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奥派经济学
最讲道理的经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奥派经济学

市场虽好,但有时候终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奥派经济学  · 公众号  ·  · 2025-03-18 23:2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按: 本周六(3.22)我会在成都和达叔一起组织一场线下投资分享会,达叔分享内容以房地产为主。我的分享主题:科学站在米塞斯这边,但政治却选择了凯恩斯——2025还有哪些投资机会?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zhangshizhi666
图片
市场虽好,但有时候终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文丨张是之
一、韩国医学生扩招失败
图片
市场经济的好处,今天人们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比如保护产权、自愿交易、价格机制、自由竞争等等,在很多领域人们已经形成了共识。而且大多数人往往用常识都能知道,有市场的地方比没有市场好,有竞争比没有竞争好。可以说,所有人都是市场经济的受益者。
但是在有些领域,人们却未必有这样的认识,甚至是走向了市场经济的反面——计划经济。比如医疗领域,即便是在市场高度发达的欧美韩国等国家,深受观念的桎梏,他们的医疗实际上也并未全部开放给市场。
这些国家虽然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有些领域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但在医疗领域说是计划经济一点都不为过。所以说, 市场虽好,但有时候终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韩国英国的医疗改革,最终都无功而返原地踏步。
去年韩国政府的医学生扩招计划就遭遇了严重的阻挠,最终以政府妥协和失败告终。韩国政府计划从2025年起,每年扩招2000名医学生(增幅65%),持续5年,目标是到2035年新增1.5万名医生。韩国政府认为这是“最低必要规模”,并配套提出改善偏远地区医疗条件、返聘退休医生等补充措施。
在韩国,医生是高收入群体,部分专科医生年薪超百万美元,扩招可能打破这一“特权”。因为很明显,扩招意味着增加供给,也就意味着“分蛋糕”的人增加了,竞争加剧并导致收入下降,原来的医生群体肯定不乐意。
所以,纵然民调显示76%的民众支持扩招,认为现有医疗体系无法满足需求。但韩国医生们依然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2024年2月政策公布后,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率先罢工,全国约1.3万名初级医生中,超90%提交辞呈,最终累计1.2万人辞职。首尔五大医院手术量下降40%-50%,急诊室拒收案例激增,甚至出现患者因延误治疗死亡的悲剧。
才开始韩国尹锡悦政府明确拒绝妥协,要求医院“不得受理辞职申请”,并威胁吊销罢工者执照。同时,政府启动紧急医疗预案,延长门诊时间、开放军方医院接诊。但措施效果有限,医疗系统濒临崩溃。
最终,今年年3月7日,韩国教育部宣布:若所有罢工学生在3月底前返岗,则从2026年起恢复原招生规模,也就是3058人/年;否则取消承诺。这一决定源于全国医学院校长联合建议,政府称“尊重教育界意见”。
也就是,韩国政府推进的医学生扩招计划彻底失败。需要注意的是,韩国自1998年起将医学院招生规模控制在每年约3000人,到今天都快30年了,一直没有扩招,维持在30年前的水平上。
从2023年的数据看,韩国每千人仅拥有2.6名医生,远低于OECD成员国平均的3.7名,偏远地区甚至不足0.5名。另外老龄化加剧进一步扩大了医疗需求,预计到2035年医生缺口将达1.5万人。
自2010年起,李明博、文在寅政府多次尝试扩招,均因医学界反对而失败。例如,文在寅政府在2018年和2020年的扩招计划因医生罢工搁浅。尹锡悦政府于2024年提出“一揽子医改方案”,计划投入10万亿韩元(约538亿元人民币),核心是通过扩招解决结构性短缺,结果也失败了。
韩国医学界“以患者生命为筹码”,通过罢工展示了其“议价能力”。而政府则因政策反复丧失公信力,暴露出在复杂利益协调中的无能和无力。另外在大洋彼岸的英国,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同样是缺医生,同样是喜欢罢工。
二、英国医学学位学徒制失败
图片
2024 年 9 月,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推出医学学位学徒制,允许高中毕业生直接申请成为医生学徒,边工作边学习,学徒期满可获医学学位。然而,短短 3 个月后,这一项目就被紧急叫停。
