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天津日报
媒体新闻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植物星球  ·  开春,Burberry格子奢花第一名 ·  昨天  
植物星球  ·  立春,樱花初开,狼尾蕨绿 ·  3 天前  
昆明广播电视台  ·  视听日历|你好昆明:“躺”在滇池边 ·  3 天前  
昆明广播电视台  ·  视听日历|你好昆明:“躺”在滇池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天津日报

锚定战略牵引 协同走深走实 | 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

天津日报  · 公众号  ·  · 2025-01-31 10:38

正文


记者 | 魏彧 周志强 张立平 王音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项目进展迅速。本报记者 钱进 通讯员 李宏光 摄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殷殷重托,回响津城。


回望龙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天津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勇担使命、开拓进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


谆谆教诲,领航前行。感恩奋进,笃行不怠。


过去一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主战略和主抓手,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协同发展持续走深走实,在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中勇担使命、开拓进取。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一年来,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天津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积极办好协同的事;立足“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港口区位交通、产业技术基础等优势,扎实办好自身发展的事。


融入“京津冀”、融合“科教人”、赋能“港产城”,天津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中不断迈出新步伐、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


踏上新征程 勇担“新使命”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新时代首个区域重大战略。

在每一个关键环节、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定向领航,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十周年。新征程新起点,历史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天津指明方向、赋予使命,令全市上下备受鼓舞和鞭策。

对标对表,在“学”上拓深度——

一年来,全市紧紧抓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战略牵引,以学促干、狠抓落实,持续推动形成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2024年2月3日,市委第一时间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和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2月26日,天津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工作会议召开,进行专题部署;2月27日至28日,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天津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决定》和全会决议,明确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天津发展全局的战略牵引,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完善细化“十项行动”目标任务,努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强化机制,在“深”上下功夫——

一年来,天津不断深化与京冀各层面交流协作,三地共促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愈加深入、举措愈加精准。

2024年2月,三地党政主要领导联合实地调研武清、廊坊、通州,共商合作大计。5月,在津召开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盘点上次会议以来工作成效,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围绕科创平台建设、重点产业链布局、“通武廊”一体化发展等制定4个行动方案。三地人大、政协协同纳入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协同立法监督和协商议政。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会议、政法工作联席会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联席会议等召开,各条线、各领域进一步深化协同联动,凝聚强大工作合力。

善作善成,在“实”上见成效——

一年来,天津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战略机遇、战略优势,用足用好自身资源禀赋,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4%和17.4%……

串串振奋人心的数字,让人信心更加坚定、意志更加执着——融入大战略,服务大战略,天津高质量发展持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融入大战略 办好“协同事”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京津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在这个大时代、大背景下,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天津重任在肩。

一年来,我市在主动融入、全面协同中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积极办好协同的事,推动波澜壮阔的“大写意”呈现为可感可及的“工笔画”。

——“一张图谱,如何打造产业‘共赢链’?”

春节期间,经纬恒润天津工厂自动化生产线持续运转,企业为保证新的产品订单及时交付供应,提前全面开工。从“北京研发、天津生产”到在津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这家总部位于北京的汽车电子零部件重要生产企业落户天津9年来,得益于京津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度互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4年启用的天津新工厂,规模是原先厂房的10倍,产值提升超30%。

一年来,京津冀三地“链”上共造一辆车、共建一批园的产业协同实景图不断呈现。三地携手推进“六链五群”建设,共绘六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让先进产业集群攥指成拳。在2024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上,总投资超400亿元的60余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天津牵头培育的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协同培育的京津冀集成电路、安全应急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集群,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四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一次‘同框’,缘何引发刷屏?”

“我看到了北京西山!坐标天津。”2024年夏秋间,多位网友拍下的短视频和照片火爆出圈。不少网友跟帖并发图:“我也看到了天津的盘山!坐标北京。”晴空丽日之下,美景“神奇同框”引发了一大波刷屏,让人津津乐道。

一年来,三地积极构建区域“大生态”格局,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的“双赢”之路。2024年,天津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8%,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6天;天津“三北”工程区完成营造林3095亩,超额完成年度造林绿化任务;怀抱七里海湿地的宁河区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京津绿肺”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三地群众的获得感“稳稳哒”!

——“一通电话,能解决哪些问题?”

“我们可以给您转接一下廊坊市12345热线。”在天津工作的马先生拨打天津市12345热线,咨询原驾校报名档案注销手续,通过京津冀热线 “一键互转”,很快办完。

一年来,三地同频共振,百姓畅享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继续教育资格、社会保险待遇资格、人力资源服务从业资格实现三地互认,京津冀联合发布社保服务“同事同标”事项。

——“一张卡,能带来多少便利?”

2024年9月,《天津市推进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规定》经由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社保卡已从过去的看病就医、金融支付功能,拓展到政务服务、人社服务、就医购药、交通出行、文化体验、旅游观光、待遇发放、公共信用等应用场景,多项功能实现“一卡通办”。

一年来,三地社保卡服务实现业务互认、数据互通、功能对接。住在河西区的刘大爷是河北保定人,前些天因心脏病住院治疗。让他感到贴心的是,京津冀三地异地就医取消了备案,北京籍、河北籍患者在本市就诊无需提前申请备案,同城化的服务举措令刘大爷连连点赞。

——“一盘棋,承载了怎样的幸福生活?”

一年来,三地将百姓关注的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难点、热点问题一体化推进。卫生健康领域加快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引进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滨海新区政府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深化合作,共建市第五中心医院;我市持续组织选派医疗卫生专家人才,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此外,三地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一大批常用药和手术耗材价格大幅下降。


京津冀教育协同数字平台启动,三地开展联合教研、课程共享。天津一中、四中、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与雄安新区开展合作办学。天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三地共同建设京津冀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园区。

一年来,京津冀地区文化旅游持续升温,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三地“亲上加亲”。迎春大联欢、欢享庙会、乐享冰雪、历史文化主题游、博物馆里过大年……眼下,“瓣瓣同心京津冀,欢欢喜喜过大年”系列活动,更将乙巳新春的节日氛围推向高潮。

汇聚新动能 唱响“双城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