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文化,宣传正确养生理念! |
中医,似易学而实难精。古往今来,方药成千上万,多如牛毛,医者却也时常遇到“无方可治”之病。我们不缺方,亦不缺药,而是缺乏善用方药的思维。《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如何真正步入古中医之门,领略沉淀千年的古中医智慧呢?
一、诵读经典,开启智慧
中医这棵参天大树,有根、有干、有枝叶。要把握这棵大树的生命状态,需从根处着手。中医之根,在于经典。经典里蕴含了古圣先贤原创的、最本真的中医智慧。医学典籍,汗牛充栋,而能称之为经典的,无外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此外,笔者认为《四圣心源》一书,也是必读的一本经典。除了中医经典,欲要更深层次地体悟古中医,则需要再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如《易经》《道德经》《清静经》《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
读经典,无须一开始就尝试去理解,只需用心诵读,不断重复即可。用心读的状态,是需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即在非常专注的状态下,眼睛看着文字,张开口大声而缓慢地读出来,同时,用自己的耳朵去听这个声音。这样,眼到,可调动肝气(肝开窍于目);口到,可调动脾气(脾开窍于口);发声,可调动肺气(气动则有声,肺为气之主);耳到,可调动肾气(肾开窍于耳);专注,则可调动心气。这种诵读的方法,本身即有助于协调我们的五脏气机,人就能越读越健康。不断地重复诵读,经典就会慢慢深人我们的潜意识。而一旦进入了潜意识,则会在无形中影响并净化我们的思维!
二、勤加实践,重视临床
中医里面,概念太多,内容庞杂,如果一直学理论,缺乏实践,
几年下来,兴趣消磨,则觉愈发枯燥乏味。笔者提倡一边学理论一边实践,甚至可以先体验后学习。许多的中医爱好者学习中医兴趣浓厚,是因其有体验或经历了中医疗效带来的神奇;很多的中医学子,大学学了5年,却不能真正运用中医思维治病。原因何在?理论学太多,而实践太少罢了!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临床是检验中医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中医流传至今,门派众多,加之鱼龙混杂,各执其理,甚则自相矛盾,真假难辨。如何应对?唯有实践才出真知!
如何实践呢?刚学完中医基础理论后,建议自学并开始实践经络腧穴、针灸、推拿等,先练手,去体验,去增强感性认识,而后再深入研习其理论。学中医诊断的时候,一定要边学边用,如学了望诊,走在路上,随时去观察周边行人之气色;学了脉诊,要有见人就想摸脉的冲动。学到方药之时,一定要去看看饮片,尝一尝,摸一摸,认认植株长什么样,在药房待一待,按照各个经典方子抓抓药,学完之后,去临床跟跟诊,抄抄方。要珍惜每一次接触临床的机会,珍惜每一次生病的机会,自己尝试着去望闻问切、辨证开方或施针推拿。实践宜早不宜晚,宜多不宜少!
三、增强“内在”训练,提升专注力和觉知力
中医是气道医学,气是中医的命根子。气是一种无形的能量态,与有形的解剖结构截然不同,这也是现代人学中医的最大难点。无形的层面,难以眼见为实,该如何把握呢?唯有提升我们的专注力,精神内守,以神去觉知神气之变化。尤其是诊断之望气色、切脉法,针灸之调神、得气。若一个医者没有气感,没有足够的专注力和觉知力,那么在医道层面则很难有大的突破。
增强“内在”训练的方法,如站桩、打坐、练太极、写书法、品茶等, 一个长期熏习的过程。持之以恒,潜移默化,于神气的感受将会大大增强,更能体悟到无形层面的一些东西。
四、培养“观”的能力,提高悟性
常有人说,学中医者,要有悟性,方能学好。那到底何为悟性呢?“悟”“性”,均有竖心旁,自然与心相关。《说文解字》云:“悟者,觉也。”觉,即醒来,突然明白之意。哪个地方突然明白了?吾心也(↑+吾)。我从内心真正理解了、明白了,这是“悟”的第一层意。同时,将心里明白的部分用“口”能表达出来,这是“悟”的第二层意,即能把自己明白的道理给别人说清楚。概言之,悟性,即内心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我的“心”能理解和表达到什么层次,这就是悟性的高低。
这种悟性的高低,这种能深入到内心的理解力和表达力,该如何训练和获得呢?此时,“观”就成了最核心的一种方法。
《易经》有言:“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通过观这种方法,伏羲氏发现了万事万物之间的规律和联系,并用八卦来演绎。道家经典《黄帝阴符经》有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还是离不开这个“观”字。
那到底何为“观”?《说文解字》:“观者,谛视也。”即仔细地看,这是“观”的浅层意。“观”,“又”+“见”,即又看到了、再次看见,也有反复看的意思。一个现象反复出现,背后一定有规律,这时我们反复去看,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象,而是揣摩背后的规律,这才是“观”的深层意。概言之,“观”分为心观和目观,仔细看、反复看,这是目观--肉眼所见的部分(象);揣摩所见部分背后的规律,这是心观。目观的对象是有形部分,心观的对象是无形部分。通过“观”这种方式,内心真正明了有形与无形、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这就达到了悟的状态!
