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为什么所有“吃货”都想去西班牙? ·  1 周前  
新周刊  ·  中国水最深的房子,骨折价也卖不动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知书 | 2016年过去了,我很怀念这些纸媒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16-12-31 19:59

正文


 

这条推送被看见的时候,2016年快要过去,或者已经过去了。


其实这也没什么,新的一年,事情还是要做,牢骚依然会有,开心总是不大长久,生活不痛不痒、不好不坏。谈不上快乐,也谈不上糟糕。


读者君身处的媒体行业,在如今电子阅读、手机阅读发达的时代,正常地遭遇了“寒流”。上线的上线,减版的减版,停刊的停刊。读者君也曾多次在早高峰的14号线上遇见过跪地售卖《新京报》的那位老人,若视为“纸媒的缩影”,不阻拦,亦不建议。它只是一个可以引发象征联想的合理现象。联想总是难免的,生活中最方便的娱乐就是想象力。


2016年12月31日,是曾经京沪两大报——《京华时报》和《东方早报》纸媒停刊的日子。《东方早报》人员将全线转入“澎湃”,《京华时报》则在今日最后一期的封面提到“京华网全新改版 APP‘京华圈’元旦上线”。


1997年岁末上映的冯小刚导演作品《甲方乙方》的最后一句话,即:“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读者君知道,这是一个灵光消逝的时代,也是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这句电影台词很精彩,它将在今天你看到的很多公众号推送里都被看见,不过,那又能怎么样呢?


2016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今天的推送将是一份不完全的停刊纸媒名单,有些你看过,有些你听过,有些你没有。变化的只是介质,不变化的只有时间的流逝。


那么还是说一句吧:“2016年过去了,我很怀念这些纸媒。”



《东方早报》

 

《东方早报》2016年12月31日头版


 

创报时间:2003年7月7日

 

停刊时间:2017年1月1日

 

动向:员工整体转入“澎湃”新闻网


今天是2016年的最后一天。东方早报决定从明天,也就是2017年1月1日起,不再出版纸质版。


但是,今天我们不说再见。


东方早报虽然休刊了,但东方早报原有的新闻报道、舆论引导功能,将全部转移到澎湃新闻网。


2014年7月22日,上海报业集团所属东方早报团队打造的时政类新媒体——澎湃新闻网上线。两年多来,澎湃新闻网已成为全国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品牌。东方早报向澎湃新闻网彻底转型,水到渠成,势所必然。


澎湃新闻网是东方早报文脉的相继、薪火的相传、理念的破茧化蝶。时代在变,我们也将与时俱进,以最有力的传播方式服务于寄予我们莫大信任的受众。


2003年7月7日,东方早报正式出版发行。13年里,东方早报与上海这座城市相行相伴,忠实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化和进步。


这13年里,东方早报始终保持对严肃、专业议题的关注,《上海书评》《艺术评论》《身体》《上海经济评论》专刊在小众和大众之间搭建起桥梁,撑起了一片小小的文化天空。目前,《上海书评》《艺术评论》《身体》,已经在澎湃新闻网上线。


今后,澎湃新闻网也将延续东方早报的新闻理念:对光明的赞美,对美好的感动,对新闻事件的专业调查,对真相的追问。有思想,有锐气,有温度,一切曾经打动我们读者的地方,也将全部呈现在澎湃新闻网上。我们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今天,我们不说再见,因为我们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服务于我们的受众,从油墨飘香的报纸,全面转型为网络传播。


感谢13年来读者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也希望你们继续关注澎湃新闻网,因为那就是“我们”,而我们将一直与你们同在。

——东方早报社,2016年12月31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2016年12月31日头版


 

创报时间:2001年5月28日

 

停刊时间:2017年1月1日

 

动向:主要转向新媒体业务


明天,《京华时报》将不再用白纸黑字为您记录昨天。但《京华时报》的白屏黑字,将继续与您为伴。


2017年元旦,《京华时报》纸质版将休刊。同时,京华网、京华圈、京华微博、微信以及系列公号组成的《京华时报》新媒体矩阵,将为您即时推送新闻、资讯,为您更快地链接昨天、今天和明天,和您一起更多地与亲友分享,与陌生人碰撞。


