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津市蓟州区的西大街坐落着一座寺院
它是
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
之一
这座建筑瑰宝
以其特有的历史、科学、艺术
和观赏价值而蜚声中外
它就是
独乐寺
独乐寺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辽代统和二年(984年)重建。明万历、清顺治、乾隆、光绪年间维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增砌照壁,增设观音阁重檐上下各四根擎檐柱,并建寺东行宫。独乐寺占地总面积1.6万平方米,是一组由山门、观音阁、东西配殿等组成的建筑群。全寺融建筑、雕塑、壁画三大艺术为一堂。
独乐寺平面图
图片来源:《中国古代建筑蓟县独乐寺》杨新
山门、配殿及观音阁的位置
独乐寺全景图
图片来源:《蓟县独乐寺》陈明达
独乐寺全景东侧
图片来源:《蓟县独乐寺》陈明达
独乐寺山门南面
图片来源:《蓟县独乐寺》陈明达
独乐寺观音阁南立面图
图片来源:中国营造学社旧图,梁思成
独乐寺观音阁南立面 作者自摄 2018年10月
独乐寺观音阁剖透视图
图片来源:《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观音阁内供奉着
十一面观音像
观音塑像立于阁中央,高16米,站在须弥座上
穿过二、三层平台, 直入阁中藻顶
是
目前我国现存最大的泥塑
十一面观音塑像
图片来源:《蓟县独乐寺》陈明达
观音塑像用
木料做骨架
,千年不倒
然后再覆盖
薄灰泥彩塑
观音像面部慈祥,微带笑容,两眼凝视远方
衣着得体,绚丽端庄
两臂披帛飘逸
仪态优美
因头顶上有10面小佛头
故称十一面观音
十一面观音塑像
图片来源:《蓟县独乐寺》陈明达
独乐寺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属密宗造像
大唐法师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曰
刻好十一面观音菩萨之后
再将十一俱胝诸神所说的神咒心经
念诵一百零八遍
就能获得十种胜利
那么地位如此崇高的观音菩萨目光所至何处呢?
梁思成先生的《蓟县观音寺白塔记》中记载:“登独乐寺观音阁上层,则见十一面观音,永久微笑,慧眼慈祥,向前凝视,若深赏蓟城之风景幽美者。游人随菩萨目光之所之,则南方里许,巍然耸起,高冠全城,千年来作
菩
萨目光之焦点者,观音寺塔
也。塔之位置,以目测之,似正在独乐寺之南北中线上,自阁远望,则不偏不倚,适当菩萨之前,故其建,必因寺而定,可谓独乐寺平面配置中之一部分;广义言之,亦可谓为蓟城千年前城市设计之一著,盖今所谓‘平面大计划’者也。”
观音视线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如梁思成先生所述
独乐寺观音目光所至之处正是位于独乐寺正南的蓟县白塔
从蓟县从古至今的地图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明朝蓟州州城图
图片来源:《蓟县独乐寺》陈明达
清道光蓟州城图
图片来源:《蓟县独乐寺》陈明达
民国蓟州城图
图片来源:《蓟县独乐寺》陈明达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近这座“观音目光之焦点者”
蓟县白塔
旧称
渔阳郡塔
,建于隋代,辽清宁四年(1058年)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塔前修建观音寺,塔身白色,亦称观音寺白塔。
从周围民居街道看向白塔 图片源自网络
蓟县白塔仰视图 作者自摄
蓟县白塔鸟瞰图 图片源自网络
明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乾隆年间重修白塔。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塔身震损,通体酥裂,1983年,白塔大修加固,发现古塔已经过两次包砖大修,并于塔内找到舍利石函。
建筑形式演变示意图
蓟县白塔高30.6米,平面呈八角形
由
石基
、
高大的
束腰须弥座
、
八角重檐亭式塔身
、
硕大的覆钵
、
十三天相轮
以及
塔刹
组成
是将印度“窣堵坡”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古塔类型
白塔结构示意图
图片来源:天津蓟县独乐寺塔[J]. 考古学报 . 1989 (01)
基座为八角形,束腰须弥式
自地表起用花岗岩条石六层垒砌基础
高1.7米,基石上用砖砌小覆盆和数条覆枭混线
使内收成束腰
白塔基座
图片来源:天津蓟县独乐寺塔[J].考古学报.1989(01)
白塔基座 作者自摄
另外须弥座中的
壶门
略呈扁圆形
长约60cm、高34cm,内镶24组伎乐砖雕
笛筝齐奏,翩翩起舞
形成严肃而欢乐的礼佛场面
壶门内的伎乐是典型的唐代舞乐装束
从敦煌壁画的服饰可找到例证
伎乐砖雕 作者自摄
位于须弥座的八个转角处各镶一
角神
高浮雕,双膝跪地
两手按膝支撑,头顶平板枋
角神 作者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