“观”还有内外之别。“内观”,是去感受内在人体小宇宙。如品尝一味中药,去体会其对身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此即“内观”,神农尝百草是也。“外观”,即观外在天地自然和生活之变化,以悟医理,如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就想到人体气机左升右降的规律,看到秋天叶落,就想到脱发的治疗。
《四圣心源》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古人通过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通人事,把天地自然当作人体去认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从而建立了整个中医理论体系。所以,要想寻回中医之根,步入古中医之门,要想学习最纯正的中医思维,真正找到中医的源头活水,就得回归“观”的方式,进入“悟”的状态。
比如,“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阳光蒸腾地面之水,气化为云彩,云凝聚收敛,化为雨又降回到地面。这是最为平常的自然现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在自然中,频繁“观”此象,可以“悟”出以下结论:这个象呈现的是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背后是天地阴阳二气的交媾,交媾的结果便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生命。人体是个小天地,同样遵循着这样一个气液循环的规律,地气上为云,类比到人体,就是阳化气的过程,阳气蒸腾气化水液,变为流动的津液(雾化状态)滋养人体,这是阴随阳升的状态。天气下为雨,类比到人体,就是阴成形的过程,无形的云彩凝聚化为有形之雨降下,这是阳随阴降的状态。阳化气,阴成形,阴随阳升,阳随阴降,阴阳互根互用……这些都是中医最核心之理。
总之,读经典,勤实践,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很专业的中医大夫;增强“内在”训练,培养“观”的能力,则会让我们更接近医道!
为了让更多中医爱好者深入而系统的学习古中医学体系,任之堂拟在 2025 年开设“古中医筑基学习班(一年半制)”!
形 式 : 线 上 线 下 混 合 式 学 习 , 线 上 直 播 课 , 每 周 一 讲 , 每 讲 1 ~ 2 小 时 ; 线 下 集 训 课 , 1 ~ 2 个 月 一 次 , 每 次 为 周 六 日 两 天 ; 线 下 跟 诊 及 门 诊 带 教 1 个 月 。
一 . 线 上 课 部 分 ( 约 80 ~ 90 讲 ) :
内 容 — . 古 中 医 的 生 理 学 ( 约 30 讲 )
( 1 ) 古 中 医 的 世 界 观
( 2 ) 古 中 医 的 方 法 论
古 中 医 的 阴 阳 思 维
古 中 医 的 四 象 思 维
古 中 医 的 五 行 思 维
古 中 医 的 意 象 思 维 与 全 息 论
( 3 ) 古 中 医 的 气 化 论
( 4 ) 古 中 医 的 生 命 观
( 5 ) 古 中 医 的 气 学 论
( 6 ) 古 中 医 的 津 液 论
( 7 ) 古 中 医 的 血 液 论
( 8 ) 古 中 医 的 藏 象 论
古 中 医 的 藏 象 与 人 体 解 剖
古 中 医 的 心 系
古 中 医 的 肝 系
古 中 医 的 脾 系
古 中 医 的 肺 系
古 中 医 的 肾 系
( 9 ) 古 中 医 的 经 络 学
古 中 医 的 经 络 体 系
古 中 医 的 冲 脉 与 人 体 漩 涡
古 中 医 的 督 脉
古 中 医 的 任 脉
古 中 医 的 带 脉
古 中 医 的 手 三 阴 经
古 中 医 的 手 三 阳 经
古 中 医 的 足 三 阳 经
古 中 医 的 足 三 阴 经
古 中 医 的 经 络 与 三 脉 七 轮
内 容 二 . 古 中 医 的 文 化 课 ( 6 讲 )
( 1 ) 古 中 医 与 易 经 思 维
( 2 ) 古 中 医 与 道 家 思 维
( 3 ) 古 中 医 与 佛 家 思 维
( 4 ) 古 中 医 与 儒 家 思 维
( 5 ) 古 中 医 的 养 生 之 道
( 6 ) 古 中 医 的 心 医 学 与 向 内 求
内 容 三 . 古 中 医 的 病 理 学 ( 3 讲 )
( 1 ) 古 中 医 的 病 因 观
( 2 ) 古 中 医 的 病 机 观
( 3 ) 古 中 运 的 疾 病 观
内 容 四 . 古 中 医 的 诊 断 学 ( 11 ~ 12 讲 )
( 1 ) 古 中 医 的 望 诊
( 2 ) 古 中 医 的 闻 诊
( 3 ) 古 中 医 的 问 诊
( 4 ) 古 中 医 的 脉 诊
( 5 ) 古 中 医 的 按 诊