《京华时报》的温度,仍然在您的手里,和您一起度过冬天,走进新的一年。就像过去的15年那样。


2001年5月28日,京城诞生了一家全新的综合类新闻都市报,命名为《京华时报》。一篇篇关注民生、担当道义、传播真相的新闻报道,连接了千家万户。


2011年,《京华时报》从《人民日报》来到北京市。在新的环境里,继续秉承使命,勉力尽责,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出掷地有声的报道。


变革大潮浩浩荡荡,顺势而为,尽早转型,是明智之举。


明天,《京华时报》将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停止纸质版印刷的都市报,全面转型新媒体,与15年前的创立一样,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改变从来不是件易事。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变革都不可能是简单、从容地转身。但我们相信,新闻理想不灭,专业精神长存,《京华时报》的辉煌一定可以延续。


感谢千万读者关心、信任《京华时报》。让我们一起放下厚重的纸,乘着新媒体的数字之帆,破浪前行。


期待千万新老朋友!《京华时报》新媒体,将迅速向你们靠近。


我们只是转身,我们不会离去。

——京华时报社,2016年12月31日


《新视线》

 

《新视线·明暗北欧》,2016年7月


 

创刊时间:2002年4月

 

停刊时间:2016年8月

 

动向:往期部分专题或出版成书


这应该是我俩最后一次为《新视线》杂志写编者言。本想平静地渡过最后的截稿日,但昨天微信微博的刷屏,让我们还是多少有些伤感,花了很长的时间认真地看完了所有人的留言,第一次感受到这么多读者对新视线的热爱,这是作为一个媒体人最大的幸福。这一刻,才真的意识到,从明天开始,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去想下一期主题是什么了。回想这8年时间,95期杂志,太多的画面浮现,太多东西堵在心里。


08年4月,我们两个离开了曾经最爱的《COLORS))杂志,回到上海接手《新视线》,5月12号那天刚组建的团队第一次一起吃了个饭,回办公室的路上我们感受到了从坟川传来的震感。之后的一个半月,我们制作了第一期改版的新视线,川久保玲特辑。此后的8年时间,我们和团队经历了数不清的加班夜晚,在各个城市奔波,步履不停。我们换了4次办公室,团队5次更迭,从上海搬到北京。95期杂志,我们几乎记得每一个封面,每一期封面故事,每一次热烈的讨论。相信这本杂志,已经彻底改变了《新视线》团队的每一个人。在这里,想谢谢每一位为《新视线》努力过的团队成员,谢谢你们用你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激情和时间与我们并肩作战,谢谢你们忍受了我们的苛刻和偏执,希望这是你们人生中最激烈,也是最宝贵的一段经历。


我们会告诉每一个来面试的新人,新视线的招人标准;一、充满热情,二、开放,三、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这是我们理想中的团队状态,我们这样解释这三个标准:“热情”就是你要选择你最想做的事情,加入你最想加入的团队,这样,你的一生都和喜欢的一群人,做喜欢的事情,也才会越做越好。“开放”就是不要按照惯性思维去想事情,所有已知的、固有的经验都可能让你变得狭隘,一定要不断的推翻打破它,接受不同的,新的东西。永远好奇,好奇心是一切发现不口改变的源动力。


我们曾给团队这样定义什么是好杂志:“一本不关心政治、没有人文关怀,不涉及到性、不好看、不幽默的杂志不是好杂志。”在我们眼里,世界上没有一件事、一个人是孤立存在的,每个存在都是政治、环境、经济、地理、军事、生物、宗教、科技、历史等等诸多因素的混合映射。我们好奇于事情之间的来龙去脉,相互作用,想了解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于是就形成了新视线的工作方法和逻辑。我们会选择充满开放性、甚至蕴含冲突的选题,从上万张图片里,选出最合适的图片关系,我们用信息图表展示复杂的时间线索、事件线索,我们强调设计为内容服务,用研究的方式把专题当作课题。


