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外5号
CTR媒体融合研究院官方账号。作为中国第一家专注于媒体融合的研究院,集结国内外一线专家学者,媒体、互联网操盘手,为传统媒体探求破冰之路,解决之道;为互联网企业找寻与媒体基因的融合之法,跨界之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交建  ·  奋进之春丨中交集团这些项目迎来重大进展③ ·  1小时前  
中国铁建  ·  中国铁建召开总部部门2024年度绩效考核现场 ... ·  5 小时前  
中国交建  ·  中交集团召开战略系统2025年重点工作部署会 ·  2 天前  
中国交建  ·  解锁工程加速度的“安全密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德外5号

AI、物联网、智能大数据,俄报告预测新媒体五大趋势 |德外独家

德外5号  · 公众号  ·  · 2017-06-02 19:53

正文


来源:《Journalist》杂志(俄)

作者:马克西姆·克尔涅夫

弗谢沃洛德·普利亚

编译:胡慧颖


写稿机器人真的会代替记者写新闻吗?2017年还会出现何种形式的新媒体?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数字化挑战?俄罗斯分析公司MediaToolbox为《Journalist》杂志撰写的年度报告为你分析了2017年媒体发展的5大趋势。

机器人写稿趋势不可逆


最近五年,采用机器人写稿已愈发常见。机器人选题和报道的速度都比记者要快,它不仅可以完成编辑工作,甚至可以写诗。自动化写作服务公司Narrative Science甚至早在2012年就开始为福布斯网站写稿(Forbes.com)。但对这场后工业时代革命,专家们的看法却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会使成百上千的专业记者面临失业的风险,而也有人认为机器人采写新闻能使记者得到解放。



此外,发展这项技术也存在一个严重风险,即机器人伦理和人类伦理的差异。盲目在媒体工作中使用机器人会直接威胁基于人类伦理的信息安全。而且采用机器人采写新闻甚至会造成破坏式的宣传。因为机器人没有细微的、变通的对反社会行为言论的监测,很可能生产出偏向性别歧视、种族主义、恋童癖,甚至是宣传毒品和自杀的新闻产品。相反,如果机器人制造者采取系统的心理影响,机器人记者甚至会生产出煽动仇恨等有关的新闻内容。所以,制定相关的规则以及评判新闻标准至关重要,而由谁来建立这些标准也变得极其重要。可见,这将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文明挑战,关于道德和伦理的思想交锋不可避免。解决方案是在伦理冲突中找到共识。文化、科学、医药、媒体等领域的公认权威人士的建议或成为参考标准。

*关键思想: 今天的机器人就像孩子,成年人教他们什么,他们就会传播什么。鉴于信息全球覆盖率的提升和新闻机器人不知疲倦的特性,伦理问题的管控成为一大问题。

物联网时代,冰箱也是媒体


物联网变革之后,我们身边的东西都在变成传播媒介。连接到网络的物品不仅能彼此交换信息,还能与人友好交流。随着会话界面、语音助手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物的进一步媒介化是未来趋势。



冰箱将开口说话,告知用户食物的新鲜度并为用户制定膳食计划;安装传感器的牙刷、洗脸池和马桶则能充当用户的健康顾问;甚至光线、温度和湿度都能基于用户的物理参数自行调节……而这些从2017年开始都将变得越来越常见。


这些东西在将来或许不仅能跟人交流,性格还可以由主人自行设定。维克多·佩列文在小说《SNUFF》中的想像或许会成为一种真实的媒介需求。

*关键思想: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品也在逐步媒介化。物品可与人类产生语言交流,甚至带有情绪与性格。

人人都将成为新闻记者


技术的发展带来新闻业的解放,新闻工作对专门的机构、品牌、技术甚至从业者的依赖都会越来越低,新闻会变成每个受众的个人选择,而这也会使得受众不由自主地成为关心公共利益的博主或积极分子。如鲁斯兰·列维耶夫成立调查小组Conflict Intelligence Team就是这样。列维耶夫原是一位不关心新闻的航空迷,通过2011年至2012年的民间抗议活动接触到新闻工作,并在乌克兰和叙利亚事件发生后开始自行从事社会调查工作。


一个门外汉初期新闻工作水平或许不高,但在强烈的学习动机下,即使不是记者也能快速掌握从事新闻工作的能力。这一趋势仍在加剧,随着旧的新闻工作形式的不断消逝,新的社区、平台以及对社会需求和问题有高灵敏度和关注度的作者或团体将会不断涌现。

*关键思想: 新闻从物质载体解放出来,使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即使你并未想过公众利益,也可能为人们做些好事;即使你并不想以此为生,也可能受到新闻工作的感染。只要有意愿,技能和技巧成为第二位。

行动新闻霸屏:立竿要见影


现在网上有太多的搞笑图片和认知测试,受众对新闻调查开始重新萌生需求。不管你的调查发布在大媒体还是小博客上,读者们只关心具体结果。行动新闻(Action-journalism)就是满足读者此类需求的出路,它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迅速给出反馈,成为向政府和大企业施压的工具,读者也会感觉“他们写的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并会为此做出付出金钱、参与度和注意力的准备。


但离开了必要工具和相应方法,新闻调查很难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去年的预测中,我们曾谈到事实发现工具(fact-finding tools)的发展,其发展的势头比预估的更为明显。


*关键思想: 想要一批可以带来价值的忠实受众?那就不仅要给他们新闻内容,还要让他们看到,新闻报道后现实真的发生了改变。

纯看数据向智能数据转变


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同样有用,随意使用数据甚至有害,纯数据可能导向不正确的目标,塑造虚假神话。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单纯对页面浏览量的追逐,相关数据未必代表真实的浏览数据,甚至会存在造假现象。


数据应当在社会互动中智能化。如你的Uber打分后,贷款、保险等其他方面也会依据该分数对你进行评估。因此,对基于预测的数据应保持警觉,这是比机器人伦理还要复杂的任务,很多专家学者也都给出了开放式的判断,但现在需要更加现实的思考。


*关键思想: 获得数据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正确地解读。从大数据里得出错误结论或追求数据虚高有可能比不看数据后果更严重。




中国第一家

专注媒体融合的研究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