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君陪你度过经济、投资里的漫长岁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正商参略  ·  日本再次收买世界 ·  昨天  
郁言债市日常跟踪  ·  看股做债 ·  3 天前  
郁言债市日常跟踪  ·  看股做债 ·  3 天前  
重庆日报  ·  定了,今晚涨价! ·  3 天前  
重庆日报  ·  定了,今晚涨价! ·  3 天前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呼呼噜啦669 ... ·  4 天前  
华尔街见闻  ·  冠军69%!前10他一人占一半(附榜单)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经济报道

过年回家你会给钱父母吗?他们的回答值得我们深思......

21世纪经济报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1-30 17:2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导读:背道而驰的两代人,总有办法彼此走近。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


有些人越长大越理解父母,这种理解,不需要等到春节才给父母钱,不需要靠听《常回家看看》才能想起,而是一想到回家,外面再大的风浪仿佛都是浮云。

 

也有些人通过给父母钱,想要逐渐摆脱家庭的影响,追随内心,寻找独立自我。


日前,《中国新闻周刊》在微博上发起话题“过年回家你是否给父母钱”。

 

以下是六位小伙伴口述的故事,大家共同提到的问题是,给父母钱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正如其中一位网友引用龙应台的话:


“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春节正好是两代人沟通的“天然时空”,不妨好好利用吧。




 “长女就是要给全家树立标杆”

@Ivy/32岁/女

 

每年过节,我都会给家里带东西:中学是奖状,大学是给一部分奖学金,工作后就是钱和礼物。现在一般都是给1万元。爸妈接过钱后,就会打开床边的抽屉,拿出一张银行卡说:“这一张卡里都是你给我们的钱,以后留着给你做嫁妆。”我现在都能回想起来他们那种幸福的表情。

 

这应该是个家族传统。从小到大,我不停耳濡目染上一辈每个月都给姥姥送东西、送钱,现在我们这一辈也是。小时候有一次,二姨去海南给姥姥买了个镯子,姥姥逢人就说“这是我闺女送的”,那种嘴角、眼角都含着笑上扬的表情,在我心里就像定格了一样,我从此认定,给长辈送钱送礼物,是一件很对的事。

 

另外一件我认为很“对”的事是:我是长女,这个词意味着上什么学校,成绩如何,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大家都盯着看,我得成为整个家族的标杆。我就这么要求自己,给爸妈的钱,要是所有亲戚里最多的,给姥爷姥姥的礼物也要比别人好。别人送给他们银镯子,我就会买金镯子。

 

大家都已经习惯我出手大方,觉得我在北京很能赚钱。其实我从来没和他们沟通过我赚了多少钱。三年前,爸爸给我打电话,声音变得很低微,说要给弟弟买房,能不能借给他们十万。我二话不说就把五年所有的工作积蓄都给了他们。下一个月的生活费都没有了,我只能把社保卡的3000元取出来应急。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立马换了一个有更好收入的工作——我意识到要攒钱了,人生你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钱。很庆幸父母要的这个数,我刚好有。如果当时拿不出来,不知我这个“标杆”是否还立得住。

 

这件事情过后,爸妈也很感动,出去时无意会和别人说起,以至于当时我们村里几百户人都在说房子是我给我弟买的,没有人知道其实我才出了10万元。

 

能成为父母“炫耀”的资本,也是我努力的动力之一。但不可避免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忙,回家和电话沟通的次数都比以前少了。有一次妈妈说:“你现在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我是拽不了了,只能看着。但别让我看不到了。”听着我很心酸,还好有更多收入后,就更想着给他们买各种东西,每当做这件事时,我们就有更多的话题可以聊。



“我给钱,因为我渴望界限感”

@大鲵/32岁/女

 

过年会给父母1万。给钱可以说明我在另外一个城市过得不错,让父母不用担心。但这只是一面之词,其实我更想说的是:你们看,我把自己照顾得挺好,就不要再插手对我的生活提建议了。

 

还没工作时,他们建议我考公务员;现在我爸会在喝酒喝懵了的时候给我打电话,说什么年龄段该做什么事。接到这种电话,我不会哄他们,反而总是回答得那么斩钉截铁:不。生活只能我自己过,我希望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那是一种想要牢牢把生活掌控在手中的感觉。

 

我也不干涉他们的生活,像欧美国家那样保持两代人的界限感。这样有时会显得很冷漠。比如我妈是个有病也不喜欢去看医生的人。有一阵子我妈特别不舒服,我打了几次电话让她去看医生,也说要不要回家陪她去医院。她说不用,她自己会去。后来我知道她没有去检查。但我没有回去。因为想了想,50几岁的人了,已经不是孩子,如果你都不爱自己怎么让别人来爱你呢。

 

给钱还因为我并不了解他们想要的是什么。日常的电话少有深入的、言之有物的交流,都在相互问候健康中敷衍过去了。我在看龙应台的书时,对她说的“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深有同感,可是该怎么做呢?我不知道,我的父母或许也不知道。

