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美留学生观察
中国最大的独立留学新媒体,集杂志、网站、app于一身的国际教育新媒体平台。讲述留学生自己的故事,分享有趣而真实的留学生活,发布客观真实的留学资讯,中立、真实、有味道!官方网站:www.CollegeDaily.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美留学生观察  ·  离谱!纽约小学门口成性交易中心?露天揽客警方 ... ·  3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印度又出神作,但救不了被强暴的女人 ·  4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985毕业,捡垃圾8年,我已财务自由 ·  5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一天不看都睡不着觉!”国产剧在非洲爆火,老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美留学生观察

美国开学后接连3起枪击案!陪读妈妈彻夜未眠:放弃百万高薪工作赴美,我后悔了…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公众号  · 留学  · 2024-10-04 22:31

正文

来源 | 爸爸真棒
ID | babazhenbang
作者|静思

最近的美国,几乎是隔几天就发生枪击案,令人心悸。
先是当地时间8月30日,威斯康星大学怀特沃特分校发生枪击案,21岁的学生卡拉·威尔士在宿舍内被枪杀;
紧接着是9月2号,芝加哥的CTA地铁蓝线列车上出现枪杀事件,其中3人当场死亡;
没过几天,9月4日清晨,佐治亚州的阿帕拉切高中枪声响起,据悉至少有4人死亡,另有9人受伤送往医院。凶手竟然同样是一个青少年,只有14岁。
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已经发生343起大规模枪击案,枪支暴力共造成超3万人死伤,其中死亡人数超1万。
开学就听到接二连三的枪击案件,最担心的还是留学生家长:
原来想着是送孩子出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结果却每天处在提醒吊胆之中。
其实对于小留学生而言,不论选择哪个国家,孩子和家庭要付出的更多,有人是花费每年50-60万学费送去相对安全的寄宿美高英高,也有人是父母一方放弃体面的工作,前往异国他乡陪读,没想到开销和成本反而更高了。
为了孩子的教育,来异国他乡当陪读家长,甚至搭上自己国内的工作事业,真的值得吗?
“爸爸真棒”的专栏作者,育有一儿一女的留美妈妈静思在开学后访问了这些陪读妈妈/爸爸们。

9月3号,孩子开学。我怀着比当初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还激动的心情,把娃迅速送去了学校。开学第一天,学校为家长组织了一个短暂的coffee break活动,让隔了一个暑假未见面的家长、或者新加入学校的家长们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天,彼此熟识一下。 
就是在那里,我遇到了一周前刚到美国的高姐。高姐是来美国陪女儿读书的,女儿之前一直在上海读国际学校,因为这两年国际学校质量每况愈下,于是她更改了计划,把原本让女儿出国读美高的计划提前到初中。
“美国有寄宿的初中很少,再说了,就算有我怎么能放心把一个准青春期的女孩子独自留在国外。没办法,只能扔了工作过来陪读呀。”
我没问高姐具体的工作,但能让她做出如此选择,工作肯定不及女儿的教育重要。 
本文配图自电视剧《初来乍到》
在我看来,海外陪读家长是把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追求到极致的一个群体,他们几乎投入了全部“身家性命”,就为能给孩子的教育搏一个好出路,而在陪读的过程中,他们也有关于自我的艰难课题要突破。

