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面连接
面对复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FC农产品研究  ·  【建投快评】玉米下跌 ·  8 小时前  
明天猪价  ·  猪价“升天大涨”!还会持续多久?2025年猪 ... ·  18 小时前  
兵团零距离  ·  四师可克达拉市育出兵团首批纯血和牛 ·  19 小时前  
中国水利  ·  水利部全面部署各地春灌保障工作 ·  21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面连接

寻找蔡烟墨

正面连接  · 公众号  ·  · 2025-01-07 16:22

正文


该如何寻找已故亲人的痕迹?或许可以寄希望于一所老宅、一叠书信、一通语焉不详的电话。但如果这些都落空了,还有什么能帮助我们?这是一个17小时寻回失散二十余年亲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连接的故事。




未曾了解的父亲


56岁这一年,蔡建民打算寻找33年前过世的父亲的痕迹。


女儿提议春节全家出国旅游,问蔡建民想去哪里。蔡建民脱口而出:“去马来西亚。”他父亲年少时曾在马来西亚生活,那里还有父亲生前挂念的亲人。但自父亲过世后,两家人已失联20余年。


蔡建民的父亲蔡烟墨,幼时丧父,15岁独自“下南洋”,到马来西亚投奔三姑,帮她打理杂货店,精通财务。1940年抗战爆发,20岁的蔡烟墨回国保护自己的母亲,并遵母命成了婚。


蔡建民记忆里,小时候父亲会给他看一张印有穿西装照片的小纸片。父亲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出去。”后来他听母亲说,父亲婚后曾独自去过一次马来西亚。几年后,马来西亚独立。父亲那张用于通关的小纸片变成了一张废纸。


父亲留在老家福建泉州永春县务农,但保留着少年时在南洋养成的习惯,比如写数字“7”时加一道横杠。他总是衣着体面,穿中山装、白衬衫,戴帽子和眼镜。他常对蔡建民说:“长大了一定要开店。”后来蔡建民开了摩托车配件店,经营三十多年,供四个儿女上大学,其中三女儿还去了美国读本科。


但对于父亲的南洋往事,蔡建民一无所知,甚至不清楚父亲当时在哪个城市。父亲威严而沉默,他22岁时父亲就过世了,他们没有太多可以交流的光阴。


33年后,想到将前往马来西亚,蔡建民在脑海中搜寻线索,只想到一个叫王登高的人。


王登高是父亲的表弟,父亲当初投奔的三姑的儿子,两人年龄相近,在马来西亚一起长大。


父亲回国后和王登高保持着通信,还曾让读初中的蔡建民代写了三年。这是蔡家和马来西亚唯一的联系渠道。信件漂洋过海,往返需两个月,一年来回四五次,延续五十余年,直到1991年父亲去世。


每年过年前,王登高寄来人民币100元,父亲带着户口本去邮电局取,有一年取钱时带上了蔡建民。


蔡建民与马来西亚唯一的一次联系,是在1991年。当时他父亲刚过世,在香港的二姐告诉他,王登高来中国旅行。两家人在罗湖口岸一家酒店见面。临别前,蔡建民没有留王登高的联系方式。“因为那时我母亲和二姐还在世,想着有事可以托她们联系。”


1991年两家人最后一次见面,右二为王登高


后来,母亲和二姐相继去世。他和王登高就此失联。


33年过去了,蔡建民再想联系王登高,已经只能给大姐打电话。大姐2004年去过马来西亚,到过父亲所在店铺。但大姐已八十多岁,只记得店铺在一个叫丹绒马林的城镇。


蔡建民请大姐回忆更多线索。大姐又记起,王登高家有个祖宅,就在永春县一所中学附近,房子是“三错落”(有三个高度不一的厅堂),里面有口水井。


蔡建民驱车找到那所中学,又一路打听到王家祖宅。门口已养了鸡和鸭。一位还住在这里的六十岁老人,没听过王登高的名字。这也不奇怪,毕竟王家离乡已经是近百年前的事情。而在半个世纪前,王家族谱也不幸被销毁。


至此,所有线索都断了。





年少独自下南洋


提议全家出国旅游的,是蔡建民的女儿蔡佳儒。她从未见过爷爷,但一直想“找到”他。


爷爷是建构起她身份的一部分。从记事起,她知道爷爷有个绰号叫“洋啊”(指从南洋回来)。村里人见到她都会说:“这是‘洋啊’的孙女。”


她对爷爷的南洋往事很感兴趣。小学时,她每晚8点准时看电视剧《小娘惹》,讲的是南洋生活。看到剧中的男人穿西装、白衬衫,她想起爷爷遗像上的打扮。看到剧中的房子有前堂后堂,还有天井,她又想,这会不会就是爷爷在马来西亚的居住环境?


