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校长可能没有想到,她日前的一番话会为她招来反对乃至谩骂。
十二年来,她矢志不移做的一件事,就是让边远地区的女孩子也能通过读书走出大山,因而她告诉记者,曾毫不客气地拒绝一位毕业后成为全职主妇的学生回来捐款,“家庭那么困难,我们把你供到现在,你现在反而当起了全职太太”。
知乎大V李新野借此严厉声讨张桂梅,说她“不知道养育子女的伟大和辛苦,自然不懂家庭主妇的价值”。更多一些人即便未必赞同他的论调,但也坚称,女性自愿选择回归家庭,也是她的权利,家庭主妇不应该被另眼看待。
这样说的,并不只是男性,也有许多女性。有人就跟我激烈地表示:“难道选择回归家庭有错么?只要是个体的自由选择,不应该得到尊重么?既然是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不管选择什么,都是值得尊重的吧!”
相比起以前,这确实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变了。2005年,日本博报堂生活综合研究所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6-19岁的中日少女职业理想大相径庭:中国女孩想去“闯世界”,排第一的志向是公司总裁,而日本女孩子心目中最理想的职业则是家庭主妇。
这份报告的结论是:“
在经济持续衰退以及对未来产生怀疑的背景下,日本女孩有着非常强烈的‘稳定’愿望;相比之下,中国的青少年则想要升迁。
”
确实,当时我周围甚至很少有人把家庭主妇也算作是一份“职业”,这倒不如说是“无业”。然而,十多年后,“家庭主妇是不是理想职业”也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热议的话题,“家务劳动值多少钱”今年都已出现在司法判决之中了。
要不要“回归家庭”,从一个原本几乎不存在的问题,变成了一个大问题
。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存在,张桂梅反对学生当“全职太太”才激起那么大的社会反响。很多人认为,当家庭主妇没有工资收入,没有经济独立就谈不上意识独立,像历史学者王政就强调,女性选择成为全职主妇是把自己置于一个非常有风险的境地;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要是自愿选择、没有丢失自我,全职主妇也是独立女性。
在我看来,
这场争论中的关键点或许在于:何谓“自愿”?如何“选择”?
如今,“自愿”似乎是最大的正当性,所谓“世间万事,抵不过三个字:我愿意”。然而,有必要注意的是,
这对应的是一个能理性、独立、自决的个体,因为这前提是此人能不受干预地进行自由选择,而这意味着承认每个人都是道德上的能动主体。
一些长久生活在奴役中的非洲人,即便在被解救之后,对“选择”的概念仍然非常困惑,这对奴隶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也从来没有机会实践过。
因此,如果说一个女性自愿选择成为全职太太,这在理论上确实是可能的,但
这需要一个关键前提,即她的个人自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其决定也不受外力左右。现在的问题是,人所共知,在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未必如此。
当下的争论本身就表明,
女性要回归家庭,并没有充分保障,有什么万一的话,最终其实只能风险自负。
在年初的那场“家务判决”中,北京房山法院虽然支持了女方,判定双方离婚的同时,明确男方还须给付女方家务补偿款5万元。但试想下,你做一份工作,全年无休,且不清楚报酬能有多少,8年后通过诉讼才艰难争取到5万元,相当于月薪500元,你愿意干吗?
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个人权利尚未完全确立的社会,你甚至很难说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
去年初,15名甘肃护士在驰援湖北疫区前夕,集体剃发誓师。虽然她们被剃光头时一直在哭,但当舆论哗然时,官方的说法也都宣称她们是出于“自愿”的——这是一种“被动员的自愿”,也就是说,哪怕你内心不情愿,但可以做思想工作,让你“想通”为止。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父母逼婚、催生就已经表明,即便是在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大事,个人的自主意愿在家长眼里也没那么重要。至于像打疫苗,“原则上”是自愿的,但日前北京某高校通知:如果你不打疫苗,那就得出具一系列证明,并且不得离校。这是我们都熟悉的一幕:
说是“自愿”的,但如果你真的不愿,那他们有很多办法让你“自愿”。
事实上,当下中国女性婚后选择做家庭主妇,通常都不是因为真心喜欢这样,而大多是一种出于实际考虑的临时性选择——特别是孩子降生后,请不起保姆、又或不放心老人带,又考虑到那几年是孩子“人生关键阶段”,那就只能暂时牺牲一下自己的职场前景了。正因此,人们在解释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时,大多自认是一种自我牺牲。
这是李新野这样强烈主张女性回归家庭的男权主义者也不否认的,因为
如果没有“牺牲”,那也就谈不上“养育子女的伟大和辛苦”了
——如果家庭主妇是享福,那试问“选择享福”在道德上有什么值得肯定的?
换言之,这里的不同选项,得到的社会评价很可能迥然不同,从逻辑上说,
这就谈不上“自由选择”了,只是“伪选择”——表面上给你选择,但其实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
毫无疑问,由于对“自愿”和“选择”的界定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具体处境也不同,这仍会有争议。我并不否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有一些女性确实考虑清楚、也不受压力地做出了回归家庭的决定,但在整体上是否如此,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更进一步说,
回归家庭的为何被默认为是女性?男性不可以吗?
对此,很多人的说法是两性禀赋不同,女性才能生孩子、也适合家务的母职,男人做不好;又或是说,从“经济现实”考虑,一般还是丈夫赚得多,妻子回家带娃对小家庭来说也更划算。
且不论男女收入不平等本身就是个问题,那么不妨做个假设:如果女性赚得多,那她生完孩子之后,男性回归家庭操持家务,怎么样?他们做不好的话,可以学嘛,毕竟做家务又不是生孩子。
那些坚称“自愿回归家庭没问题”的人,在听到这个问题后似乎都支支吾吾,深感震惊。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
他们所说的“自愿”,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将一种义务予以合理化的托词:强迫女性回归家庭是不对的,但如果是她自愿的,那就没问题了,问题只是如何让她“自愿”而已。
在这场公共讨论中,涉及到“回归家庭”,似乎所有人都觉得,这特指女性。在中国家庭的传统角色设定中,“男主外女主内”,男性的活动空间本来就不在家庭内,也就谈不上“回归”了——
回归的意思,就是指走出去的女性,重新再回到她们“原本应该待的地方”。因此,对男性来说,这甚至根本不是一个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