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防部新闻局消息,中美双方经友好协商,于12月20日中午在南海有关海域顺利完成美无人潜航器的移交工作。
△资料图
引发中美间这场小风波的装置——美方的无人潜航器是本月15日我海军一救生船在南海有关海域发现的。
16日,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呼吁中方立即归还。
17日,中国国防部网站发布消息回应此事,称在南海发现一具不明装置,为防止该装置对过往船舶和人员安全产生危害,中方对该装置进行了识别查证。经核查,该装置为美方无人潜航器。中方同时表示,将通过适当方式移交美方,而美方单方面公开炒作不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
△资料图
首先,它的作用是发挥水下侦察、监视作用。
其次,美国的无人潜航器已在水下作业多年,除了进行定位、跟踪外,还可以录取舰艇的水声指纹,可以辨别不同潜艇类型,同时,也可以收集海洋水温等海洋信息资源。
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这个无人潜航器的位置是在我南海相关海域,靠近黄岩岛,而这里一向是美国对我进行“抵近侦察”的重点水域。
国籍 身份 作用皆不明 查证合理合法
我们在南海捕获的无人潜航器,由于国籍不明、身份不明、作用不明,所以我们拿回来查证,这是一种军事惯例,我们今后还会这样做,而且也必须这样做。
中方有权维护管辖海域内航行安全
因为这是我们的管辖海域,国际法赋予中国在管辖海域内维护航行航船安全。
这种无人潜航器在中国海域内自由穿行,它没有自主避碰能力,一般商船碰上以后,如果舱室破裂,小型的商船有可能倾覆,大型商船也会造成海难的危险。所以中国海军打捞进行查证是非常必要的。
潜航器或带有爆炸物 危害公共航行
另外类似鱼雷的水下潜航器,有的上面是带有爆炸物的,具有杀伤性,如果美军在这进行测量,按说应该提前发布公告,美军没有做任何公告,因此潜航器会对公共航行造成危险。所以中方捞取并查证是完全合理合法的。
若违背中方利益 可扣留并追索责任
我们查证清楚后,确定它对中国的国家利益没有造成重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可以归还他,这是国际惯例。但是如果发现它情报搜集确实有违背中方利益的行为,我们可以扣留不还,而且可以向美方追责。
中方归还潜航器是基于大局考虑
中方主要是基于中美关系的大局考虑,维护南海的和平和稳定。我们并不想像哈里斯说的“中方准备今天晚上就和美方打仗”,我们没有这样的考虑。希望美方在南海尊重中国的利益,不要时时刻刻用双方的军事对峙,或者激化南海的办法来对中国实施遏制。
长期以来,南海海域一直颇为敏感,美军频繁派出舰机在相关海域抵近侦察和军事测量。对此,我军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应对也是合理合法。此次,中方经过对潜航器查证识别后,与美方进行协商,随后移交了无人潜航器,整个处置方式表明我们一种怎样的态度?
中国在周边海域拥有广泛权利
这个事件的发生也提醒了南海周边国家和在南海活动的相关国家,实际上包括东海和黄海这些中国的周边海域。中国在这些周边海域有广泛的权利,这些权利都存在于我们的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内。这不是公海,这是中国的管辖海域,我们在这里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中国的管辖权基于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外国军队、外国民用船只在这里进行的海底水文气象测量和调查,都在中国的管辖范围内。
希望美国及周边各国尊重我国权利
我们希望美方和周边国家能够注意这点,能够尊重中国的管辖权,中国的海洋权利。因为中国到了其他国家附近海域,我们如果进行海洋调查,也会向其他国家报备,跟他们分享海洋调查的情报和资料。所以希望美国及周边各国尊重我国权利。一旦碰到不尊重行为,中国当然也会采取行动加以应对。
威胁我核心利益 将有反制应对行为
另外,美方曾经聚集五艘声呐测量船对我们的核潜艇进行跟踪,这是对中国的一种威胁行为。对此,中国也进行了反制,而这些都是一个主权国家必须采取的。我们没有采取战争措施,只是阻止他对我们的核潜艇造成实质威胁。所以任何在中国管辖海域采取非法调查,非法测量,对中国水下力量进行非法跟踪,特别是威胁到我方安全的行为,中国海军都会坚定地加以应对,绝对不会听之任之。
五角大楼试图释放更多信息
其声明称,解放军派出的是海军510舰,双方交接地点是15日事发处附近,即苏比克湾西北约50海里的国际水域,美军派出的是“马斯廷”号导弹驱逐舰。声明还称,美方当时的作业“完全符合国际法”,并习惯性地强调坚持“航行和飞越自由”。
“不能拽超人的斗篷。”美国《国家利益》杂志19日借该国民谣歌手吉米·克鲁斯的歌词称,超人不怒自威,中国欠美国的不仅是一个15万美元的潜航器,还有一个道歉。“只归还潜航器,同样的事可能再度发生。而道歉将确认,从国际海域拿走美国政府的财产不是中国的政策”。文章威胁称,如中方不道歉,美国就应“冷静而有序地展示力量”,包括在南海举行军演。彭博社则认为,除了恼怒,美国没什么理由升级争执,因为中国反应温和;潜航器相对普通,并非那么先进;这起事件发生在战略学家认为的灰色区域;地区盟友不希望看到美国过于强硬。
来源:新华网综合央视新闻、环球网报道
编辑:孟灵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