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给了最亲近的人,却把宽容和耐心给了我们的病人。
作者 | 一片麦田
来源 | “医学界”微信号
三天前,我接到母亲的电话说感觉头晕的厉害,测量血压很高,说想去医院看一下,我很鼓励的对母亲说:“血压怎么那么高,赶快去医院看一下吧。”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是心虚的。因为去医院也只能她一个人去,没有子女在身边陪她。
母亲年轻的时候身体很好,经常把幼小的我们背在身上还能做很多活。随着我们长大了,母亲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我们外出读书、工作后。原本想我选择医学这个行业会在亲人生病的时候给予最大能力的关心和照顾,然而我错了。
第一次接到母亲身体不好的电话是在5年前一个工作日的中午,父亲给我打电话说母亲身体不好带她去医院检查,他告诉我要到市级的医院才可以手术,我就想到应该不是一般的小问题,这也是父亲生平第一次要陪伴母亲面对疾病的痛苦,话语中听得出父亲声音的颤抖---心脏手术,对他们来说如同生死的考验。
处于职业的本能我安慰父亲说:“医院都会很关心病人的,而且这也不是心脏疾病中的疑难病。”听到我以专业人士的安慰话语,父亲似乎放心了很多,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天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说起母亲的手术,没有开始的焦躁,但我也能感受到他的不安和对母亲的担心。计划手术的前两天,我请假回家照顾母亲,心想在护理方面专业一些,然而母亲的血糖一直控制不稳定,手术推迟了,即使这样我也在医院里照顾了母亲两周,陪她说说话,给她讲一些医院的事情,为的就是让她不要害怕手术。
在我假期结束需要返回工作岗位的那一天,医院给母亲安排了手术,我把母亲推进电梯告诉她:不要害怕,打麻药后一点也不痛的,等醒来手术就做完了,很快的…母亲嘴里说着:“我不害怕”。可是我依然在她的眼神里看到了这辈子在她身上从没有见过的恐惧,她的手把我的手攥的更紧,就像小时候牵着我的手怕我走丢。
看着母亲进了手术室后就匆匆的赶往机场,坐在出租车里,我嚎啕大哭,万分内疚,总觉得对不起母亲,在她人生中第一次大病面对手术的时候却没有子女陪在身边,可母亲在进手术室前还嘱咐我回去好好上班,不用担心她,上班的时候别分心,别出什么岔子…
第一次感觉到学了护理后在亲人生病的时候却无法给予帮助的那种无助和无奈感,也感受到那种在工作中依然对病人报以微笑态度的矛盾感。
如今母亲因为身体不好住院了,我却只能让她一个人去住院,一个人买饭,一个人照顾自己。工作中偶尔看到患者一个人住院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带点惊讶和责备的语气问到:为什么家属不来照顾你?我想此时照顾母亲的护士也许在问着同样的话语…而电话中的母亲依然说到:“好好上班,不用担心我,上班忙不要出岔子…”
护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有没有这么的繁忙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管不顾?
在一部分人眼里我们是白衣天使,我们把无数的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让他们和家人重新团聚;在另外一部分眼里,我们就是“小护士”,除了打针发药,还会端屎端尿,这部分人在我们面前颐指气使、耀武扬威,在医生面前毕恭毕敬,时不时流露出感谢之意和赞美之情。然而我们不是天使,我们同每一位患者一样,是普通人,付出只是我们身上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我们的份内之事,我们从不高尚,但依旧万丈光芒。
如同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的大部分护士都不是富贵人家的孩子。条件好一些的护士不是改行就是辞职,收入低、加班、熬夜、每天随随便便一万多步的工作距离、上班的压力甚至一些病人的谩骂和无理取闹、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和孩子…这些早已让很多曾经志向发展护理事业的青年们逼向了其他行业。
依然坚守在工作中的人都会把最大的耐心和爱心留给患者,亏欠亲人的却越来越多,就像此时的我想到母亲一个人在住院输液,而我却在呵护同样在病床上的我的病人,对你耐心、对你微笑,心中却默念着数遍母亲快快好起来…
版权申明 |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 | 021-58545118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