尔尔的妈妈在尔尔读初二时带孩子来洛杉矶读书,她曾经和我算过一笔经济账:
房租2150美元
水电煤气垃圾350美元
车保险两辆150美元
手机加宽带160美元
伙食费1000美元(costco850+中超150)
儿子私校费用每月平摊下来2000美元
三个兴趣班费用600美元
再算上油费、其他一些零散花费,每个月开销6500美金(约5万元)左右
学费自然还是大头。就拿知名的私校哈佛西湖来说,校内基本开支在6万美金左右,折合人民币42.6万。成本加起来也并不比寄宿学校便宜太多。
这个5万元可是要乘以60个月的(5年),如果再算上私立高中上涨的学费、读大学的费用和几年下来的通胀,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再加上那些看不见的隐形成本。
尔尔妈妈毕业于美国排名前20的大学金融硕士项目,毕业回国去了北京发展。她进了金融行业、老公创业,两口子吃到了时代的红利,成为优质中产。现在为了孩子,她只能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一心扑在娃身上。
五、六年后,孩子考上大学,她想重回金融行业的可能性也非常低了,至少自己前半程的事业,从陪孩子读书那一刻起,就已划上了休止符。
心里压着如此厚重的一笔账,又时不时刷到“留学性价比低”“留学生光环不在”“留学生月薪四五千”的新闻,尔尔的妈妈半夜辗转反侧是自然的。
同样是孩子留学,孩子未成年的陪读家长和让孩子成年后独自来留学的家长,虽然都是开销不菲,但前者耗费的成本更高、对留学的期待也更高:陪读家长早早把孩子送到国外,希望孩子能最大可能就读精英大学,毕竟自己都丢下一切来陪读了,肯定不满足于只让孩子读个普校。
他们希望孩子能早点融入国外文化,为将来工作或者移民打好基础;就算不移民,他们也希望孩子能在国外职场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多“混”几年,带着好资历衣锦还乡。
陪读家庭在教育上付出更多,焦虑和期待的指数自然也会同步上升。

全世界究竟一共有多少中国的陪读家长,暂无官方统计。但随着k-12留学人数的增加,我们可以管中窥豹这个群体的壮大。
美国移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7年中国大陆的F-1签证持有者中,有超过10万名是中小学学生,这些孩子背后的陪读家长人数也是相当可观;
2018年《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
大约30%的中国留学生是未成年(18岁以下),其中很多孩子的父母选择了陪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是中国陪读家长的主要选择;
有民间陪读群体组织统计:
历年在加拿大的陪读家长累计达到6万人、在泰国,普吉岛UWC来的数百名新生中,其中有一半是中国小孩。
家长之所以选择陪读,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孩子在安全、适应新文化以及学业上的考虑。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未来收益远大于自己国内生活的便捷和舒适。 
当然,陪读的关键要素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
按照常人想法,这些家底丰厚的陪读家长,身居国外、多数时候没有工作上的烦恼、孩子每天去上学后,他们就过着住大别墅、买买买、喝咖啡、开车到处玩的好日子,除了照顾好孩子,没有太多烦心事。
“有家底”是真的,但“人间富贵花”的潇洒生活多数人恐怕达不到。
更真实且残酷的事实是。他们是被“边缘化”的一群人,虽然在国外过着看似“人间富贵花”一般的悠哉生活,但终究不是自己人生里的“主角”,人生的价值——至少在陪读的阶段——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服务,这种“服务他人”的现实,很容易让陪读家长陷入隐身状态。 
我认识一位在澳洲的陪读妈妈,儿子刚开始在国内读不错学区的公立学校,自己鸡不过别的家长、小孩卷不过同学,转去了私立学校。两年读下来教师流动率过大,夫妻俩商议后办了移民。妈妈怀着二宝、带着儿子来澳洲读书,爸爸在国内负责赚钱。 
六年期间,夫妻俩聚少离多,女方一个人在国外带两娃,看着不用工作当全职陪读妈妈好像过得滋润,但从身体到心理她吃遍了各种苦--

孩子半夜生病,她一拖二带去看急诊;

参加老大的学校活动,中途被babysitter打电话说老二大哭不止,叫她速回;

自己阳了,也得强撑着无法躺倒,要给老大做饭、给老二喂奶……

而且当初来澳洲就是为了让孩子在教育上逃离内卷,谁想到来了也躺不平,国人太多、卷得飞起。她想来想去,觉得来国外最大的好处就是孩子身体变好了,之前在国内每个月发烧咳嗽跑医院,到了国外肉蛋奶+大量体育运动,生病概率大幅下降。 
语言和文化适应困难、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寂寞、事业与自我价值感的丧失、家庭和婚姻关系的压力、以及自身的心理压力和健康问题,这些是当过陪读家长的人都要咽下的五种苦。如果再加上孩子青春期和学业困难这种叠加buff,家长简直要“送命”。
当然,最大的苦头还是不知道陪读这项巨大的付出能否为孩子换得一个理想结果。这种不确定性给陪读家长们带来了巨大的焦虑。

