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筑一事
One Building One Story. 建筑有故事,生活在此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MINISO名创优品  ·  名创×时空中的绘旅人 | 名门相绘,全是心动! ·  20 小时前  
玩物志  ·  曾在风口浪尖的明星 AI ... ·  2 天前  
玩物志  ·  不只 0 元购,这年头都开始「0 元游」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筑一事

工作坊招募|苏州盛泽蚕花里社区设计节,期待更新创生!

一筑一事  · 公众号  ·  · 2024-08-16 16:4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盛泽蚕花里社区的城市更新工作,包括其历史背景、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通过设计节推动城市更新的方式。文章强调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相关的活动、工作坊、导师和研究方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盛泽蚕花里社区的城市更新

盛泽蚕花里社区作为城市更新的试点项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社区资源。社区设计节作为推动城市更新的手段,通过设计手段改善社区问题,引导居民参与城市更新过程。

关键观点2: 设计节活动和工作坊

社区设计节包括多个活动和工作坊,旨在通过文化挖掘与日常重塑的方式刺激社区多元场景的重现与再生。工作坊注重互动性,参与者需要与当地居民、商户、导师以及研究团队进行互动,共同探索社区更新的理念和方案。

关键观点3: 导师团队和专家支持

更新工作坊集结了城市更新、社区营造等相关领域的年轻力量,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规划、遗产保护等研究方向的学者、设计师及媒体人。他们将为参与者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指导。

关键观点4: 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为9月7日至22日,地点在苏州盛泽蚕花里社区。报名截止时间为8月31日24时,报名方式是通过发送个人简历及近期作品集至指定邮箱。

关键观点5: 合作单位和收获

活动得到多个合作单位和支持媒体的支持。参与此活动可以收获实践经验、建立人脉关系以及可能的优胜奖金。


正文

















城市更新

小镇大城的创生之路


吴江盛泽镇,位于江苏省最南端,地处长三角和太湖地区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依托纺织业富庶逾百年。尽管行政建制上是镇,但其城市规模却十分可观。从蚕桑丝织的作坊式经营,发展成手工织机的产业型聚落,再到如今的数字智能化车间集群,盛泽在全国乡镇一级的综合实力排名中傲居前十,坊间甚至有“镇级市”之称。而其中的蚕花里社区,充满了旺盛的生活气息,正是盛泽古镇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传统民居街巷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之一,极其丰富的市井生活和文化底蕴便在此徐徐展开。




△ 盛泽纺织业旧貌

盛泽织绸业历史悠久,声名远扬。清末民国时期被誉为“日出万绸,衣被天下”、“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盛泽也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绸都”;2002年,盛泽又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丝绸名镇”称号,产业的繁荣,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产业、文化资源。



△ 盛泽蚕花里临水而建的民居
一条东西白漾贯穿盛泽老城蚕花里,白墙黑瓦的弄堂沿着小河错落排布,这些弄堂像是树上的枝丫,将古镇分割得四通八达。它们纵横交错,像一张蜘蛛网布满古镇,疏散街道上密集的人流,也维系着百年来安稳静谧的小镇生活。



2023年,吴江区唯一一个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的,正是盛泽蚕花里。因此,针对盛泽开展的城市更新,并非一次陈陈相因的拆迁改造或作秀。恰恰相反,作为中国乡镇一级难得一见的实践样本,盛泽已然具备了城市更新的所有前提条件。城市更新,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与必然趋势!
















社区设计节

以设计手段改善社区问题


“城市更新”作为盛行于大城市的概念,哪怕在中等规模城市都鲜少见到成功案例,通常只能在政策层面的法规文件中得以实现。而盛泽要以怎样的形式来引导并推动城市接纳更新理念呢?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更新设计节!实际上,盛泽社区设计节的起源并非凭空而来。经过多年的推动与运营,根植于老城区的蚕花里历史风貌街区,目前已拥有了多元业态。在前期的更新行动中,蚕花里街区不仅增设了许多诸如新零售、餐饮、研学工坊一类的商业实体,还以小满节、“盛泽小满风物”市集、《中国奇谭·小满》主题展、二十四节气小满主题展以及小满美术文创馆、烧卖博物馆、蚕花茶楼等话题频频出圈,引发了各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延伸阅读: 城市更新需要“好事者”




△ 先蚕祠2023盛泽小满节舞台
先蚕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是江南地区仅存的蚕神祠,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年间沈云所作《盛湖竹枝词》谓:“先蚕庙里剧登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


△ 盛泽烧卖博物馆
盛泽原先有大大小小上百家烧卖店,其中不乏几十年的老店。对盛泽人来说,每天早上吃一口烧卖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执念。前期城市更新行动中创设了“盛泽烧卖博物馆”,使盛泽居民在地生活的习惯以一种全新的组织方式延续和呈现给大众。


然而,蚕花里的城市更新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持续推动。调研中我们发现,就目前空间与功能所呈现出的“原生性”而言,其背后,在地文化的“多样性”需要进一步被探讨、梳理与彰显。古镇生生不息的文化根系理应深植于当地土壤,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推动城市更新的新生力量可以是外来的、友善的、专业的。设计节的参与者可以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通过专业方法听取居民声音、回应本地需求,以设计手段实际改善社区所面临的多种问题。(延伸阅读: 演好城市更新背后的角色 )借助设计节这样一个契机,蚕花里社区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历史文化底蕴该如何回应?城市更新的新鲜血液又该如何注入其中?这些问题的解决亟待专业理念和设计手段的介入与引导!




