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新网
实时、原创、专业的财经新闻集散地。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你需要选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10000000辆!全球第一! ·  4 天前  
财经杂志  ·  北京哪些行业薪酬高?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新网

封面报道 | 共享单车漩涡

财新网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10 11:30

正文

作为资本快速驱动下的又一产业样本,共享单车从无到有急速扩张,将骑向何方?



共享单车漩涡

记者 刘晓景 屈运栩


不可思议,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主流代步工具自行车,30年后会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占领神州大地。

2016年初,以“小黄车”和“小橙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分别从北京几所高校和上海两地出发,以每个月净增数十万辆的速度抢占了城市的街道。至2017年初,各种颜色的单车蜂拥而出,市场整体投放量超过300万辆,进入近50个城市。

2017年3月,财新记者走访调查了天津、江苏两大自行车制造基地,了解到今年“小黄车”ofo的订单量约为2000万辆,“小橙车”摩拜的订单量则超过1000万辆,“小蓝车”bluegogo预计投放600万-800万辆,老牌自行车厂商永久推出的优拜单车约为280万辆等。业界预计,2017年共享单车的总订单量势必突破3000万辆。这是什么概念?2016年中国自行车全行业总产量不过5303万辆。

烈火烹油,摩拜与ofo成为2016年以来最受风险投资基金(VC)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追捧的新经济公司。两家公司在一年内就从A轮融资走到C轮、D轮,吸收了超过12亿美元的投资,数十家投资机构、互联网巨头扎堆争抢投资份额。超过30家共享单车公司急速冲入市场。

这一新兴行业急速膨胀的情状,不亚于当年的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外卖和网约车。



共享单车给消费者带来巨大便利而备受欢迎,商业模式看似也不复杂:上游造车、下游铺市场,按骑行次数获取低额、高频收入,扣除各项成本后为利润。尽管这一模式现在还在“烧钱”、跑马圈地阶段,远远谈不上盈利,但模式简单意味着可复制性强,谁有规模运营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谁能打通上下游、抢占地盘,谁就能获得竞争优势,并吸引资本。简言之,两轮单车的竞争是四轮网约车热潮后,又一个资本驱动的产业样板。


……


精彩内容节选:

争议“3000万辆”

“目前没有任何模型可以预估单车市场什么时候会饱和。”一位共享单车融资机构人士称,单一车辆的毛利率水平是共享单车主要的盈利衡量标准,“现在向市场投放单车仍然显示毛利率上升。理论上到毛利率持平或开始下滑时,投放就会停止。”

资本推动补贴大战

“如果目前的竞争态势继续白热化,折损率恐怕会提高。”一位业内人士称,在免费骑行、补贴用户的各类举措下,共享单车的盈利预期只会越拉越长。多位业内人士预估,未来半年对共享单车的格局奠定至关重要。

地方政府监管出手

目前,行业和政府正在为车辆报废时间、硬件的具体要求等讨论博弈,“三年报废”“电子锁芯”等争议焦点一旦最终落地,很多共享单车企业将面临更换锁芯、增加GPS等硬件成本,报废期限也将影响其盈利时间点。

押金风险

除了监管风险,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押金风险是共享单车企业最大的风险”。就像第三方支付巨量的备付金资金池一样,共享单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押金形成的资金池,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管,资金被挪用等金融风险确实存在。

新经济漩涡

可见的需求、简单的盈利逻辑,是资本最初杀入共享单车的基本判断。从O2O、网约车到共享单车,资本都寄望于通过快速“烧钱式”竞争形成“小巨头”。但随着融资持续不断,估值节节追高,后续跟进的资本心态也开始出现微妙变化。

财新实习记者阳梦琪对此文亦有贡献




辅文
 
被颠覆的自行车


文 | 记者 刘晓景 屈运栩 

图 | 记者 杨一凡


3月11日,天津静海区,“中华老字号”自行车厂商飞鸽整车组装厂,几百名工人周末加班,赶制ofo订单


共享单车蜂拥而出,快速复制着“资本带动订单”的模式。“这是自行车行业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一位有20多年从业经验的自行车业人士称。

巨量的共享单车订单引发了连锁反应,零配件和人工成本迅速攀升。面对订单的诱惑,生产厂家是否应该投入扩大产能?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工成本,是否应该投入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共享单车的热潮会不会骤然消退?自行车厂商在行业巨变面前,应如何应变以消化共享单车带来的机会和冲击?

……


精彩内容节选:


飞来的订单

凤凰自行车行政负责人徐力称,一个组装熟练工的培养至少需要4个-6个月,设计研发人才更是奇缺。“恐怕工人招来了,共享单车的热度也过去了。”多家自行车厂负责人都表露了类似的担忧。

“最怕共享单车突然没了”

“最怕的就是共享单车突然没了。”郭晶晶说,快速扩充产能对于中小厂商来说是非常疯狂的事情,一旦出问题,非但前期的钱白赚,小工厂还可能因此倒闭。

消化冲击波

700bike创始人张向东认为,在共享单车影响下,自行车行业的巨变已然开始,“传统自行车厂现在为了拿到共享单车的订单而扩大产能,尤其是扩建生产劣质自行车的产能,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它们还是生产企业的思维方式,缺乏设计能力,难以转型中高端,最后一定是倒闭潮。”但张向东认为,“行业不一定会出现大崩盘,企业会自己调整。”


……

本文为2017年4月10日出版的《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财小新提示:


想阅读全文?有两种方式可选。


1,注册财新网通行证,每月即可免费阅读五篇《财新周刊》文章。


2,点击左下“原文链接”,长按下方二维码购买《财新周刊》阅读权限,一个月仅售40元,超值尊享!


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