求 5 年就得结算。 到 2007 年 4 月, 5 代线的银团贷款进入了还款期。当时 5 代线还处于困难期,无力还款,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获得贷款展期,否则公司的现金流必将断裂。
当大多数银行都同意展期时,在银团中只提供了 1000 万元贷款的厦门国际银行死活不同意(银团贷款展期必须获得各银行的一致同意)。这家银行有外资背景,所以通过银监会做工作也不行。为说服他们,财务总监王彦军拿着王东升的亲笔信专门飞到厦门去沟通,但该银行的一个部门总经理还是死活不见。最后,通过双方的一个特殊安排,该银行终于同意展期。不过,厦门国际银行的公章还是拖过了 4 月 13 日还款期限才盖,导致其他各银行的系统里都出现了逾期。
可以想象王东升当时受到的压力,这个把京东方从北京电子管厂的毁灭中带出来的领导人,又因为进入 TFT-LCD 工业而「带着」京东方走入亏损。
1992 年接厂长时王东升只有35岁。 1994 年加入京东方的陈炎顺,为了被投企业的 400 万分红连喝 20 杯酒;也成功为京东方敲开了上市的大门。而在公司上市那年,陈炎顺刚刚 31 岁。直到现在,这俩人依然是集团的一号和二号人物。
二、政府和市场
在京东方的扩张过程中,政府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起了多大的作用?
收购韩国 HYDIS 时,政府官员还只习惯于把中国企业卖给外国企业,某部委领导满腹狐疑地问:「既然这个项目如此好,为什么韩国企业会卖给你?」
BOE-HYDIS 拟定香港上市计划后,被新京报一篇报道打得粉碎。很快,相关部委开始联合调查京东方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整整持续了9个月。本来证监会已经准备批准京东方的香港上市计划,但面对这些争论也一时难以做出判断,索性叫停了京东方的计划。
问题是,负面信息出现以后,不仅海外上市搁浅,连银行贷款也拿不到了。
到 2004 年年底时,京东方的资金链已经几乎断裂,又逢过年之际,从建筑公司拿不到工资的农民工要闹事。在这个关头,北京市副市长陆昊把国家开发银行(国开行)的一位负责人介绍给京东方。那位负责人听了京东方的情况,立刻意识到液晶工业的战略意义,表示国开行愿意提供 2 亿美元参与银团贷款。由于组建银团还需要时间,国开行就先给了一笔为期 4 个月的 2 亿元(人民币)「搭桥贷款」(只用一个星期就完成了贷款程序),让京东方先去付工程贷款,付完以后等银团贷款出来以后再把钱还上,这才使京东方的资金链没断。
喏,还好是国企,副市长牵线国开行成功解围。民营企业千万不要指望国开行的垂青。
在这之后,京东方和政府的互动就好多了。在北京建设的五代线,因为无力偿还市政府发放的贷款,政府做了「债转股」,最后卖股票赚了十几个亿。后来的京东方持续复制了这一模式。
2008 年,成都,市政府投资 18 亿、国开行贷款 16 亿,为京东方建设 4.5 代线。
2009 年,合肥,计划总投资 175 亿元的 6 代线破土动工。合肥市政府原计划出资 60 亿元,但因为社会资本认购踊跃,最终仅出资 30 亿元。
2009 年,北京,京东方 8 代线(后改为 8.5 代线)在亦庄开发区奠基。这项合作,源于金融危机之后国家一把梭的 4 万亿,也要感谢时任副市长并分管亦庄开发区的苟仲文先生大力支持。
康宁和我说,看完这些故事,他的感觉就是不敢随便评论政府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了。
三、危机和扩张
2008 年 12 月的集团工作会上,王东升提出「化市场低谷为成长机会」,京东方由此开始了逆势扩张之路。
当价格下降到较低水平致使大多数国际厂商亏损的时候,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却能够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上赢利( 2012 和 2013 年),说明它们比在位的国际厂商更适应新的价格基准。这是一个深刻的变化,预示着这个工业的市场竞争条件被永远改变,从此每一家业内企业都必须接受新的「宿命」——只不过这一次中国企业扮演的角色是新「宿命」的促成者,而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
时间过去越久,人们就越能体会,京东方在那个历史关头的战略行动对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企业的经营者也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所处的行业处在低谷,应该如何应对?」
资本雄厚的,大约应该四处出击,趁机扩大版图;资本不足的,大约应该降低杠杆,力保现金流努力活着;手艺高超的,虽然资本不足,以进为退也未可知。看来看去,还是没想明白孙宏斌先生应该归入哪一类。
京东方呢?那时正值金融危机,资本不足兼业务亏损,但为了更长远的目标,王总一声令下,公司坚决逆势扩张。
从此以后,京东方打爆了一个又一个对手。根据 2017 年 1 季度市场数据,京东方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三项出货量均位列全球第一。
--
如果问营业部大妈,您觉得长期投资是多久,答案很可能是「15 天」。
如果你是一个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大约不会对京东方这样的公司感冒。在业务亏损期间还坚持巨额定增+巨额投资,加上媒体狂轰滥炸,京东方一度被大众认为是仙股。但如果换个行业看,这种扩张模式在互联网领域早已深入人心——滴滴到现在还在亏钱,金主们依旧十亿十亿地往里投,单位是美金;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都在复制类似的道路,大家对这些公司获得的巨额投资早已习以为常。
商业模式不成立的公司,也许永远无法盈利;而另一些,也许只是需要跨越一个超长的周期。高盛的传奇人物古斯·列维有一句名言:
We are greedy, but we are long term greedy.
这句名言,与朋友们共勉。
--
最后来一则广告:业绩优秀到没朋友的韬映资本·黄金时代基金已经开放募集,合格投资者不容错过。欢迎诸位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来翻牌子。
晚安。
文:大玩家 / 微信号:Senior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