和韩国一样,长期以来,英国医疗系统面临医生短缺困境,尤其在社区基层和一线医生岗位,缺口随人口增长及老龄化加剧。英国医生培养周期长,从医学生到高年资顾问医师需 6 ~ 8 年,初级医生工作繁重但薪资低,超 80% 医生需无偿加班。
自 2023 年起,初级医生频繁罢工,同时澳大利亚等地趁机挖角,致 NHS 医护职位空缺超 11.2 万,空缺率达 8%。为缓解人手不足并节约经费,医学学位学徒制应运而生。学徒制让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医院,免学费还享受工资奖金,5 年后可以获得医学学位。
而且,学徒制在英国历史悠久,此前制造业、服务业等有很多学徒制,只是不提供学位罢了。其实学徒制在中国也有很悠久的历史,古代的手工业如木工、铁匠、泥瓦匠等等,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技艺。民国时期,学徒通过签订契约进入店铺或工厂,学习期限通常为三年或五年,在初为学徒的阶段主要是做杂务工。
2015 年起,英国开始推行学位学徒计划,NHS 的医生学位学徒制就属此类。该计划由医院主导、医学院参与,制定用人与教学标准,学徒 80% 时间工作、20% 时间学习,获取学位后仍需通过资格考试和后续培训才能成为医生。
学徒制有它的优势,可以显著降低学医门槛,减轻经济负担,吸引更多人进入医学行业。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很多质疑。比如学位含金量受质疑,传统医学生担心自身学位价值被稀释。再就是有人担心教育质量问题,担心工作占比大可能影响学习效果,增加学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的风险。
NHS的愿景是好的,他们在2023年6月,发布了长期劳动计划(NHS Long Term Workforce Plan)。这将是一个长达 15 年左右的长线改革,NHS 希望通过投资增加教育和培训名额,能在未来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本地初级医疗队伍。
但是现实很残酷,就是发布计划一年后的2024年6月,英国医生投出了压倒性的反对票,呼吁终止计划。最终,英国政府叫停对了学徒制的资助,还告知学校暂时不要招收学徒制学生。英国政府和韩国政府一样妥协了,改革失败,15年的计划第一年就搁浅。
三、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反对市场?
图片
无论是英国还是韩国,医生都是高知群体,他们是“知识贵族”,但同时他们也是一群“特权贵族”。医生抵制扩招和学徒制,表面上是在维护医疗质量,实际上是在维护他们自身的垄断特权。
他们用特权要挟政府,阻止市场供给的增加,却还要自我标榜崇高的道德优越感,实在是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哈耶克有本书,书名就很有意思《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反对市场》。他在书中指出,多数知识分子依赖公共部门谋生,比如大学教授、政策研究者等等,这使得他们天然倾向于支持扩大政府职能和社会计划,以此巩固自身利益与话语权。
公共部门的扩张不仅为其提供稳定职位,还赋予其“社会改造者”的道德优越感,从而形成对市场经济的系统性敌视。
这种利益驱动下,知识分子更愿意将社会问题归咎于市场失灵,而不是反思政府干预的负面影响。
韩国和英国的医生就是这样,“他们以道德之名编织枷锁,最终勒紧的却是弱者向上的阶梯。”
不过这对中国来说是机会,中国如果能够让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扩大供给,同时放开对其他国家的医疗签证,既能治病救人,还能为经济增长做贡献,另外还积累了更加丰富的医疗经验,实际上是可以给其他国家打个样板的,让世界更加看好中国。
2025年03月18日,本文首发南方周末。
图片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谢宗林翻译的《人的行为》,限量超值附赠四大独家资源:
资源一:《人的行为》《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自由秩序原理》三本书的思维导图,原来售价99;
资源二:《人的行为》精读讲解的音频课程,原来售价199;
资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为》的书籍朗读,对应英文版里边每一章的小节,并把中英文对照文字放在了音频下方,可以边听英文边看文字。前两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这次同样买书免费附赠。
资源四:英文、谢译、夏译三个版本混排《人的行为》电子版,下单任意一本书籍或打赏文章,都可以获赠此电子版。
买一赠四,收获更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