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二大叔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欢迎进入思考与阅读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国大家谈  ·  英国大家谈商务合作及转载须知 ·  15 小时前  
晨枫老苑  ·  战斗机换发是否需要重新研发发动机数控 ·  昨天  
晨枫老苑  ·  战斗机换发是否需要重新研发发动机数控 ·  昨天  
英国那些事儿  ·  157头伪虎鲸集体搁浅!然而救援困难,人们决 ... ·  2 天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新闻联播:我国古树名木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  2 天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新闻联播:我国古树名木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不二大叔

人民日报推荐:养成松弛感的9个方法(建议收藏)

不二大叔  · 公众号  ·  · 2024-07-09 21:20

正文

点击上方即可收 听主播 安然 音频

作者 | 有书子乔 来源 | 有书(ID:youshucc)

结尾 :陈嘉桦、吴青峰 - 你被写在我的歌里


你有没有发现有这样两类人:


一类是生活中总是忙忙碌碌,没有一丝空隙;


另一类则忙中有序,闲中有趣,内心淡定从容。

而之所以有如此差距,就在于有些人早已把心态调成了松弛模式。


当你心态放轻松了,生活自然就顺遂了。


今天,分享《人民日报》推荐的这9个方法,帮助你养成松弛感,不忧不惧,活出想要的样子。


接纳自己


齐国大臣晏婴,由于个子矮小,只有一般人的一半高,所以常遭受他人的讥笑。


有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而迎接他的楚国官员故意不开正面的大门,只在城门一侧开了扇小门,让晏婴由此入城。


晏婴知道,这是有意侮辱他,于是他不卑不亢地说:


“看眼下情景,难道楚国的待客之道是钻狗洞?


狗的国家才有狗洞,难道楚王认为自己的国家是狗国?”


楚国官员听后,感到羞愧,便恭敬地迎他从大门入城。


故事听起来波澜不惊,却是宴婴向世人展示接纳的一种崇高境界。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觉很累,并非因为我们不好,只不过是自己太在意外界的声音,被情绪勒索了。


追求完美是人之常情,而接纳自己,却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和能力。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接纳自己,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懂得与不完美和解,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感受当下


曾看到一句话:


“人生如过客,欢欢喜喜的来,高高兴兴的走,最重要的是把握当下。


确实,一个人倘若内心安定自在,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都能够悠闲自得。


六祖惠能初到弘忍大师的道场时,本为修行佛法而来,不曾想弘忍大师却让他打杂。


但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也没有因为做小事杂事而感到失落和郁闷。


相反,他随遇而安,打柴的时候就好好做一个樵夫,打杂的时候就好好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在他看来,人生中的很多烦恼,都源自我们对过往执念,对未来忧虑。


却不知,有松弛感地享受当下,才是生活正确的打开方式。


把今天的事情做好,把今天的心情顾好,就足够了。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热气腾腾地活着,安于当下,感受当下。


放慢节奏


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队印第安牧民赶着羊群,朝着日落的地方走,他们的行走速度很快,但每走一段距离,就会停下来。


这时,牧民们悠闲地抽着几袋烟,然后开始热情地跳舞、唱歌、享受恬静时光……


有路人见此情景,好奇地问:


“你们不着急赶路吗,还不抓紧,否则天黑之前就到不了了?”


牧民则回答:


“不急,慢下来,是为了生活,也是为了更好地上路啊。”


细细想来,牧民的这种松弛感,何尝不是一种补充能量的方式。


作家毕淑敏曾说:


“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太阳一点点升起,一点点落下。


花一朵朵开,一瓣瓣地落下。


稻谷的成熟,都慢得很。”


慢是现代人的一种稀缺能力,更是爱自己的一门艺术。


事缓则圆,人缓则安,允许自己放慢节奏,才能真正体悟生命中的美好。



学做减法


在撒哈拉大沙漠上,有一种树叫“光棍树”,它是唯一能够抵抗风沙大又干旱的环境的树木。


为了让生命得以延展,“光棍树”不惜褪尽所有叶子,以把更多的养分供给树干,并借此存活于茫茫沙海。


因为勇于断舍离,懂得适时脱落树叶,“光棍树”才能更好存活。


这是树的智慧,又何尝不是人生之道?