 

他们想要更多的陪伴吗?我想或许是的。或许不是。每次回家时间一长,就会因为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同,而吵架。我们分开在两个城市生活已经十几年,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想法、生活方式,已经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了。

 

我想我只能给钱了。还好拿到红包后,爸妈还是挺开心的。


 

“给钱爸爸打牌:不怕输的人才不会输”

@丘棘/35岁/男

 

过年准备给我爸两万块,让他开开心心打麻将去。因为一件事,我对打麻将有莫名的好感,我猜我爸也是这么想的。

 

那是在我大三时。有一次我生活费提前花光,还有些别的开支,向同学借了钱,急需一千多块,但刚好家里的小生意垮掉了,妈妈又动了手术。按爸爸的说法有点“山穷水尽”。结果在我电话两天后,他居然给我汇了两千元。

 

后来回家听邻居说起才知道,那天爸爸打麻将赢了好几千。是的,他一直爱打个小牌,但从没听他赢过。这件事让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期待的:没有太多资本对抗生活的人们,不都是在上演悲情戏,关键时刻也会有好运“砸”到头上来。

 

这样的运气是有点无厘头,但好就好在你会相信那是冥冥注定。父母一直都是保守和谨慎的人,他们一生勤勤恳恳,既缺乏冒险精神也没有商业头脑,以致对我的教育同样如此:钱不重要,有知识、明事理就行。

 

也许是他们在经常拮据的情况下依然给了我吃穿不愁的温馨的童年,所以我长大后对挣钱并没有太大欲望。工作六七年时也没有攒下积蓄,基本没给父母什么钱。“我们不需要,我们还能动,你管好你自己。”每次他们都这么说。甚至在第七年换工作时不顺利,一年多没上班,还找家里借了钱。说来有些惭愧。但我好像也没有太在意,也许是内心里相信我终归是要奉养他们的,还有机会吧。

 

现在我自己也成家了,比以前更加努力工作。但在考虑多赚钱的同时,会提醒自己,能力必须驾驭得了野心,应当沉下心来多历练,多学技能,相信财富是“清风自来”的事。我爸在这方面就是榜样,他给人一种永远不愁找不到事做的感觉,他会很多专业技能,开各种车、机械、建筑、会计,甚至修鞋子。

 

但财富这种东西吧,你不渴望,它就不大愿意来。但是,我真的不喜欢我爸的保守。有时候我会忍不住想,如果我从小被鼓励去冒险、去自信地做有挑战的事,也许会有更精彩的人生吧。所以我过年给我爸钱时,对他只提一个要求:每一把都要做大牌,非自摸不胡。人生,只有当你不怕输的时候,才不会输,对吧。



 “我不给钱,我能给父母的东西比钱有用”

@元豪/27岁/女

 

过年不准备给父母钱。不是因为我待业没钱给父母,而是比起给钱,我能给父母更好的东西。

 

今年年中我离职了,给自己半年时间gap year。我去学咖啡,泡很多有精致小物的手作店,看完了所有松浦弥太郎(被称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周刊君注)的书。我不想成为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的人,我希望即使没有工作,也能够享受生活。

 

这也是我想要带给父母的——告诉他们怎么享受生活,怎么把钱花得漂亮。他们成长于相对匮乏的一代,对“美”和“品味”缺乏心得。我用互联网O2O平台给妈妈每周订一束花,她摆弄那些花的时候比往常温柔多了。还给他们海淘日本无硅的洗发水,质量更好,价格却与国内产品相差不大。上次姥姥生日,我买了一堆韩国饰品装饰,开了一个让他们别开眼界的生日趴。

 

之前有篇微信爆文说《对父母最好的孝敬,是让他们跟上这个时代》,不能同意更多。我就是这样做的,帮助他们提高见识,提高品味,让他们感觉到血液里还流淌着“好奇”因子,就不容易陷入到自我价值骤降的状态中。现在不需要我说什么,他们自己已经不再买那些他们眼里物美价廉、或者质次价高的玩意儿了。

 

今年我们全家在三亚过年,我给他们买了个蓝牙音箱。想像一下,一家人在沙滩上懒洋洋地坐着,唠唠嗑,看着纯净深蓝的天空和大海,听一首深爱的歌——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吗?