( 6 ) 古 中 医 的 八 纲 辨 证
( 7 ) 古 中 医 的 气 血 辨 证
( 8 ) 古 中 医 的 津 液 辨 证
( 9 ) 古 中 医 的 精 病 辨 证
( 10 ) 古 中 医 的 气 机 辨 证
( 11 ) 古 中 医 的 三 焦 能 量 辨 证
内 容 五 . 古 中 医 的 药 理 学 ( 约 10 讲 )
( 1 ) 古 中 医 的 药 性 理 论
( 2 ) 古 中 医 的 药 剂 学 及 煎 服 法
( 3 ) 古 中 医 的 青 龙 门 核 心 用 药
( 4 ) 古 中 医 的 白 虎 门 核 心 用 药
( 5 ) 古 中 医 的 朱 雀 门 核 心 用 药
( 6 ) 古 中 医 的 玄 武 门 核 心 用 药
内 容 六 . 古 中 医 的 食 疗 学 ( 5 讲 )
(1)古中医的食疗论及药食同源之品
(2)古中医的青龙门核心食材
( 3 ) 古 中 医 的 白 虎 门 核 心 食 材
( 4 ) 古 中 医 的 朱 雀 门 核 心 食 材
( 5 ) 古 中 医 的 玄 武 门 核 心 食 材
内 容 七 . 古 中 医 的 方 剂 学 ( 约 15 讲 )
( 1 ) 古 中 医 的 方 剂 思 维
( 2 ) 古 中 医 的 青 龙 门 常 用 方
( 3 ) 古 中 医 的 白 虎 门 常 用 方
( 4 ) 古 中 医 的 朱 雀 门 常 用 方
( 5 ) 古 中 医 的 玄 武 门 常 用 方
( 6 ) 古 中 医 的 杂 病 之 调 理 方
( 7 ) 常 见 中 成 药 的 运 用 之 道
内 容 八 . 古 中 医 的 针 灸 学 ( 2 讲 )
( 1 ) 古 中 医 的 用 针 之 道
( 2 ) 古 中 医 的 施 灸 之 道
内 容 九 . 古 中 医 的 临 证 案 例 课 ( 3 讲 )
二 . 线 下 课 部 分 :
内 容 一 . 九 次 线 下 集 训 课
( 1 ) 生 命 筑 基 功 法 课 ( 道 家 静 坐 、 道 家 站 桩 、 道 家 八 段 锦 、 道 家 拍 打 术 等 )
( 2 ) 望 诊 兼 舌 诊 实 践 课
( 3 ) 双 手 诊 脉 法 实 践 课
( 4 ) 古 中 医 腹 诊 实 践 课
( 5 ) 四 诊 综 合 运 用 辨 证 实 践 课
( 6 ) 饮 片 辨 识 及 认 药 采 药 实 践 课
( 7 ) 特 色 针 法 阴 阳 九 针 实 践 课 ( 初 阶 课 )
( 8 ) 特 色 针 法 阴 阳 九 针 实 践 课 ( 进 阶 课 )
( 9 ) 太 极 周 天 灸 实 践 课
内 容 二 . 一 个 月 的 线 下 跟 诊 及 门 诊 带 教 。
学 习 满 一 年 后 , 每 位 学 员 可 获 得 跟 师 学 习 一 个 月 的 机 会 , 跟 师 学 习 期 间 , 食宿 自 理 。
第 一 期 筑 基 学 习 班 只 招 收 30 人 , 报 满 即 止 。 为 鼓 励 优 秀 学 习 者 , 特 设 立 奖 学 金 。 一 等 奖 学 金 一 名 , 奖 金 5000 元 , 并 赠 送 一 套 签 名 寄 语 的 任 之 堂 古 中 医 系 列 丛 书 ; 二 等 奖 学 金 三 名 , 奖 金 2000 元 , 并 赠 送 一 套 签 名 寄 语 的 任 之 堂 古 中 医 系 列 丛 书 ; 三 等 奖 学 金 五 名 , 奖 金 1000 元 , 并 赠 送 一 套 签 名 寄 语 的 任 之 堂 古 中 医 系 列 丛 书 。
主讲老师:余浩、熊广华
余浩老师个人介绍:
余浩,字任之,网名任之堂主人
全真龙门派理字辈
任之堂创始人、阴阳九针创始人
太极周天灸创始人、中医村创始人
全国草医节发起人
熊广华个人介绍:
中医学博士
大学中医教师
阴阳九针学术传承人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名家,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一线,擅长中医脉诊,以医体道,以纯中医思维全息诊治身心疾病。
教学之余,在长沙百草堂等地坐诊。
提倡在平凡生活里践行中医大智慧,提倡“健康自主、生命自立”。
课程咨询联系人: 徐霞老师18772763658(微信号咨询)15184386134(电话咨询)
线下课程地址: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施洋路30号任之堂中医门诊
|
THLDL领导力 · 你连清晨都控制不了,何谈人生 8 年前 |
|
狗与爱的世界 · 世界上最孤独的镇长,他的子民是一只猫,和一条狗 8 年前 |
|
央视财经 · 【揭秘】吴亦凡、鹿晗一部戏片酬上亿元?!中国电影制片方为啥亏惨了... 8 年前 |
|
金融混业观察 · [独家] 新三板挂牌PE整改“5·27”大限将至 硅谷天堂面临摘牌风险 7 年前 |
|
爱车的诺诺 · 儿童节买了个玩具车,竟然能拉一吨米!【诺诺淘车】 7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