“感觉有时还是会想念他”,蔡佳儒说,尽管她从没见过爷爷。但她常常想,如果爷爷活着,会是什么样的人,他年少时在马来西亚过什么样的生活,有没有用赚的钱到周边走一走。


她最常想象的是爷爷第一次下南洋那一趟。父亲说,爷爷是15岁独自乘船去马来西亚的,从永春县出发,要先乘小船沿江而下,两三天后到厦门,再乘蒸汽大轮船,在海上漂荡半个多月,才到马六甲上岸。


这在蔡佳儒脑海中留下一个近百年前孤独的影子。她总想他还那么小,一个人,他坐船去时,是害怕还是渴望在马来西亚的新生活。


和父亲寻访王家祖宅未果的那天下午,蔡佳儒在小红书上发了一条寻亲帖:《寻找我在马来西亚的亲人》。



她附上了王登高和奶奶1991年最后一次见面时的合影,概述了爷爷和王登高的故事,写道:“如果你认识任何姓王的后代,在丹绒马林附近,请告诉我。”她希望帖子能帮她联系到当地的中国留学生,协助寻找族谱。此前她在小红书搜“丹绒马林”,发现了不少留学生用户。


发帖后,蔡佳儒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互联网日记。”她没想到,事情很快就会有进展。





17小时的奇迹


在小红书发布帖子之后的第9个小时,当晚凌晨两点,蔡佳儒在小红书上看到一条评论:一位用户“好心情《建国》”(以下简称“建国”)留言称,30年前曾和王登高有生意往来,王登高的洋货铺不在丹绒马林,而是在附近一个叫士林河的小镇。


蔡佳儒既惊喜又怀疑。她点开建国的头像,是张模糊的老照片。这位老人可能七八十岁了,这么大年纪的人也用小红书,让她有些意外。


对方未回复,蔡佳儒推测老人已休息,决定第二天再联系。第二天一早醒来,她发现寻亲帖已获上百条点赞和留言,许多马来西亚用户帮忙扩散。


建国阿伯也发来语音。他66岁,30年前和王登高在士林河做生意。他记得王登高,因为王在当地生意做得好,颇有名望,但他与王家已失联几十年。他回国工作多年,现居深圳,那天下班后无意中刷到了蔡佳儒的寻亲帖。


这是收获的第一个关键信息。蔡佳儒将线索告知父亲。父亲显出少有的兴奋,马上通知了马来西亚的宗亲。


这天上午,蔡佳儒又收到一条私信,来自用户“丽郿Limei91”,称认识王登高的女儿。丽郿在小红书上搜索“士林河”时,看到了蔡佳儒的寻亲帖。她认出“登高阿叔”,小时候常去他店里玩。她承诺帮忙联系。她还发来一条士林河的宣传片链接,“Video里2分钟后的店屋就是‘大街’(店铺所在地),希望能帮助你们回忆”。


这段视频让蔡佳儒第一次看到了爷爷年轻时生活的地方:街上排列着两层的彩色小房子,白色、蓝色、黄色、红色的挨在一起,像童话里的场景,房子上有英文和中文的招牌,远处有高大的棕榈树。


蔡佳儒从未感觉爷爷离自己这么近。此时距发帖刚过17小时。不到一小时,丽郿的承诺就兑现了。一位IP地址显示在新加坡的用户出现在评论区:“请问你是谁,要找我爸爸”。在蔡佳儒回复前,已有网友帮忙答道:“她是你侄女儿。”


起初,这位表姑表现得很谨慎,她不曾听说过蔡烟墨,也不太相信,失散多年的亲人真能通过互联网发帖在一天内找到。她说会在家庭聚会后答复。蔡佳儒留下了自己和父亲的联系方式。


熟了以后,蔡佳儒叫她“花姑姑”。她是王登高的女儿,在新加坡工作。王登高一共有13个儿女,花姑姑是最小的那个。不过,王登高已在2011年过世了。


第二天,蔡建民收到好友申请,对方称是王登高的第10个儿子,名叫清强。晚上对方打来视频,蔡建民接起来,他们竟长得如此相像——一样平展的眉毛、厚眼泡、微薄的嘴唇,头发向后背。


这天正好是冬至。清强又发来全家福。蔡建民和妻子也翻箱倒柜,翻拍了蔡家的全家福发过去。清强说,他没有见过蔡烟墨,但记得从小常听父亲提起来。他对蔡建民说:“春节到吉隆坡,我去机场接你们。”


两个跨国家庭在二十多年后再度相认。


当天傍晚,蔡佳儒手机上弹出新评论:“不是......这是我爷爷啊!!!”留言的是王登高的孙女,这条寻亲帖让她觉得“不可思议”。她们开始从家族往事聊到春节探亲之旅。王家表妹说自己恰好在中国旅游。蔡佳儒邀请她来福建看看。


寻亲帖一周内获得1700多条评论。人们惊叹于这场互联网寻亲的迅速。“一进来就有后续”、“点开就是大结局”。评论区陆续出现更多的寻亲帖:来自福建宁德、广东陆丰、广东湛江的用户,也都想寻找祖辈下南洋后失联的亲人。