生活中,大多数人习惯了给人生做加法,不停地追求物质满足感,殊不知,过度的欲望反而成了心理上的一种奴役。


想起《传习录》中一句话: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人生,追求向往的生活无可厚非,但人生的欲望却要学会“减”。


唯有学会适时放空自己,不断做减法,摆脱负累的“冗杂”,你才能让自己轻装前行,走得更远。


享受过程


前不久,亚洲羽毛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决赛中,湖北姑娘王祉怡以2:0夺冠。


但因为她的总积分在国家队中排名第四,所以无缘巴黎奥运会。


之后在采访中,有记者问:


“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王祉怡说:


“更享受为目标去奋斗的过程,这个过程对自己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确实,就像邓亚萍在《圆桌派》中曾说:


“在比赛中,一旦有了‘我要赢’这种心态,那么一定会自乱阵脚,以失败收场。”


所以,与其过度关注成败的结果,不如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正因如此,王祉怡在过程中分秒必争,一分一分累计,最终赢得比赛胜利。


听过一句话:


“人生最要紧的是过程,不是结果,人生是来享受过程的。”


我们在追求成就和面对挑战的同时,不能忽略了生活本身的价值和美好。


要知道,人生乐趣往往隐藏在过程中,结果只不过是一段过程之后的一秒钟的高潮。


学会笑对生活,享受过程,才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分清主次


《墨菲定律》书中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上实验课,他在桌子上放了一个玻璃罐,然后把一些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


接着他问学生:


“这个罐子是满的吗?”


学生回答:


“是的,满了。”


他会心一笑,又拿出一袋沙子和小碎石,同样地倒进罐里。


再问学生:


"现在是满的吗?"


这时,他依然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


不曾想,苏格拉底又拿出一瓶水,继续向填满了鹅卵石、碎石头和沙子的罐子里倒进去。


然后他告诉学生,如果不先放鹅卵石,其他东西就没有机会放进去了。


学生们恍然大悟。


同样的道理,在生活中,凡事也都有本末、次序之分,并不是每件事都同等重要。


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说: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所以,我们要学会区分主次,首先找到自己的“鹅卵石”。


只有把握住重心,明确目标和优先级,才能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拒绝内耗


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行为:


一件小事,就能让自己纠结很久,胡思乱想;


对目标、对人生很迷茫,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总是拖延,明明一周的工作量,非要到最后一天才开始做;


敏感多疑,有些“玻璃心”,常常被别人的看法影响……


如果你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说明你是一个“精神内耗者”。


作家岸见一郎说过:


“比起与他人的磨合,人与自己的内耗,往往更加惨烈。”


内耗,是束缚自我的精神枷锁,是对自我心理的磨损。


每天活在自我幻想的内争世界里,既打不赢假想敌,也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我。


而真正厉害的人,早已将自己养成了”反内耗“体质。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握当下,专注眼前,一切便自有答案。


所以,从现在开始,不多想,不纠缠,勇敢一点,大胆冲破禁锢自己的牢笼。


要相信,卸下内心的重负,自信笃定地前行,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劳逸结合


最近接触到的一个概念叫“休息羞耻”。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一天中什么正事都没干就休息,内心就会产生深深的罪恶感,从而陷入愧疚自责中,无法放松。


其实这也揭示了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一些人对休息的焦虑情绪,以及对“无所事事”的恐慌。


所以,他们就像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推动着,始终步履不停,好像一旦停下就会被赶超一样。


毛姆在《吞食魔果的人》中谈到:


“闲暇是人类能够拥有的最高无价之宝。


可惜庸人太多,甚至不懂如何去争取闲暇。”


确实,人生有很多种形态,一味遵循社会时钟去“赶”生活,反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治愈时刻。


好好休息,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一种滋养方式。


因为停止对自我的”剥削“,才能寻求内在松弛和平衡,让我们全力奔跑的时候,更有张力。


人活一世,无须把生活塞得太满,让自己过得太紧绷。


劳逸结合,学会休息和暂停,按照自己的步调来生活,才是惬意人生。


积极暗示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修补匠索拉利奥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地对自己说:


“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像安东尼奥那样伟大的画家。”


而每次说完,他都能满怀激情和信心地投入到一天的生活中。


没想到,十年后,他竟真的成为了一个超过安东尼奥的著名画家。


心理学上说:


“你选择相信什么,未来就会发生什么。”


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暗示,有时它比事实本身更重要。


相反,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有些人或是为没发生的事担惊受怕;或是为臆想一些困难困扰。


殊不知,这些焦虑背后,却是他内心对自己进行一遍遍的负面暗示造成的。


保持怎样的心态,决定了你会有什么样的生活。


凡事都往好处想,每天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你会发现,所有的焦虑都会自动消解。



有人说:


“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场长跑,松弛感就是优选的状态。”


确实,太用力的人生,走不远。


只有放松,全部潜在能量才会释放出来,协同你达到完美。


所以,一个人“松弛感”越高,幸福感往往越强。


点个【 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