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八点,GSK 内部邮件通知将对其位于中国研发中心的全球神经科学领域研发活动进行缩小,部分项目将遭到终止,部分项目将转入其美国的 Upper Providence 研发中心,并将于 11 月底之前关闭位于上海张江的神经疾病研发中心,可能裁减一百多个 Research(临床前研发)人员(有传减研发人员可以拿到 N + 6 的补偿),部分在研项目转回美国的研发总部,临床开发团队得到保留,随后,很多媒体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有福利!)
对此,GSK 向媒体回应到:
“作为聚焦研发战略的一部分,我们将缩小全球神经科学领域的研发活动范围,包括终止一些研发项目。在上海开展的神经系统药物研发方面的优先研发项目将会继续进行,并将转入位于美国 Upper Providence 的研发中心。这次转型将确保我们能在关键项目上继续开展工作,并将其与未来药物发现研发团队整合。
预计在未来两年中,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药物开发团队规模继续扩大,积极推动在中国的新药开发工作。我们专注于在中国的发展,并将继续基于中国市场的需求,致力于中国的研发活动。我们的研发投资将聚焦在能够对患者产生真正影响、推动中国公共卫生发展的领域,特别凭借我们位于北京的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研究所开展的研发活动,以及创新临床研究的开展和针对中国基础医疗建设的投入。”
据悉,GSK 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全球研发中心创建于 2007 年,曾是中国跨国公司中最大的研发中心,也是 GSK 全球第三大研发中心,也是因为它是唯一一家跨国大药厂将其核心疾病领域的完整研发产业链设置在中国。它曾作为 GSK 全球神经科学基地,为全世界神经疾病患者发现和开发新药;重点疾病领域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和各种疼痛疾病;团队在北京、广州和上海拥有超过 350 名科学家和医生,与欧美各全球研发中心保持联系。
如此大规模的研发中心,为何突然间宣布要关闭,这要从 GSK 的现任 CEO Emma Walmsley 说起。
Emma Walmsley
2016 年 9 月,GSK 宣布原其消费保健品 CEO Emma Walmsley 会在 2017 年 3 月 31 日正式接替即将退休的 CEO AndrewWitty,由此,Walmsley 也成为了第一位掌管跨国药企的女性 CEO,在加入 GSK 之前,Emma Walmsley 曾在欧莱雅工作 17 年,并在巴黎、伦敦和纽约担任多个营销和综合管理的职位,2007 年起她在上海担任欧莱雅中国的消费品总经理,2010 年,Emma Walmsley 加入 GSK ,主要负责 GSK 的消费者保健业务,GSK 消费者保健部是 GSK 与瑞士诺华联合创办的合资企业,成立于 2015 年 3 月,Emma 自该部成立一直担任其 CEO。2015 年的营业额是 60 亿欧元,GSK 消费者保健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保健品公司之一,产品覆盖健康、口腔健康、营养和皮肤健康。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支撑之下,该公司拥有一批最值得信赖和喜爱的着名的全球品牌,包括扑热息痛、扶他林、舒适达、好立克。
而此次闭上海研发中心则是 Emma Walmsley 重组计划中一部分,在 7 月 26 日召开的 GSK 第二季度季报及投资者大会期间,Walmsley 首次公布了上任后的重组计划,她决定将 GSK 80% 的研发费用集中投入在其两大核心治疗领域 -- 呼吸疾病和 HIV/ 传染病,以及两大潜力治疗领域免疫炎症和肿瘤。很显然,GSK 传统强项中枢神经领域已不在 Walmsley 的计划中了。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表面来看,GSK 研发中心之所以出现当下的变动,直接原因是新任 CEO 调整研发策略,砍掉了除肿瘤和免疫炎症以外的 30 多个研发项目,中国研发中心不幸在列。然而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中国研发中心在跨国药企的定位和价值不明,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尝试后(楼盖起来了,人才招来了,研发中心成立起来了),发现与预期并不符,于是现在换了个思路做研发:从自己包揽一切转向与外部共同研发。近十年全球上市的重磅新药有一半是跨国药企从小型研发公司买来的,例如 Sovaldi、Humira、Opivo、 Imbruvica 和 Ibrance 等。因此保留需要较大人力资源和管理能力的临床开发环节,把高风险的早期研发环节剥离外包或者跟风投合资(例如礼来亚洲基金投资了很几家本土新药研发公司),充分发挥小型研发公司高效、低成本的优势,都是很不错的研发风险共担模式。国内药企如恒瑞、绿叶、信达、和黄和再鼎等都成功将在研新药上临床前转让给跨国药企,百济神州还拿股份换了新基的上市产品和销售团队,这也是中国本土研发实力提升后对迫使跨国药企研发策略做的改变。
上述行业人士还指出,跨国药企和中国都变得更加成熟,以什么形式在中国做研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提高中国新药研发能力以及加快新药在中国的引入。没有实体研发中心未必表示不重视中国,中国医药市场已经是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也不遥远,这样的市场哪家药企会不为它而研发呢。
来源:医谷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点击左下角,填写报名信息,参与本期在线交流即有机会参与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