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海贤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个人公众号,主要用来发我自己原创的关于幸福和成长的活动、问答、文章和书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汇易咨询  ·  JCI观察:2025年1月印度棕榈油进口创1 ... ·  9 小时前  
BCG波士顿咨询  ·  借力AI,推动车企创造更多现实价值 ·  昨天  
BCG波士顿咨询  ·  拾级而上,释放GenAI价值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陈海贤

优柔寡断怎么办?

陈海贤  · 公众号  ·  · 2020-03-11 16:55

正文

前段时间我去《了不起的我》书友群里做了一次问答。这是问答摘要。

No. 1

Q

陈老师好。我两年前离婚,当时因为爸爸重病花了很多钱,暂时没有经济能力抚养孩子,被迫放弃抚养权。这两年我一直陷在对孩子缺少陪伴的自责和对自我的深深怀疑中。加上创业失败,精神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让我几乎筋疲力竭濒于崩溃。

过度敏感、多疑让我根本没有办法好好跟现在的男友建立亲密关系。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怕重蹈覆辙,因此对未来很恐惧,不知所措。

我该怎么做才能从这个困境中走出来呢?希望您给提点建议,谢谢您。

陈海贤:

我想每一位朋友都会觉得你很不容易,你为家庭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我们能理解你的各种难。但我唯一不太理解的是,你明明为家里做了这么多事,为什么还这么自责?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一切,不需要再责怪自己了。

我知道你自责的部分是很少陪孩子,但对于这件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前段时间我遇见一对离婚的夫妇,他们也在考虑孩子的问题。这个妈妈条件不错,但她还是希望孩子能跟着爸爸生活。我问为什么,她说:“如果跟了我,我是一定会爱这个孩子的,但爸爸和孩子的感情就会渐渐淡化。但如果孩子跟了爸爸,我会一直去看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同时拥有爸爸的爱和妈妈的爱。”

所以你看,你的情况也是一样的,你也是通过以自己忍受思念为代价,给了孩子更完整的爱。

我以前读过一本书叫《稀缺》,书里说当你处于一种稀缺的状态,缺爱,缺钱,缺时间,很容易顾此失彼,自己没办法静下心来。这不仅是外在的资源不够,而且也是头脑中认知的带宽不够。我的经验是,在这时候,你不能同时做很多事情。你必须把有限资源集中起来,去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

我不知道你跟男朋友相处的怎么样,如果相处的好,如果你觉得他还是爱你的,那他就是你的资源。你可以信任他和依赖他。有更稳定的感情之后,也许你又可以在很多方面继续积累你的资源,直到慢慢走出这种稀缺的状态。祝你成功!


No. 2

Q

陈老师您好。我的问题是,总在同样的问题上翻跟头,习惯性纠结,面对选择的时候会逃避或拖延到最后一刻,再逼迫自己做决定。例如,公司决定结业,提前告知我可以选择转岗或者解除合同,我就一直下不了决定,犹豫不决。

这个问题我从小就有,也很为此苦恼。“优柔寡断”听起来挺刺耳的,其实我感觉是对自己不自信,也不愿意去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因此会错失很多机会,耽误时间。想请问下老师,应该怎么改善?谢谢!

也祝您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

陈海贤:

你知道吗?我们的纠结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当我们纠结时,通常意味着,不是你不知道怎么做选择,而是这两个选项通常都不是你想要的。你想要的选择,都不在选项里。就像你问题里的转岗和解除合同。

如果是这样的话,问题就不是“习惯性的纠结”,而是“我怎么能从两个自己都不那么想要的选项里做出选择”。如果是这样,反正两个选项都不是你想要的,你不如随意一点,把注意力放到如何创造自己真正想要的选项上去。

我教你一个方法。首先,允许自己纠结一段,但要有一个时间限度,比如一周。等时间到了,就必须强迫自己做出选择。

如果到那时候,你还是不知道怎么选,就“焚香沐浴”,给自己弄点仪式感,然后选一块对你来说有纪念意义的硬币,开过光那种最好,扔硬币决定。如果硬币落下来的结果是A选项,你接受,那就选A;如果结果是A,你还想再扔一次,不用再扔了,你就直接选B选项。


No. 3

Q

老师您好。我今年30多岁,在事业单位上班,由于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较其他两个同事强一些,领导让我当了科室主任。但我性格比较软弱,也不会交际,科室内还有一个40多岁的刺头,不服管。我不知道如何管理及和这两个同事相处。

管的太厉害,怕把关系弄僵;不管那个刺头,他会更加为所欲为,更不服我的管教,甚至看不起我。而事业单位里,只要不是犯原则性的错误,很少会开除人。所以我比较苦恼,希望老师能指导指导我,谢谢。