△ 2024盛泽新青年地方创生沙龙
2024年4月,由蚕花里和《城市中国》共同主办的“2024盛泽新青年地方创生沙龙”在盛泽先蚕祠启幕,超过30位本地新青年出席。与会者畅所欲言,针对蚕花里历史风貌街区的未来规划和落实开启了探讨。(延伸阅读: 盛泽蚕花里,一场新青年创生沙龙正激发在地年轻人对城市更新的参与


△ 新青年地方创生沙龙现场
蚕花里主理人张文轩分享过去两年的城市更新工作。
















用青年激活年轻力

多方集结共议共创工作坊


盛泽蚕花里社区设计节旨在通过文化挖掘与日常重塑的方式刺激社区多元场景的重现与再生,让居民在延续日常生活节奏的同时,感受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各种便利。在更新工作坊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互动性,参与者需要同组内成员、小镇居民、当地商户、共创导师乃至设计节的研究团队进行互动。同时,由于场地的存量关系极其复杂,不同区域的改造、融资、定位都有所不同,规划设计又需要具有针对性,“一街一议”、“一事一议”将是本次城市更新中独特的处理方式。




△ 盛泽小满节街巷焕新
城市更新最基本的必须是服务好当地。本地人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自然会吸引到游人的前来。换句话说,文旅应当是副产品,否则城市更新便容易丢失其本地性,变得标准化和同质化。(摄影/王超逸)


我们强调多方共创的工作过程与多学科合作的工作方式,乐于看到设计过程及最终成果以多种形式呈现。参与者需结合活动期间的观察调研、交流讨论,形成具有专业属性的独到见解。无论是成体系梳理的结构图纸、具体节点的改造方案,还是有趣的社区激活计划,抑或宣言式的社区更新章程,都是我们所希冀的。参与者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展示对社区更新的理念和看法!




然而在选择设计导师的时候,我们提出了一个与当下国内许多更新设计竞赛的情况截然不同的问题:

为什么一个 需要激活年轻力的老城街区,其导师团不由青年来构成?

为此,本次更新工作坊,我们特别搜罗、集结了城市更新、社区营造等相关领域的年轻力量,涉及建筑设计、景观规划、遗产保护、媒介传播、艺术表现等研究方向,力求让眼界开阔、活力旺盛、思维敏捷、背景多元的学者、设计师及媒体人将他们拥有的第一手城市更新前沿信息和项目经验,以最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最接地气的沟通交流方式对每位参与者进行一对一地辅助和指导。


年轻力共创导师

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导。曾先后赴欧洲和日本开展学术研究与学位攻读,拥有诸多专业成果和社会兼职,研究方向涉及城市更新与公共空间品质营造、景观遗产与历史性城市景观数字化、景观感知与视觉景观等内容。现担任《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World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编委、执行编委,《Home Cultures》《中国园林》《风景园林》《国际城市规划》《西部人居环境学刊》等学术期刊特约编辑与专家审稿人等职。相关研究产出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并获奖,完成中国扶贫基金会乡村振兴项目、南京市秦淮区社区营造项目、昆山市“昆小薇”城市微更新项目数项。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香港大学景观建筑学博士、讲师,苏州市林学会高级顾问。她是一位环境人文研究者,研究方向为城市与环境治理、景观遗产保护等。她参与过多项城市环境更新治理相关的课题,如中国苏州市工业园区智慧城市农业研究项目和吴江双湾村可持续农业景观研究,并获得联合国人居署亚洲城市景观奖提名。王婷特别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对大众的影响力。她是澎湃新闻《普通人的自然》专栏发起人,中国林业出版社自然科普书作者,《广东园林》期刊审稿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协定(EAAFP)青年工作组成员。


DDS品牌设计主理人,知名资深品牌设计师、创意人,重庆市创意设计家协会会员。在品牌创意、定位、设计与视觉艺术创作上实践深耕多年,尤其擅长以品牌策动整体商业升级,进而激活城市更新片区的综合路径。参与西部国际传播中心、重庆紫薇路、新山书屋、见山艺术中心等商业项目的视觉平面设计。主张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用精准简洁的定位、创意设计,塑造美学态度与情绪体验,在商业、文化、艺术中找寻链接,创建品牌独特的视觉气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所规划师,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和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实践工作,参与过苏州、台州、玉树等多项城市规划的工作与课题研究。项目实践包括《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姑苏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暨城市更新规划(2021)》《苏州市三香
路沿线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等城市更新项目。

香港理工大学博士,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同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后,原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城市治理科研工作室带头人,高级规划师。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建成区更新发展进程与方法。曾主持或参与香港、湖北省级科研项目7项,于《Habitat International》、《国际城市规划》等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同时也是《城市中国》特约编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建筑物条例》上诉审裁团成员(2021-2024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访问学者。

博士,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硕导。曾先后赴香港、英国、荷兰展开学术交流和学位攻读。在多个国际机构研究和联合国遗产教席担任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史、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保护等内容。现担任期刊《Blue Papers》以及《European Journal of Creative Practices in Cities and Landscapes》编委,是《Planning Perspective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Discover Sustainability》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人,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十余篇。重点关注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研究与实践。参与首钢北区城市更新项目,牵头开展扬州仁丰里历史街区自下而上的微更新实践,是上海金陵东路余庆里城市更新项目以及其他类似项目的历史保护顾问,形成教学和实践的互补。


研究方向参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