 

“你如此宽厚,是我永远的惭愧”

@Jane/34岁/女

 

每年春节都会给父母红包,从刚毕业时的1000,到后来的5000。现在越来越感觉到,父母逐渐老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会和远在外地的孩子说,怕打扰孩子,所以我希望经济上他们能过得宽裕些。

 

比如妈妈爱美,眼光也比较高。但她一辈子没有工作,父亲的生意前些年起起落落,她如果看上了一件衣服,舍不得买,就会隔几天去看一次有没有被卖掉。后来即使经济条件好了,她还是保留这个习惯。从那以后,我会时不时给她一些置装费,就是希望她在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不再犹豫,欢欢喜喜地买下来。

 

以前经常听父辈们说过一句话:父母待孩子,像路那么长;孩子待父母,只有线那么长;父母不能没有孩子,孩子没了父母却悲伤不了几天,一代一代都是这么流传下来的。我一开始听到这段话是不服的。在我买房的时候,跟父母说想先借他们一点钱凑齐首付,父母没有任何犹豫,将一笔固定存款全转给了我。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爸爸怕妈妈没有工作没有安全感,给妈妈存的一笔养老费,一分不剩全都给我了。那时我才理解了父辈们的那段话。想起了李健那首《父亲》中的歌词:你如此宽厚,是我永远的惭愧。

 

除了钱,我平时看到适合父母用的东西,都会先买下来,存在家里一个固定的柜子里,等到假期带回家。从毕业工作后,我平均每两年给爸爸换一部新款手机,我跟爸爸说,这辈子的手机我包了!

 

带父母旅行,近两年也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固定项目。他们第一次看到大海时的惊叹、享受到五星级酒店贴心服务的欣慰、品尝当地美食的满足……那些瞬间我觉得都是无价的。爸爸去年6月份突发脑梗住院,部分记忆丧失,为了刺激大脑恢复,我在医院给他翻看5月份出游的照片,他竟然忘记是去了哪里,让我好后悔之前没有多带他们出去,好在爸爸后来恢复得还不错。带父母旅行,真的是一件不能等的事。


 

“当我越独立,与父母沟通起来越轻松”

@墨墨/31岁/女

 

过年我会给爸妈1万元,加上前阵子爸爸动手术,这一整年下来我应该给了家里3万元。

 

但是爸爸动了个小手术这事,我是后来才知道的,他们俩之前一点都没和我提过。我挺生气的,虽然理解他们是怕我在外地工作担心,但觉得他们还是把我当小孩。

 

我猜爸妈依旧觉得我还没有长大,因为我们在观念上有一些分歧。亲戚们都挺有钱的,我家条件一般,妈妈燕子衔泥般攒钱过了大半辈子,即使现在条件好了,也还是很拘谨,买点贵的东西就忸忸怩怩,在亲戚面前特意保持低调。我觉得就应该舍得为自己花大价钱,怎么舒服怎么来,为此妈妈总是念叨我不会攒钱,太张扬。

 

我和妈妈虽然表现的是两个极端,但某种程度上,我们是相似的,都活在了亲戚的阴影之下,太累。

 

所以我给他们钱,让他们看到我也是能攒钱的。还好现在家里的一些大事他们也逐渐开始和我商量了。他们也意识到我慢慢成熟了。我确实是成熟了。几年前那一次失恋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彻底醒悟到女人还是要独立,开始认真工作。

 

当我可以给出经济独立的行动,不再是一个“从属”的人时,和父母沟通起来也轻松了许多。不得不说,现在这个阶段是我和父母关系最好的时期。以前不爱回家因为觉得被念叨很烦,但最近有一次要从家里回来,妈妈送我去车站,等车的那刻,我突然觉得特别不想走了。



“聪明的人懂得让别人限制你的部分自由”

@王严/36岁/男

 

过年会给爸妈钱,2000-5000之间,之前还给他们换过热水器、空调、整体厨房。爸妈会再找个理由,比如给我儿子压岁钱,又把钱还回来了。其实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过年就是要有这么一个一来一往的氛围。

 

上学-工作-成家,离家的地理位置越来越远,但正是在无数个诸如此类的“一来一往”中,我越来越理解父母,也越来越像父母。

 

还没离开家之前我觉得,我肯定不会像我父母那样,比如母亲无微不至管得太多,父亲有点高高在上让我不太敢和他说话。当我有了孩子后,我发现我不经意间对孩子的表现也是如此。这让我觉得一个人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没法改变,只能改善。两代人的问题永远不可能解决,只能是大家变得越来越包容。

 

但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年纪渐长,有了阅历之后,我认识到之前的行为是多么的幼稚。以前想要逃脱父母的束缚,现在知道了聪明的人懂得让别人限制你的部分自由。这种“限制”,其实是一种关心,也很温暖。


21君

过年回家你会给父母钱吗?有没有深入思考过你给钱父母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如果你不给钱,那会给什么呢?原因又是什么?


来留言跟21君说说过年回家你跟父母的那些事儿吧!


本期编辑 黎雨桐


推荐文章
正商参略  ·  日本再次收买世界
昨天
郁言债市日常跟踪  ·  看股做债
3 天前
郁言债市日常跟踪  ·  看股做债
3 天前
重庆日报  ·  定了,今晚涨价!
3 天前
重庆日报  ·  定了,今晚涨价!
3 天前
华尔街见闻  ·  冠军69%!前10他一人占一半(附榜单)
4 天前
人间松弛指南  ·  松弛 | 人类也有发情期?
7 年前