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山西 天下第一
文字:杔格
校稿:朝乾 / 编辑:澄澈
在雁北,有一条
名为荣乌高速的煤炭运输大动脉
。只要跑过荣乌高速的人,都会明白这条高速的厉害之处,它是小车的梦魇,惊险又刺激。
运煤大货车常年在这条高速上奔涌,昼夜24小时间不停地运输着
晋蒙两省区的煤炭
。
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在这条煤海大动脉上,在接近应县县城的地方向前方远眺,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有一座古建筑赫然矗立着。它就是
大名鼎鼎的“斗拱博物馆”——应县木塔
,“大名”叫
佛宫寺释迦塔
。
车未到,塔先至
这就是举世瞩目的佛宫寺释迦塔
(图:图虫)▼
应县木塔普遍被认为是
辽代建筑
,但这一结论其实存在疑问,因为没有“实锤”的完整证据链。之所以应县木塔被古建大家梁思成、陈明达都判断为是辽代建筑,一大原因就是
匾的文字记录
。
在应县木塔现存53面重要牌匾中,不乏"峻极神工"、“永镇金城”、“木德参天”等稀世珍匾。其中,最古老的一块就是
“释迦塔”竖匾
,这也是应县木塔的“祖匾”,制匾时间为
金明昌五年
。
“释迦塔”竖匾上简要介绍了一些修塔的信息,题文中有
“
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
”
,这正是梁、陈两位大家做出
木塔为辽构
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此,
应县木塔为辽构之说
才深入人心。
虽然辽代国祚长达200多年,但留存至今的
辽代木质古建筑数量极其稀少
,目前仅存八座,这就是中国建筑史上著名的“八大辽构”。其中最出名且最具代表的,便是这座木塔。
那么,辽国为什么会选择在
雁北的桑干河大平原
上,修建这么一座“世界奇观”呢?
原来,在宋辽对峙时期,双方在今山西省内,以
雁门关
一线为界,以北是辽国的地盘,以南是北宋的地盘。在当时,辽国在雁门关以北的中心城市是大同,它也是
辽国的西京
,而北宋所属的雁门关以南地区,中心城市则是太原。
大同与太原之间,相隔着句(gōu)注山。而
雁门关
,是穿越句注山的最佳阙口,在空间距离上也基本上处于大同与太原的中点。同时,它还处在
宋辽对峙的最前线
。
错综复杂、动态变化的边界
是当年两军对垒,金戈相见的真实写照▼
而
应县
就处在大同到雁门关的最佳通道之上,也基本在
大同到雁门关的中点上
。
雁门关并非是一座单独的关隘,而是有着“两关四口十八隘”的
完整军事防御体系
,
应县就直面其中的多个关、隘、口
。
现在所能见到的雁门关是明代的
宋代的雁门关还要往西,已经废弃
(图:图虫)▼
总之,
从地缘上看,应县处在宋辽对峙的敏感地带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直接介绍应县木塔修建的原因,但很多人认为,应县木塔的最重要功能是
军事上的瞭敌
,充当制高点的作用,而且通过修建这样一座巨型建筑,也能对北宋军队
形成一种心理威慑
。
这并不是孤例,同属于宋辽对峙前线的
定州
,也有一座
超
高
的瞭敌塔
,而它的修建者则是
北宋
。
历经近千年的风风雨雨
定州开元寺塔仍屹立不倒
(图:图虫)▼
虽然军事作用为木塔的主要功能,但最终木塔能够落定于应县,还同时掺杂着辽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因素。“
佛宫寺释迦塔
”的名字便体现出了应县木塔的另一属性——
佛塔
。
1974年,塔内曾发现失传已久的
《契丹藏》残卷
,以及
佛牙舍利
、
夹缬
(xié)
佛像
等珍贵文物,轰动了中外。
政治意味
也体现在了木塔上,木塔的修建时期,辽国的主政者是萧太后,而应县是萧太后的故乡。在木塔一层北门和南门的额壁板上,绘制着诸多供养人像,据有关学者考证,他们同属
萧氏家族
。
自应县木塔建成之后,一直到民国时期,历经了将近千年时光。在此期间,木塔虽然经历了几次大小修补,但
依然矗立在原地
,最初的体态并未受到影响。
中国明、清以前不乏土木结合或纯木质的高层木构,如曹魏的凌云台、北魏的永宁寺塔、唐武则天明堂、北宋开宝寺塔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
均早已颓毁
。
连岁数比木塔小好几百岁的城墙
都成了如今的遗址模样
(图:杔格)▼
由于各种应然与偶然的因素,应县木塔经历雷火、风雨、地震、兵隳等各类天灾人祸,竟能在历代维修保护之下,岿然独存至今,成为
现存中国古代木结构高层建筑的顶峰与绝响
。可以说,它展现了
木构体系的极限可能性
。
应县木塔能保存至今,其结构体系功不可没。应县木塔采用
分层结构
,这种分层是刚性层和柔性层相间布置,上下层柱采用“叉柱造”,且构件之间的榫卯都很简单,是一种
积木叠置
的思路。
刚柔并济的木结构
让木塔屹立千年不倒
(图:图虫)▼
这样的设置,让木塔具有
极强的抗风与抗震效果
,让它经历了40余次显著强烈的地震而巍然不倒。
另外,木塔佛殿层外槽柱间还配置了
具有斜撑的夹泥墙
,形成第二道抗侧力防线,对突发大变形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破坏性的局部倾斜发生。
应县木塔
,虽然一直长期存在,但它重新被世人所知,还要归功一个人——
