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优酷重磅推出了2018年主打节目之一——《这就是街舞》。
这档节目属于典型的未播先火,开播前很长一段时间,关于这个节目的品相、预期的探讨就不绝于耳、沸沸扬扬。当它终于揭开庐山真面目,观众、舆论也纷纷跟进点评:播出24小时之内,登上9个微博热搜,
截至28日18:30,已激发2592.4万讨论量、24.4亿阅读量。
而在笔者看来,
从节目首播呈现来看,《这就是街舞》最需要引起业内关注的是它在“造型感”上的独特创新。
即便将其置于中国综艺发展至今的整体序列中,《这就是街舞》都可以堪称中国综艺史上“造型感”最突出、先锋、创新的一个节目。
《这就是街舞》如何打造全方位的“造型感”?
“造型感”,是《这就是街舞》通过几乎所有节目元素,共同形成的一个节目整体气质与品相。
在这个节目的方方面面,都流露出对“造型感”的极致追逐。
首先,是舞美造型。
舞美的“造型感”,是节目与观众对话,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这就是街舞》舞美的造型感之强,正是在于它启用了四个街区式的舞美场景,
达到了三个层次的效果:
第一,它复原了街舞作为街头文化原生态的场景条件,
因而,让街舞作为街头文化的原味与韵味得以保留,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标志形象,无论对于节目中的参与者或者荧幕前的观众,都会带来极强的代入感;
第二,它在写意性地复原街头场景的前提下,
设计了具有戏剧性、舞台性的场景改良。
由于节目模式为四个队长、四组团队的竞技,因而以此设计了四个街区的交错与汇集,象征着街头之战、组别之战;
第三,它让人眼前一亮地做出了具有景深感、层次感的舞美空间,
布景中极其注重高低、深浅的错落安排,所以让节目有丰富的视角、多元的层次,而在灯光设计上又极其强调明暗关系,进一步加深景深感与层次感,这种极具艺术化、造型感的舞美呈现,在中国综艺中,显然是品质高端的。
其次,是人物造型。
即使对街舞不甚了解,观众也会有关于街舞人士的基本印象——这是一群极具造型感的人:他们的着装风格炫酷、有型、张扬,他们的言谈方式率真、直接、有态度。自然,在这样一档垂直于“街舞”的综艺中,这个元素不但需要被保留,还需要被放大。
因此,在《这就是街舞》中,不但需要对四个明星队长做重点的造型设计,还要对每一个参与者的“造型感”进行严格把关。街舞的文化气质之一,便是自由与平等,于是,在《这就是街舞》中,没有正襟危坐的观众,没有露怯拘谨的舞者,他们在作为观众、作为登台者与作为评论者的三位一体的身份中任意穿梭,有跟明星一样精致而独特的造型,有跟其他参与者有区分度的装束。
而这样,从明星到参与舞者,所有这个场域内的人都具备街舞气质的人物造型感,便形成了一副关于街舞人群集体的形象标记。而它也作为节目的一个视觉符号,进一步强化了《这就是街舞》的整体“造型感”。
最后,是特效造型。
前两年,中国综艺的特效包装一水跟风韩国综艺,雷同的片头、雷同的字幕,欠缺了对个体节目进行特效的量身定制,更谈不上“造型感”。
而在《这就是街舞》中,片头一出来,就能直观地看到极具节目风格的造型感设计,随着节目内容的展开,也会发现这个片头与节目内容在色调、节奏、风格、场景上,都是非常浑然一体的。
同时,为了达到更高级的“造型感”,在《这就是街舞》的字幕制作中,也进行了具有造型感的字幕设计。以下图为例,节目组便是把图1中的“韩庚”的字幕,做成类似图2中的舞美布景中“Street Dance of China”的霓虹灯效果。因此,从实景拍摄到后期特效,《这就是街舞》都是在一个统一的造型风格上予以协作。
图1
图2
《这就是街舞》为何重视“造型感”?
那么,为什么《这就是街舞》这么重视“造型感”?
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作为舞蹈的一种,街舞本身便是一门讲究造型的艺术。《这就是街舞》作为一档专注于街舞这门造型艺术的垂直型综艺,自然要最大程度地挖掘与呈现垂直门类本身的精神要素与核心亮点。
因此,一个做不好造型感的街舞类综艺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一个能把造型感做得精致透彻的街舞类综艺才真正地吃透了这一门类的要义。
而这种首先诉诸视觉的风格化强烈的造型感,其深层目的是询唤起年轻受众的价值认同:
它是有态度的,
从打破传统舞台的边界、打破明星与素人的区隔,就能看出《这就是街舞》的内在价值观,是崇尚创新、崇尚自由、崇尚公平的,而这,正是朝气蓬勃的年轻受众为之追逐与向往的精神力量;
它是够独特的,
无论是四个街区大景深的独特设计,或者每一个素人舞者的独特包装,《这就是街舞》从整体层面到个体包装都将首创性、独特性摆在了极高的位置,而这,正是主张个性独立、个体意识、个人风格的年轻人乃至时代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