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无锡博报生活  ·  恭喜!无锡又一家医院 升格了! ·  3 天前  
中国气象局  ·  首席说天气丨春运返程受大风降温影响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当孩子和你顶嘴、叛逆时千万别管,做这4件事就够了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24-12-19 20:40

正文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孩子不是不听话,而是不想听父母的话。

想要你的话对孩子有影响力,你得先让他信任和信服。

——鹿妈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女儿派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核心能力

学校和老师从来不教,只有靠“通识教育”习得

12月27日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呀呀妈× 全知识APP专场

全面提升孩子思辨力、表达力、抗挫力、创造力...

养出一个阳光自信、博文强识的全才女孩

报名就送价值599新闻思辨课,仅此1次!

▽▽▽


作者 | 暖心

来源 |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

一位答主说:

“我女儿不喜欢听我的话,她经常要反着来,因为语言能力没有那么好,所以总是会先上手。”

比如:

不让她把小球塞在洗手池里面,但是每次她都偏要这样做,说很多遍都不听。

每次都说玩完玩具要收拾好,但是她总是往旁边一丢,多说几句还不耐烦。

辅导作业时,苦口婆心地帮她纠正错题,讲了大半天她一个字都没有听进去......

因此,她觉得非常苦恼。

父母说的话对孩子不起作用,这让很多父母都有挫败感,认为自己教不好孩子。

其实这是因为: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影响力在下降。

因此,很多父母的教育没有说服力,严重的甚至引发亲子关系危机。

在《影响力》这本书中,讲到了关于人的六大心理法则:互惠、承诺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性。

也就是说,父母想在教育中放大对孩子的影响力就需要:信任、依赖、权威和榜样。

父母做到这几点,才会给孩子“正面的影响力”。

信任感,是让孩子愿意听的第一步

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信任三角形。

它的每一个顶点都是信任不可或缺的底层构架:

真实感: 一个人表现得真诚、实在,我们会更信任对方。

逻辑性: 与自己越吻合的思想,越能赢得信任。

同理心: 通过对他人感情的共鸣,理解对方的处境,这是建立信任感的关键。

在亲子关系中,很多父母的“真实感”和“同理心”都未能与孩子的期待契合。

1. 父母的“真实感”没有给到位,孩子不会“相信你”。

这样的情况常常出现在“父母轻易许诺,却不兑现”。

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女孩在街上殴打妈妈。


起因竟是因为妈妈答应她买手机,自己攒够了钱妈妈却想“据为己有”,不给她买,所以女孩失控了。

诚信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养料”,一旦父母失信,失去的是孩子的信任感。

中国有一句古话是: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

孩子愿意听,是以诚信为基础。

兑现承诺,让孩子看到希望,父母的话才会对他有吸引力。

2. 父母没有建立与孩子的“同理心”,就不会“相信孩子”。

微博上看到一位网友“控诉”自己的妈妈。

小学三年级时,因为自己的成绩迟迟没有公布,妈妈就怀疑她“故意隐瞒成绩”;

小学六年级因为感冒出现胸闷、气短,妈妈就指责她“为了逃课装病”。

因为妈妈没有重视,导致她的病情恶化成心肌炎,差点错过治疗时间。

她说:“妈妈的不相信,让我从伤心变成自我怀疑,这件事让我变得自卑又敏感。”

很多中国式的父母,从来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而总是让孩子生活在 “被质疑 ”的环境中。

不被信任的孩子,内心的失落和压抑不断“飙升”,会慢慢降低自己的价值感。

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父母的怀疑、否定、贬低,会抹杀掉孩子的潜力,久了以后,孩子会因为自身的无助感而不再相信父母。

没有信任感支撑的教育,最后都会让孩子“无动于衷”。

建立信任,就是给孩子建立尊重、亲和力和爱,它是提升父母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无条件的信任孩子,它包含了对孩子的接纳, 主要由两个元素支撑:

无论孩子做错什么事,始终保持“我相信、我接纳”的态度;

兑现承诺,让父母的诚信延续给孩子,让孩子愿意“相信你”。

依赖感,是增加亲子交流的钥匙

在《育儿大作战》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父亲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十个月开始,他就用硬纸板围成一个方形,把孩子放在里面自己玩。

孩子五岁学游泳,他就扔给孩子一个游泳圈,让孩子自己在水里面游。

冬天带儿子去旅游,只拿一双袜子和一条秋裤,后来袜子脏了,儿子找不到袜子就光着脚走路。

他说:“要让孩子独立,尤其是男孩,不能依靠,不能依赖。”

有网友对父亲的做法不苟同:独立并不是要让孩子缺爱,坚强也并不意味着冷漠。

依赖是孩子独立的前提,如果父母硬生生掐断孩子的依恋感,只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每个孩子都要有“被呵护”、“被需要”的感觉,一旦缺失,孩子就会变得叛逆而自卑。

发展心理学指出: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

对孩子来说,12岁前的人生是教育的有效期。

尤其3-6岁是发展孩子的性格、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最重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依恋关系”,这是孩子的性格发展的基石。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

如果人的生命早期没有得到依恋感的满足,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会有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为什么有些孩子受了委屈不愿让父母知道?

因为父母会责怪孩子,认为受委屈是孩子的错。

这种无法给予孩子依靠的冷漠,会严重阻碍亲子之间的交流。

有心理学家提出一个词叫 “适度依赖” :是要让孩子既要保持依赖感,又要有独立的能力,如此, 亲子交流才会更顺畅。

所以,父母在教育中需要做两件事:

一是:对孩子的“求助”不要拒绝,做好孩子的后盾,让孩子遇到难题会想到父母。

二是:鼓励孩子,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他能依靠父母完善自我。

有依赖感的独立,是最大的安全感。

权威感,让孩子对父母有敬畏感

前段时间看了一段“家校社共育公益直播”。

嘉宾张锦庭校长提到了一个教育理念:

父母要及早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即那个让他“又敬又畏”的人。

他指出: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成效具备有效期。3岁前“最有效”,6岁前“有效”,10岁前“次有效”,12岁后基本“失效”。

这就意味着,树立权威在孩子12岁之前才有效。

但是,很多中国父母在孩子面前却没有威信。

曾经看过一个研究机构的问卷调查:“你最尊敬的人是谁?”

在孩子心目中:父亲被排在第十名,母亲被排到了十一名。

为什么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这么低?

因为家庭教育的角色被转换。

父母习惯溺爱,孩子习惯控制父母;父母变得没有原则,更没有威信。

要想教好孩子,就要树立权威。

权威就是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它包含了尊重和征服,让孩子潜意识里有“我愿意听”的主观意识。

曾有研究者发现:

父母建立权威感需要通过儿童不同年龄发展的需要,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3-5岁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来自于“服从”:

此时父母要向孩子提“要求”,要给孩子设立相应的标准,并且要求孩子达到这些标准来“管住他”。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在研究中指出:

幼儿教育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家长树立权威,要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

“合理地要求”和“任性地拒绝”是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的权威。

6-8岁的孩子需要“规则”:

此时的孩子有规则意识,能接受权威的指定范围,此时给孩子立规矩最重要。

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10-13岁是孩子的“可逆性阶段”:

此时的孩子意识到自己和父母是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更倾向于约定,会有一种“你让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的潜意识,因此此时需要父母以理服人。

让孩子敬畏父母,教育才会起作用。

塑造“吸引力”,才能真正影响孩子

前几天,朋友因为阻止女儿玩手机而大发脾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