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农投资
关注神农投资,关注阳光私募基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债市硫磺岛  ·  每调买机?让子弹飞一会儿! ·  17 小时前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在非洲卖爆的中国纸尿裤,冲击港交所 ·  昨天  
简约小生活  ·  银行存款10万到50万之间的朋友,有一个消息 ... ·  3 天前  
简约小生活  ·  银行存款10万到50万之间的朋友,有一个消息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神农投资

【极品投资】读懂范仲淹这三句话,你就读懂了人生

神农投资  · 公众号  · 投资  · 2019-05-19 10:05

正文

做极品投资,与伟大的企业家同行,向伟大的时代致敬!


少年拼命,中年拼德,晚年拼运。

来源:洞见(ID:DJ00123987)

梁启超曾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


而范仲淹更被历代读书人奉为精神领袖,称其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氏一族,更是传承800年绵延不绝。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可以得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人生在世,离不开一个“拼”字。而在不同的年纪,所“拼”者不同,决定了一个人的福运。

少年拼命,立一生之基

宋代的风流人物,大多是书香门第,但是范仲淹家境贫寒,两岁丧父。


母亲带着他改嫁于长山朱氏,因为“拖油瓶”的身份,经常被朱氏子弟讥讽。


于是,很小的时候范仲淹便决心自立门户,而改变他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


古语有云:“知耻近乎勇。”


范仲淹先是苦读于醴泉寺,每天煮两升小米粥,待粥凝结后,划分成4块,早晚各2块,拌点腌菜充饥。


在读书疲倦犯困的时候,就用冷水洗脸。


每天三更眠五更起,头悬梁锥刺股。


这样的日子,几乎贯穿了他整个青少年的求学生涯。


后来为学业更进一步,他考入了当时著名的应天学院。


史书记载:“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


凌晨舞剑,白日读经。虽然此时书院的条件不错,但是范仲淹仍然延续着以粥度日的习惯。


有同窗见其求学刻苦,生活困难,特地给他送来美食,但范仲淹却婉言谢绝:


“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佳肴,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当年称赞颜回的这句话,也许用在范仲淹身上更加合适。


他来学院的目的是读书,不是享乐。


一次,真宗皇帝途径应天府,众学子呼朋引伴,欢呼雀跃着去看龙颜。


有一个同学叫范仲淹,他却不为所动,笑着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


然后继续埋头苦读。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当范仲淹成为天子门生的时候,那些千方百计见了真宗一面的同学,大多没能再次出现在皇帝面前。


吉鸿昌曾说:“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年少气盛,无所畏惧,正是拼命的年纪。


这个时候,我们天资差不多,阅历也相仿,谁努力得更多,坚持得更久,谁就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中年拼德,做人之上品

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


人到中年,范仲淹终于熬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金榜题名,身居庙堂。


但是一个人站得越高,越要看远。


范仲淹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人到中年,范仲淹更讲究为人处世的德行,告诫儿子,其实也是在时刻警示自己: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品行和节操。


仁宗少年登基,刘太后长久把持朝政,朝野上下怨声载道,但在刘太后面前却噤若寒蝉,唯独范仲淹直言上谏,陈述利弊。


然后,范仲淹被贬。


刘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仁宗召回。


可刚回来没多久,范仲淹又和把持公器,结党营私的宰相吕夷简杠上了。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范仲淹再次谏言,再次被贬。


后来范仲淹因为沙场建功,大败西夏,重回京城。


皇帝启用他主持“庆历新政”,革除积弊。


明知道这不是一件好差事,但他又不顾一切地将其扛在了自己的肩头。


结果我们也知道,范仲淹再次成了“背锅侠”。


历史学者丁传靖在《宋人轶事汇编》中写道:


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都被时人称“光”(光耀)一次。


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三起三落,每落一次,他的声望就高一次;每起一回,他的地位就上一个台阶,直至成为读书人的标杆,宰执天下。


徐世昌有一句名言:“凡建立功业,以立品德为始基。从来有学问而能担当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从一位寒门子弟,走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宰之位,其间比他有背景有才华有能力者不知凡几,但像他一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贵灵魂的人,就太少了。


中年是建功立业的时候,但一个人攀得越高,越需要德行的支撑,才不会跌得越惨。

晚年拼运,养子孙之福

从庆历新政中解脱出来的范仲淹,不再有扭转乾坤的权势,却在晚年迎来了人生最大的福运。


因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从宋朝初期起,邓州就是宋朝老干部的养老圣地。


当时朝廷有明文规定,对国家有恩或者是年过70退休的官员, 都可以去邓州养老,一面继续发挥余热,一面颐养天年。


开国元勋赵普、状元宰相苏易简、铁腕强相寇准……都曾在邓州安度晚年。


人生暮年,范仲淹也来到了这里。


这么多年,范仲淹一直为国为民劳心劳力,和家人聚少离多。


从这一刻开始,他终于可以享受天伦之乐,每天除了养花种草、含饴弄孙,最大的乐趣就是教育子嗣。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四个儿子全部学以成才。


长子范纯祐历任监主簿、司竹监;

次子范纯仁,官至北宋宰相;

三字范纯礼,担任过礼部侍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