陈海贤:

这个问题,我自己处理的很好。不过我处理的办法不一定适用于你:我的办法是把我自己变成了一个自由职业者。

当然你可能觉得这个方法不靠谱,那你就需要想别的办法来让他们信服。

人很容易受身份影响。但我们习惯某种身份,却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现在你的职务是科室主任。你有了这个职务,却还没有习惯这个身份,不知道如何发言、管理。但你至少要知道,当你在管理科室里其他人的时候,不是你在管他们,而是你代表科室主任这个身份在管他们。

至于你说自己软弱,我觉得这种评价也是身份有关。你以前的身份一直是一个服从者。而“当领导”这个新身份会逼着你,把你有主意的、强硬的那一面给展示出来。久而久之,这一面就会变成你性格里自然的一面,这是你修炼自己性格最好的方式。


No. 4

Q

有时候明明知道事情是别人的,跟我无关,但还是忍不住去担心。虽然心里告诉自己,这不是你的事情,但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久久的时间大概在一两个小时)。关于在意别人的评价也是一样的情况,知道没必要在意别人主观的评价,但心里还是会不安。请问老师怎么办?

陈海贤:

有时候,你越是适应为别人担心的状况,就越知道怎么调节自己,就越不容易为别人担心。为此,你需要一些练习。这个练习需要你去做,才会有效。练习是这样的:

当你明天出门的时候,你先想想,自己今天想担心谁的事情。先试着找一个你想担心的人。然后让自己的担心变得更久一点。为了达到练习的效果,你担心的时间不能太短。最好每次不要少于两个小时,而且不能中途而废,不能一会儿担心,一会儿不担心。这样练习一周以后,再来看看效果如何。


No. 5

Q

我不太会聊天,跟朋友在一起总是不会找话题聊天,所以经常沉默。其实我很希望像那些擅长聊天的朋友一样侃侃而谈。怎么样去改变这个问题?谢谢。

陈海贤:

你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你天生自带一个话题——“我不知道怎么和别人聊天”。你就可以从这里开始展开话题,因为你有这方面的经验,你可以讲讲自己为什么犹豫啊,遇到过哪些糗事啊,偶尔一两次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样的,等等。我以前在学校里做过一个敏感内向者的训练营,很知道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他们很愿意就此跟你一起讨论。

当然你不想聊也没关系。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不太会聊天,但也不羡慕那些侃侃而谈的人。我觉得,聊天最重要的是智识的对话、有深度的交流。而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还不如沉默更好一点,能给彼此一些空间。你说呢?


No. 6

Q

你在《了不起的我》这本书里把心智模式划分为成长型和防御型,请问这些划分和定义是否限制了人们的想象,使人容易对号入座,从而进一步增加焦虑?换一种说法,是否可以说区分和定义是有害的,它限制人们认清当下?

陈海贤:

成长型心智和僵固型心智是德韦克的理论,我在书里有介绍。不过这本书里有另一个观点,是我自己比较看重的。就是关于局部知识的说法。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只在当下有用。

如果成长型思维和防御型思维这两个概念,能帮你认清自己在行为和知识当中的某些盲点,并让你知道如何进一步行动,那它就是有用的知识;可如果增加了你的焦虑,你第一步要问的不是“这个知识到底好不好”,而是“我的焦虑是什么”?是你觉得这种概括不准确?是你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僵固型知识,帮你认识了自己?是虽然你知道了僵固性思维,却不知道怎么行动呢?还是僵固性思维变成了你的自我标签,让你厌恶自己呢?

看看焦虑背后的东西,会增加你对自我的觉察。

关于这个知识点本身,我在书里有一句话:「你要承认所有的知识都是错的,才会知道它对的地方在哪里。」知识都是局部的,但它仍然提供了一个帮你思考的框架。知识是关于差异的信息。这种划分如果能帮你看到有用的差异,那就是有用知识。

至于你自己,也不用给自己贴上「僵固型思维」的标签。我觉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应该变成我们的行动指南,就是“得到”非常强调的“怎么办”。所以,如果这个知识有用,它不只是告诉你“你有问题”,也可以帮你思考 “怎么办”。


No. 7

Q

老师,见到严肃的上级领导时,心里就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紧张、怕的感觉,怎样进行自我调节、使其缓解?

陈海贤:

你觉得你的紧张会让领导不喜欢的,所以想改。但我觉得未必。大部分领导其实都喜欢看见一个很怕自己的下属。这说明你在意他。要不然他的严肃有什么用呢?所以与其说你容易紧张,不如说你很好地配合你的领导,扮演了一个「小心在意」的下属的角色。你是一个好下属。


No. 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