梁思成先生
。
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
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
他后来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图:penngazette)▼
华北地区流传着一则谚语:
“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
。这则谚语其实不唯一,有多个版本,但大部分的版本,
只要涉及到山西景观,往往只有应州塔
。这则谚语,正是梁思成先生对应县木塔的最初印象。
1932年,梁思成先生读到了一份日本人关野贞所写的有关
中国北方的考古报告
,其中提到,在大同以南大约50英里的应县县城里,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当地人称为“应州塔”。
虽然当今应县为朔州市下辖县
但关于应县的相对位置表述
从古到今,往往都是采用大同作为参考▼
这一细节立刻引起了梁思成先生的注意,但这份报告并没有留下应州塔的任何照片,他也没有从其他渠道看到相关照片。
如何确定塔的现存状况呢?而在当时,要从北平亲自前往应县考察,
交通成本颇大
,如若该塔并未存在,就相当于白跑了一趟。
当年花费数天才能艰难到达的路
今天可以通过荣乌高速直达了
(图:杔格)▼
梁思成先生灵机一动,写了一封信到“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
(尽管他并不确定应县那时是否有照相馆)
,并在信中附上一块银元,请他们
代照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
寄来。
不久之后,“奇迹”发生了,山西应县宝华斋照相馆给梁思成先生真的寄来了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这让他大为惊喜。
就是这张照片
让神秘的辽代木塔“重现”世界
(图:高培华)▼
经过一番筹备,1933年9月6日,
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终于踏上了考察山西北部重镇大同以及应县木塔的旅程
。
就是因为这次考察工作,应县木塔的神秘面纱被层层剥离,展示在了世人眼前。
令人惋惜的是,就在应县木塔“重现世间”前后,
它在极短的时间内连遭两次厄运
。尤其是第二次厄运,其危害延续至今。
民国时期的应县城,
爆发过多次战事
(图:《亚细亚大观》)▼
1926年,在梁思成还没发现应县木塔的时候,冯玉祥和阎锡山的军队在山西打了一场仗,应县就是其中的主要战场,
木塔遭到炮击
,导致第三层出现细微倾斜。
1928-1935年间,应县当地士绅针对炮火破坏,对木塔进行了
集资维修
。
在修缮过程中,他们听信风水先生的建议,
拆除了原有的外槽环向斜撑及夹泥墙
,将木塔改造为所谓的“八角玲珑塔”,对木塔结构安全造成了损害。
虽然木塔看起来仍然老当益壮
内部结构其实已有不少隐忧
(图:杔格)▼
梁思成先生得知此事后,称此次维修
“比民国十九年战争
(实指中原大战前后这一段时期)
中弹时损害尤烈,可谓为
木塔八百馀年以来最大的厄运!
”
也许应县木塔自己都没有料到,它这900多年内,战争、地震都没造成重大受损,反而是
被所谓的“风水”给害了
。
1949年后,国家和学界都
非常重视保护应县木塔
。1950年,
莫宗江先生
用文字记录下了对木塔原状及其倾斜变化。1966年,
陈明达先生
出版了《应县木塔》专著开辟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新路径。
进入新千年后,
社会各界在应县木塔监测和保护投入了大量资源、应用了许多新科技
。例如
利用更加精细的模型,模拟木塔倾斜严重部位的局部足尺结构特性。
木塔构造极为复杂
难以用传统建模方式进行模拟
给文博保护带来很大挑战
(图:图虫)▼
时至今日,应县木塔经历了民国时期的大折腾,再加上自然的老化情况,
整体情势堪称危急!
为了保护古塔,从2003年开始,游客活动或被限制在二层以下,或进行限流。2011年以后,应县木塔禁止游人登临。
在古建专家们积极评估木塔修缮方案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在对木塔保护提出更多解决方案。如何找到一个两全的方式,
既能满足游客探索古建的需求,又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建筑本体的损耗
,成了各界关注的重点。
今年四月底,就有一个名为
“智慧应县木塔”的文遗保护方案
,在应县木塔景区落地了。
通过“智慧应县木塔”,戴上专用的
VR设备
,梁思成先生、老僧等NPC
(非玩家角色)
就会浮现在眼前,人们就会在他们的带领下游览应县木塔,深入了解木塔的前世今生。
来到“智慧应县木塔”的第一层,珍贵的国宝级文物——
11米高的释迦牟尼佛
,就会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同时伴随着的,还有周边的
经文
以及活现的
壁画
,
共同萦绕在视觉空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