我们在奥运的时候谈权利建筑、谈法西斯美学,在经济危机的时候,谈创意在危机时带来的机遇,我们在讨论未来感设计的时候,谈论冷战,在梳理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时候,谈论历代苏联时期的领袖对建筑的影响。每一期新视线都是一个世界,无论我们在讲日本AV行业,还是一手EAK47步枪,他们都是我们的世界的一个缩影,他们是复杂的,不存在非黑即白,也不存在绝世孤立。


《地球目录》曾经深深的影响了包括乔布斯在内的那一代年轻人他们如何去改变这个世界,((COLORS))曾深深影响过我们如何用平视的角度,去平等客观地看待世界每一个角落,尊重每一个个体,这些伟大的杂志,他们教会我们的不是某种生存的技巧,而是塑造你的整个世界观。我们曾在微博里庆幸:“好在,在我年轻的时候,有我想追随的东西,这些东西至今让我激动不已。且永远追随。”我们追随的不管是一句话、一张图、一本杂志、一本书、一首歌、一部电影,还是一个人,在适当的时候,他们击中了我们,让我们热血沸腾


记得在做东京特辑的时候,森山大道曾对我们说过一句话二“青春的感性是有局限的,但那就是整个世界。”是的,我们的那些年轻时候的冲动,往往被看成可笑而偏执的,与这个社会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但那就是我们整个的世界,至少在那个曾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能自由,轻狂,愤怒,喜悦,热爱,燃烧,讥讽,调侃,痴迷,一往无前。希望我们的《新视线》,也能像{(地球目录}}、((COLORS》一样,在适当的时候,击中那些等待被击中的人。


感谢中国最有理想的媒体人邵忠先生,在这个最需要理想的时代,给了我们这些人最好的平台,去实践理想主义。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是《全球目录》最后一期的结束语,也是影响了乔布斯一生的一句话,通常的中文翻译是“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我们觉得简单的理解反而更有力量:保持热忱,保持天真。向《新视线》的八年,向我们和你们的热忱及天真,致敬。

——彭杨军&陈皎皎,2016年7月31日


《伊周femina》

 

《伊周femina》总第411期,2016年12月6日


 

创刊时间:2008年5月

 

停刊时间:2016年12月6日

 

动向:未知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人们最智慧也是最愚蠢,环境最光明也最灰暗。这也是一个“娱乐”越来越趋向于成为动词的时代。面对它,我们始终保持着一颗主动去创造的心。

……

《伊周femina》八年,一路有你们温柔相伴。不想说再见,但我们终究要习惯相遇和离别。在这8年时间里,伊姐常常会收到很多粉丝的后台留言,杂志晒图,看书心得,搭配求助,当然也有不少查漏甄误……你们对我们说的话,伊姐都有认真阅读,在此无法一一截图,只能郑重跟你们道一声:感谢!

——《最好的时光,最好的我们》,“伊周潮流”12月6日推送文章


《芭莎艺术》

 

《芭莎艺术》,2016年7月


 

创刊时间:2011年

 

停刊时间:2016年8月 

 

动向:未知


“最后一期芭莎艺术封面故事。为了这次拍摄,我们在影棚中搭建了一个徐累老师画作中构建的虚幻世界。”


《芭莎艺术》2016年7月徐累专题内文图


Editor/朱昕苗 Photo by 黎晓亮 Alexvi for BAZAAR ART July. lssue


《数码娱乐DVD导刊》

《数码娱乐DVD导刊》,2016年1/2月


 

创刊时间:2002年9月

 

停刊时间:2017年

 

动向:未知


DVD时代,曾经写过好几年的年度十大DVD,进入蓝光时代,改为年度十大蓝光,这样加起来有十几年,今年是最后一次写十大影碟了。之前十几年因担任《数码娱乐DVD导刊》主编的工作关系,每年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影碟,因此下笔有据,2017年1月1日,创刊15年的《数码娱乐DVD导刊》将停刊,与读者说再见。在《数码娱乐DVD导刊》工作,是我所能想到的最棒的工作,浏览电影经典、聆听幕后花絮,每看完一套花絮满载的影碟都有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预计未来不太有机会接触到各类影碟并钻研观摩,因此年度十大蓝光系列在此跟各位说一声:谢谢,再会。

