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以后,我们都会发现,大学的课程十分的多,有全校都要学的公共基础课,同时各个专业学院也有需要掌握的专业课,还有提高个人素质、扩宽眼界的通识课。面对着这么多门、这么多类的课程,很多同学都不禁要问,
我学那么多课程有什么用?我学习是为了什么?
这两个问题伴随着我本科学习的始终,我边寻找着这两个问题属于自己的答案,一边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心态,在这四年中做到了在课程学习上的持久发力。
大一上学期,我通过高考进入了致真书院理科大类。在高中向来以化学和生物作为强项的我,在面对着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比较难的数学课程时,显然没有高中学过数学或者物理竞赛的同学显得那么游刃有余。尽管我非常努力地去消化每节课的知识点,课下通过做作业与其他习题来巩固课上学到的知识,但一开始,数学课程学习的效果依然不是很显著。大一上学期的期中考试,我高等代数一门课程的成绩仅在班级的平均分附近,眼看自己前两个月的努力学习并没有换来很好的结果,我心情非常的沮丧。在出成绩的当晚,我去找我的梦拓学长倾诉自己的不解与郁闷。“学长,我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是好像效果并不是太好啊,学习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啊,又得手动计算,又难理解,这玩意儿以后真的有用吗?”记得当时学长安慰我说:
“
没关系,大学刚一接触严谨的数学表达与证明题时难免会觉得比较难,继续努力学习下去,你会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的。
咱们现在学习高等代数、数学分析都是在为以后学习更难的课程,解决更难的问题打下了基础,教会你基本的数学逻辑与计算方法。”
当时的我明白了,
学习是为后续课程学习、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打下基础
。
在大一下学期,我通过二选进入了沈元学院,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我通过专业选择来到了宇航专业。换了新环境,新专业,我却再一次陷入了迷茫。由于大一学年的成绩并不出彩,周围的同学朋友都拿到了可观的奖学金,而自己获得的奖学金却寥寥无几,这个时候,难免会有和别人比较的想法,有患得患失的感觉。
学习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重新进入了我的视野
。周围的同学有人说,学习是为了保研、学习是为了拿奖学金。我却对这几个答案没有产生共鸣,当时只想着,学习不该带着太多的功利性,自己学习的目的目前主要还是兴趣驱动。大二大三我的课程学习伴随着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度过。本着学习、收获知识的态度,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试着让自己去感受探索知识发现过程的乐趣,将书上已经证明过的定理换一个前提条件自己再去证明,看答案是否会有变化。就这样,边学习,边探索,在取得了比较优异成绩的同时,我掌握了课程中涵盖的大部分知识,并学会了灵活应用。这时候,我也逐渐明白,
学习是为了探索、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
。
到了大三大四,经过对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探索与尝试,我也最终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即将进入博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愿能够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