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五道口
有用、有趣、有深度。专业团队追踪全球财经热点,精选影响您财富的资讯。优质阅读体验,投资必备神器。Read less, know more!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五道口

日本不再尊重中国游客:撕裂东亚的宿命悲歌

金融五道口  · 公众号  ·  · 2024-06-29 00:00

正文

请大家 点击图片上方 财金新天地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来源: 彭涵 ,作者 彭涵 (本文不代表财金新天地立场)



近期,一则关于 “日本政客妄言中国游客”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


流传的视频片段显示, 日本两名政客在一档电视节目 ,就 中国全面禁止日本水产进口 ”, 提出要对中国游客进行 “报复”



在中国舆论强烈抗议福岛核污水排海的背景下,这种声音显得相当刺耳。中日旅游迅速降温,部分已经预订十一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一时间不知何去何从。


这里也引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为什么日本政客敢这样羞辱中国游客? 是中国游客不重要,还是日本旅游产业的话语权很低?


从公开资料来看,这两点都不成立。


很多媒体都在引用的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日本的外国游客中,中国大陆游客占比31%,消费额高达1.77万亿日元、名列第一。 疫情前,中国人就是日本入境旅游最大的“金主爸爸”


另一方面,日本入境旅游的发展充满坎坷,也曾费尽心机去争取中国大陆游客的青睐。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迎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同时其老龄化、少子化的社会结构,造成了国内消费不足。在此背景下, 日本在2003年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 ,希望大力引入外国游客消费,以旅游创汇推动日本经济增长。


2007年,日本又通过了《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将旅游业上升到国家战略,计划在2010 年吸引访日外国人1000万人次——但这个目标落空了。


2012年日本再度修改上述法案,并发起一系列变革:比如,加强日本旅游营销宣传、放宽和简化入境签证手续、扩大国际航线和起降次数、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等。


这次日本终于成功了,促使入境外国游客从2011年的835万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290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 12%。




其中,中国游客是日本入境旅游“KPI达标”的关键。


2014年以来,日本推出一系列政策,比如扩大了免税品范围、延长中国游客签证有效期等,为中国游客提供了 “有针对性、高质量的服务” 。2016 年,中国大陆赴日客流量已经增长到637.29万,较2014年增加1倍多,效果显著。


最终,外国游客的消费,爆发出璀璨光芒。



数据显示,2019年访日外国游客的消费额,达到 惊人的 4.81万亿日元 、占同年日本GDP的0.9%。尤其是为期10天的超级“五一黄金周”,外国游客为日本带来了2.1万亿日元的经济收益。



可以说,中国游客与日本旅游业、乃至日本国民经济之间,都有过一段蜜月期。那么,到底是谁给了日本政客今天大放厥词的勇气?



中国游客被取代了?



一个最直接的事实是,在中国大陆游客“恢复尚缓”、尤其是团队游客缺席的情况下,日本旅游已经迅猛复苏了。


有两组数据可以体现这一点:



·2023上半年,中国大陆赴日游客只恢复到2019年的 二成左右 ,但日本整体的国际游客人次 已经恢复六成


·2023年二季度,日本的外国游客消费达到1兆2052亿日元,是2019年的95.1%、 接近全量恢复



日本旅游经济,已经没那么依赖中国大陆游客了。这或许和疫情期间,日本较早开放国际旅行有关。


比如,2022年6月,日本向部分国家放开出入境限制、恢复接收外国团客后,日韩之间的国际旅客就开始迅速回升:韩国仁川机场数据显示,5月日本国际旅客仅恢复至2019年的4%,10月则迅速恢复至43.5%。


其结果之一是,韩国目前取代了中国大陆,成为日本外国游客的第一大客源地 。日本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来自韩国的游客为312.85万人次、排名第一;而中国大陆游客只有59.46万人次,排名第五。


另一方面, 在旅游消费上撑起局面的,是中国台湾游客


2023年二季度,在日本外国游客的消费金额中,中国台湾游客以1739亿日元的规模排名第一,美国游客以微弱差距排名第二;而中国大陆游客的消费金额占比,比中国台湾游客落后了1.8个百分点,排名第三。


中国大陆游客,已经不是日本旅游复苏的关键——这一点,也体现在了日本相关产业的重整旗鼓上。


比如,MSCI Real Assets的数据显示,2023年迄今日本酒店外商投资交易规模达到20亿美元,高于亚洲商业地产其他行业,也已超过2022全年14亿美元的投资额。日本旅游城市的酒店价格,早就水涨船高。




中日两国的旅游竞争力

正在此消彼长?



事实上,要理解日本人在旅游方面的强硬,还有个 更长期、更隐蔽的视角 :中日两国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其竞争力在近十年来的此消彼长。


有研究显示,2000至2019这二十年间,7大跨州旅行的客源国(英、法、德、意、美、加、澳),在中国、日本两个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方面,出现过一个偏好的“反复横跳”——先从偏好日本转向偏好中国、再从中国又转向了日本。


以欧洲四国为例,2011年之前其游客更多选择去中国旅游,但之后就开始翻转。赴日旅游变得“越来越香”。



图表出处:论文《2000-2019年中日国际旅游的反向性、市场翻转及成因》,陕西师范大学



这和日本修改《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进一步发力入境游市场的战略选择,发生在同一时期—— 日本不光是在卖力招揽中国大陆游客,同时也成功吸引了全球游客

这样的变化,也出现在了亚洲市场,而且更为显著。


同样是以2011年为分界线,之前泰国去中国旅游的客流量,是去日本的2-4 倍。然而,2011年之后,大量泰国游客开始转向日本旅游——到2019年,泰国入境日本旅游已经有132万人次,超过入境中国旅游的50% 。





韩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只是其翻转节点在2016年。

对日本来说,中国大陆游客在2014-2019年的大幅增长,确实让这个客源地的权重有所攀升——但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同时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在市场竞争力上的此消彼长,或许也让 日本意识到了其外国游客的结构,已经产生了某种长期变化


这种趋势,是否降低了日本对中国大陆游客的长期依赖?是否构成了日本政客敢公开羞辱中国游客的心理基础?


这才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更重要的变化。


换句话说,中国入境旅游的竞争力需要迎头赶上了。对日本这样的邻国来说,尊重永远只来自于绝对力量的差距。



东亚国际社会的撕裂悲歌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为什么偏偏在2011年,中日的国际旅游吸引力发生了翻转?


有研究显示,国际关系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这一年,美国正式宣布了 “重返亚太”战略



重返亚太战略:为保 持亚太地区权力均势,显示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存在,美国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 联合中国的邻国共同遏制中国、在中国周边挑起事端



这个背景,很有力地帮助我们理解了,欧美诸多国家及其在亚洲的盟友,为什么在2011年不约而同“向日本旅游靠拢”。 国际旅游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生意,而是充满了浓烈的江湖气息


以日本本身为例。2010年前,中日关系“政冷经热”,中日贸易额增长迅速——从2005年1844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3428亿美元(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2)。 热络的经贸联系推动了双边旅游发展,中日旅游互动处于增长态势 。


但在美国“重返亚太”前后,一切都开始滑向撕裂。


2010年,发生“日本巡逻船钓鱼岛冲撞中国渔船事件”,中日关系空前紧张、中国前往日本的游客大幅下跌;此后,2011年日本爆发大地震、并引发 福岛第一核电站 核泄漏;2012年日本策划了“购岛”闹剧,这都再次造成了中国赴日旅游市场的滑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