去年,张姐的女儿拿到了布朗、康奈尔等六所名校的offer,她陪女儿去布朗大学完成报道、安置好女儿的住宿后,终于觉得自己可以功成身退了。 
张姐是45岁时陪14岁的女儿来美国读高中的,原本在事业单位可以熬资历、混退休的她,最后还是舍不得女儿独创美利坚,丢掉了“铁饭碗”和未来预计不错的退休金当起了陪读妈妈。
五年前刚来美国时,她成宿失眠--

一方面是人在他乡,心里没有安全感;

另一方面,她不知道自己这场“豪赌”对她和女儿来说是不是正确的选择。

还好女儿乖巧、懂事,青春期的少女没给妈妈“惹过麻烦”,张姐自己也是通透的性格,想清楚了自己接下来五年的人生重心就是陪女儿,既来之、则安之。于是安心投入到了陪读生活。
她学烹饪、学烘焙、学咖啡拉花,自己每天去周围的公园散步散心,节假日就和女儿去州立公园和景点打卡,来美国后一年就喜欢上了当地居民热衷的骑行和皮划艇运动。
张姐也并没有像很多陪读家长一样,只混华人圈,而是报名了社区图书馆的二外学习班、参加社区大学的语言课程,积极攻克语言障碍,努力融入本土人的生活、吸收当地文化。
她所居住的小镇有一所不错的州立大学,线上教育课程很出名,她就报名参加了该校的食品营养学的课程,延续了自己本科专业的教育。
她告诉我,也许某一天,她也会成为一名“高龄”留学生,拿个硕士学位、读个博士学位,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我曾问过她,为什么想得如此通透、能有这么好的心态?张姐告诉我,她初来乍到时,用了快一年的时间把下面这些问题想清楚了:

陪读这几年,对我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什么?

在孩子心目中,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除了作一名陪读妈妈,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在陪读期间,仅基于自身,我想要收获什么?

有哪些资源可以支持我变成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

孩子进入大学后,我对自己的下半场人生有什么期待?

“陪读”再长,也只是一份阶段性的兼职,而为人父母则是一项终身工作。如果处理不好期间的转换,一苦就是两代人。
最近,我读到一篇报道,关于一位27岁清华留学博士跳机自杀的新闻,这起迷案终于在七年后的今天得以揭开。
主人公叫Xin Rong,来自中国长春,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到了密歇根大学攻读人工智能博士学位,并在谷歌、微软等公司实习过,可以说他有着美好的前途。但Xin Rong却在2017年自己租驾的小飞机上选择跳机自杀。警方一直未能找到他的尸体,后来经过数月调查和若干年后的两轮DNA比对,确认了他的死亡。
Xin Rong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的妻子曾在家里发现过丈夫生前留下的遗书,而Xin Rong患抑郁症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无法处理好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Xin Rong的母亲也曾是一位国内的陪读家长,为了儿子成长,他辞掉工作,专心在家陪读,甚至在儿子考入清华后,她还在学校附近租房直到孩子大学毕业。母亲对他执行严格的教育和控制,Xin Rong在这些规矩里不敢越雷池半步。
大学毕业后,Xin Rong决定前往美国留学,父母强烈反对,父母骂他不孝、母亲要和他断绝关系。母亲对他的严格控制和高期望,使他感到压抑和痛苦,长期受抑郁症困扰,无法与父母和解,最终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光鲜的生命。
陪读家长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会带来普通家长不曾经历的辛苦。
但说到底他们也和全天下的父母毫无二致,都应该找到自己人生的锚点、先让自己有好的状态,如此才能陪伴和照顾好孩子


【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