——妖灵妖


《大众软件》

 

 

创刊时间:1995年

 

停刊时间:2016年12月

 

动向:暂时性休刊,同时发起众筹


2016年12月8日《大众软件》今天开始众筹6000元,用于支付“大软”2016年11月12月合刊杂志的制作、用纸、印刷、发行费用。其实这更像是免去了发行渠道的杂志直卖,参与众筹的人会获得一本即将绝版的《大众软件》,并附有编辑部历任编辑签名。


2016年12月23日,众筹结束,众筹款项达771020.39元。

——资料整合于“虎嗅”网


《私家地理》

 

 

创刊时间:2005年9月

 

停刊时间:2017年1月

 

动向:新媒体频道继续更新


各位《私家地理》杂志亲爱的读者们:


很遗憾,因为不可抗原因,《私家地理》杂志(纸本)将于2017年1月起正式停刊。


感谢各位十一年来一直不变的关爱,感谢你们的不离不弃、风雨同路!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现在是曲终人散的时候啦,不得不说和你们再见!


我们将主要转向新媒体平台,私家地理的澎湃频道(澎湃新闻/生活/私家地理)、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将保持内容更新。


欢迎继续关注!

——《私家地理》杂志编辑部全体同事敬上


辽宁《时代商报》

时代商报2016年8月31日头版 


 

创报时间:1999年

 

停刊时间:2016年9月1日 

 

动向:未知


本期报纸,是时代商报的最后一期,时代商报明起休刊。在此,深深感谢所有一直关注、支持、陪伴我们的读者。


时光的深处,会留住铅字的重量。


从1999年8月8日的第一份时代商报,到今天的第5898期,共同经历了17载四季的轮回之后,我们带着沉甸甸的回忆,与朝夕相处的这座城市、万千读者挥手作别。


17年来,从东北第一份以商命名的日报,到辽沈地区第一张与国际财经媒体通行的瘦报,到沈城首个码上阅读专版,我们始终秉持“商”的特质,传播和倡导优秀的商业精神,让读者从中获取他们最需要的资讯、观点、角度、服务与机遇。


历史发展有其必然,媒体融合发展自有轨迹。顺应市场,主动选择,休刊,只是形式的结束,商报的精神仍在,一些商报人将会走上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内新的工作岗位,继续生产出优质新闻内容,通过新的信息载体为读者服务。


再次感谢亲爱的读者。

——本报编辑部 ,2016年8月31日


香港《太阳报》

 

 

创报时间:1999年3月18日

 

停刊时间:2016年4月1日 

 

动向:休刊,不排除复刊可能


香港东方报业集团3月29日发布公告,称由于香港近年营商环境转差,董事会决定从4月1日起暂停出版旗下报章《太阳报》,该报的电子报和网站亦将从同日起停止运作,但不排除经济及营商环境改善后复刊;公告还称,集团将重整资源,强化其他业务发展。据香港电台了解,此次停刊将有300至400名员工受影响。


《太阳报》于1999年3月创刊,以年轻读者为对象。东方报业集团2015年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该报销量已连续16年位列香港中文报章的第3名,2014年底的读者人数为174万人。


这是继去年7月创刊56年的《新报》停刊后,香港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再次有收费报章停刊。香港记者协会主席岑倚兰认为,香港的媒体行业正在洗牌中,不排除再有收费报刊结业,亦有新的周刊和大型网媒涌现。

——资料来源于“端传媒”



本文素材来源于自东方早报、京华时报、澎湃新闻、端传媒、artnet新闻、虎嗅、观媒、豆瓣广播及个人微博,部分内容稍有遗漏,还请谅解。整合与编辑:一一。


《读者》2016年度好书盘点:这10本书一定不要错过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可购买《读者》2016年度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