被唤醒的记忆


随着寻亲之旅越来越有希望,对父亲的思念前所未有地占据了蔡建民的脑海。但当他在回忆里搜寻父亲的身影,才遗憾地发现足迹是如此稀薄。


他高中到县城读书,毕业后去深圳工作,直到22岁那年父亲去世,四年中只回过两次家。他和父亲的相处停在15岁初中毕业。那时他太小,不懂得有些事值得铭记。多年后,他才发觉,自己有关父亲的回忆少得可怜。


蔡建民(后排左二)结婚照,蔡烟墨(前排右一)当时已患癌症


他家中也没有父亲的遗物,甚至没有一张父亲单独的照片,只有1989年、1990年、1991年拍的三张全家福,其中有父亲。


初中三年,他帮父亲写信给王登高。父亲说一句,他写一句,但他不走心,完全不记得信的内容,只记得每次能写满一页纸。父亲收到的上百封回信,是还原父亲一生重要的线索。但不久前祖宅被拆,后来蔡建民被告知,那些书信随拆迁被丢弃了。


但随着这次寻亲推进,他还是想起了一些事。比如王登高每年寄给父亲的100元,在当时相当于他们一家务农大半年的收入。父亲把这笔钱花在孩子们身上,在艰苦的七八十年代,让他们上学。别人家的孩子捡哥哥、姐姐穿剩的衣服,穿坏了还要缝补,他家七个子女每年都有新衣服穿。


父亲对他这个幼子格外好。初中时他骑自行车回家,父亲每天在路口等他。父亲常教他:“作为一个男人,长大后必须撑起一个家。”父亲威严,吃饭时端上鸡蛋,孩子们不敢动,父亲却会剥一个夹到他碗里。


父亲晚年性格变得古怪,尤其是在奶奶过世后。蔡建民有点怕父亲,回避交流。但现在,他开始理解:也许是当初的选择和无法回到南洋的遗憾在折磨着父亲。


去马来西亚寻找父亲的足迹,确实是蔡建民长久以来的心愿,但最初只是想着碰碰运气,后来想想麻烦,还一度改口说要不就不去了。


只是起初,他坚持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大姐电话打听线索,去寻访王家祖宅,一无所获后,他在回家的车上沉默了许久。蔡建民从未想过,当所有这些线索都断了,还有其它的可能。蔡佳儒曾在海外社交媒体发寻亲帖,未果后,他批评女儿是做无用功。


蔡佳儒当晚在小红书发帖时,并没告诉父亲。收到建国阿伯的第一个线索后,她把消息同步给父亲,他异常地高兴,马上联系马来西亚的宗亲,让他们沿士林河寻找线索。


宗亲们的线索还没回来,王登高的女儿就出现在了评论区,这让蔡建民更加激动。这天晚上,他拉着蔡佳儒聊天,猜想这位表妹是王登高的第几个孩子,是亲女儿还是儿媳,为什么IP显示新加坡。他想,士林河的店铺谁在管,会不会已经卖掉?这意味着父亲的痕迹或许不在了。


他一直说,蔡佳儒就一直听,差点误了当晚去桂林的飞机。


和王登高的儿子清强打完视频后,蔡建民注册了小红书账号。他在评论区回复亲人,但分不清他们的ID,管他的侄女也叫“表妹”,欢迎她来福建玩。他又写评论想找到更多亲人,留下姓名、详细地址和手机号。女儿担心隐私安全,他也不肯删。好在这条后来被平台隐藏了。


蔡建民和蔡佳儒规划着春节行程。他们一家近十口人计划一同前往,王家不知会来多少人,他们将在吉隆坡迎来一次盛大的团圆。


蔡佳儒打算让大姐抱着两岁的女儿在马来西亚拍一张照片。因为三十年前,王登高最后一次回国探亲时,父亲抱着两岁的大姐合影。当时还是婴儿的大姐穿红色衣服。她希望这次拍照时,大姐恰好两岁的女儿也穿一身红。


他们还要去蔡烟墨长大的士林河。王登高的十三个子女都搬离了士林河,大多在吉隆坡。王家人说店铺已卖掉了,但建筑或许保留,他们打算去寻找。





日常的奇迹


蔡佳儒有时仍觉得像在做梦。她在小红书上只有几百粉丝,但算法却把这条寻亲帖推送给了近百万网友——仿佛她是个名人、做了件轰动的事,并最终,精准流向了她远在南洋的亲人。


两年前,一个台湾女孩回福建寻找祖籍,也是通过在小红书上发帖,网友帮她分析当地县乡的历史沿革,最终找到了300年前祖先生活的村庄。


微小的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一个女孩分享了她拍摄的公交司机照片,司机戴着口罩,笑着挥手。那天她在街头摄影,是司机主动请她拍照,离开时也挥手告别。她在笔记中写:“好想把这张照片发给司机。”几天后,司机侄女出现在评论区。三周后,司机女儿发来私信感谢她。


司机后来注册了小红书账号,在评论区感谢她的拍照和网友的关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